段邦瓊
討古器是湖南安仁自古以來一種特有的殯葬風俗。其核心內容就是新故女子的娘家人,從她夫家討回一件死者出嫁時從娘家?guī)淼奈锛鳛槟钕搿?/p>
婦女故去后,子孫們必須第一時間提著四色菜肴以及燒紙線香燭炮等物,手持哭杖,披麻戴孝來外婆家報喪請罪。外婆家主事的便會跟著子孫們去送吊紙、看死——“看死”,既有見死者最后一面的意思,更有暗暗查看死因的意思。如果死者死因不明,娘家人輕則要討個說法,鬧得你雞飛狗跳;重則報官、甚至揭瓦“打人們”。然后再坐下來與主家一道商議下葬的日子。下葬的前一天晚上開追悼會。
下午,孝子賢孫們早早地就會一身大孝跪拜在村外的橋頭、路口,恭迎外婆家吊唁的隊伍來吊唁亡靈。
娘家人在靈堂里叩頭燒紙點香后,由專人引領著進入專門的房間休息。等到開堂祭祖后,孝眷們便頭頂回貢的禮品和娘家討要的古器,去七請八拜他們出來參加追悼會。娘家人始終不接孝眷頭上的禮品和古器的話,追悼會也就不能進行?;刎暤亩Y品還好說,除娘家用貢抬過來的祭品不能動用外,再按來的人頭分別回施多少豬肉、白布、金錢即可,娘家人也不會漫天要價。可那古器就不一樣了。
討古器是娘家人的權力。娘家有權討回一樣死者出嫁時從娘家?guī)н^來的器具回去作為念想。有少數女人,活著時便刻意留下一件像樣的物件,囑咐后輩,等自己百年時,讓外婆家的人討回去。但絕大部分女人老去時,娘家打發(fā)的東西早已尸骨不存,后輩只得重新置辦銅鑼一對或銅壺一雙等較為珍貴的物件讓他們討回去。如果孝眷平時對娘親孝順,娘家只讓他們拜請三五次便會接了禮品古器出來吊唁;若子不孝,娘家人可能不僅不出來,讓追悼會不能如期進行,還會做好吃“斷刀肉”永世不再往來的準備,掀翻靈堂,讓你無法出殯!有敢阻擾者,娘家人會直接用哭杖抽打,誰也不能阻擋。
追悼會上的看客,大多是本地的女人,尤其是老年女人。她們平時受夠了媳婦的窩囊氣,這忽兒都會出來借整人家媳婦的機會解恨,也好讓自己的后輩學著點。會上有膽敢對娘家人無理的,一屋子的女人就是一屋子的殺手。她們會清一色地站在死者娘家一邊,捍衛(wèi)自己將來的權利。再慫的女人,這個時候都會有娘家人替她出面,躺在棺木里還是可以出最后一口氣的;沒有娘家的女人,這氣就只能跟著肉身一起埋進土里,無法吐出。
討古器,有人把它說成“討故器”,也有人說成“討古旗”,表述不一,但內容卻一致:從新故的姑娘家討點有紀念意義的東西回去。說成“討”其實一點不雅。事實上根本無需你開口去討,死者家一定會盡量安排好的,免得到時過關不了再來扯亂彈。“討”,不過是一種威壓,一種對亡者留下紀念的果斷態(tài)度:姑娘年輕輕的來了,以后再也回不去了,連骨頭也留在了夫家的祖山上,不給娘家人帶點念想回去行嗎?
這種風俗源起何時,已是無從考證;將消失于何日,也無人敢斷定。因為時至今日,很多傳統(tǒng)的做法都已被摒棄了,獨獨討古器從來沒有人質疑,更沒有人敢?guī)ь^廢除。它既是一種明顯的封建禮俗,又是一把懸在后輩子孫頭頂的利劍,娘家雖不至于因此漫天要價,“趁火打劫”,但對不肖子孫,他們又必須借此把他扎痛,時時提醒當事人:莫把事做絕,心里要記得長幼尊卑。
(感謝安仁縣政協文史委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