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兒作為寶釵的貼身丫頭,出場次數(shù)雖不多,卻形象鮮活、內(nèi)涵豐富?!都t樓夢》前八十回有十七個回目提及“鶯兒”之名,其中第八回、第三十五回及第五十九回皆以鶯兒為主角敷演故事。而“黃金鶯巧結(jié)梅花絡(luò)”一節(jié)更是作者為之立傳,借寶玉之口、之眼,為讀者塑造了一個嬌憨婉轉(zhuǎn)、心靈手巧的鶯兒。鶯兒在后四十回中散見于九個回目之中,雖形象大打折扣,但對于探究其悲劇美仍有一定價值。
鶯兒本名黃金鶯,因?qū)氣O嫌拗口便改作“鶯兒”。改名之事在《紅樓夢》中極為常見,丫頭的名字只是個代號。但恰如甄士隱、賈雨村諧“真事隱去、假語存焉”之意,人物名字亦各有深意。周春在《閱紅樓夢隨筆》中提到:“蓋此書每于姓氏上著意,作者又長于隱語庾詞,各能變換,極盡巧妙,不可不知。”正是此意。
關(guān)于鶯兒之名,寶玉曾贊道:“這個名姓倒對了,果然是個‘黃鶯兒’?!秉S鶯善啼,亦善營巢。其鳴聲宛轉(zhuǎn)似笙簧,清脆如織機,可謂“巧言”。其營巢精致細(xì)密,頗似女性之細(xì)心和精巧,可謂“巧手”。此二點皆暗合了鶯兒之“巧”。而鶯兒姓黃,正是“謂其巧言如簧也”。
寶釵的丫頭喚作黃鶯兒是有一定寓意的。洪秋蕃《紅樓夢抉隱總評》中提到“鶯兒,善為枝上唬以驚人夢醒之鳥,寶釵教令籠絡(luò)寶玉,即游揚其主之美以喚醒夢夢之人,故曰鶯兒,而氏以黃?;蛟唬骸S金鶯,黃金纓也,寶釵用以絡(luò)玉,亦通?!?/p>
《紅樓夢》一書在人物描寫上“悉與前人傳述不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典型,皆“有各人的好處”。作者在描寫鶯兒時著意一“巧”字,寥寥數(shù)語便使一巧手少女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足見功力。
鶯兒之名最早見于第七回。周瑞家的去薛姨媽處,看見寶釵“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鶯兒正描花樣子”,是為鶯兒首次亮相。雖此處并非著意寫丫鬟,但顯然鶯兒出場即是個巧手丫頭的形象。又第二十六回,寫紅玉找描花用的筆而不得,“想了一會兒方笑道:‘是了,前兒晚上鶯兒拿了去了?!庇质前抵悬c出了鶯兒之手巧。真正明露出作者激賞鶯兒之巧,為之立傳的還在于“黃金鶯巧結(jié)梅花絡(luò)”一節(jié)。
鶯兒道:“大紅的須是黑絡(luò)子才好看的,或是石青的才壓的住顏色?!睂氂竦溃骸八苫ㄉ涫裁??”鶯兒道:“松花配桃紅?!薄瓕氂竦溃骸肮灿袔讟踊??”鶯兒道:“一炷香,朝天凳,象眼塊,方勝,連環(huán),梅花,柳葉?!?/p>
此時的鶯兒羅列出種種花樣,說起配色更是如數(shù)家珍,可見,鶯兒手巧心亦巧。鶯兒之巧,眾人皆知,連黛玉也稱贊“怪道人贊你的手巧,這頑意兒卻也別致”。
一部《紅樓夢》,對鶯兒的刻畫通篇未離一“巧”字,“柳葉渚邊嗔鶯咤燕”一節(jié)中,鶯兒對春燕姑媽的一段搶白,更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巧嘴如刀、巧舌如簧的少女形象。
對于鶯兒思想性格的研究,歷來就有抑揚兩種不同論調(diào)。王伯沆曾大肆貶斥鶯兒,稱“釵與鶯非吉星也”“鶯兒是釵之耳目”“煞是可惡”。雖然鶯兒是二玉愛情悲劇的參與者,但若只關(guān)注這一方面確實有失公允。因此,縱然鶯兒背負(fù)心機之名,但在歷代評論中還是揚高于抑的。恰如蔣和森所言:“(曹雪芹)采用了獨創(chuàng)的‘美的人性的價值判斷’。對于女性人物的優(yōu)點,他抱著驚喜之情予以贊美,而對她們的缺點則從人性弱點的視角上予以理解、惋惜與寬恕?!?/p>
大觀園中的女兒們正值豆蔻年華,天真爛漫、愛玩愛鬧、略帶些孩子氣,鶯兒也不例外。第二十回中寫釵、菱、鶯三人與賈環(huán)趕圍棋。賈環(huán)擲骰子時,“鶯兒拍著手只叫‘幺’?!备奖緜?cè)批“好看煞”,雙行夾批“嬌憨如此”。后鶯兒因爭執(zhí)賭氣遭寶釵訓(xùn)斥,“(鶯兒)只得放下錢來,口內(nèi)嘟囔說:‘一個作爺?shù)?,還賴我們這幾個錢,連我也不放在眼里?!笔稚鷦拥貙懗錾倥獬夂蟛环s又不敢抱怨的委屈之態(tài),頗具孩子氣。
由爭執(zhí)賭氣一事可以看出,鶯兒的優(yōu)越感是極強的。身為一個丫鬟,她卻敢跟少爺爭執(zhí),還擺明了看不起對方。這顯然與寶釵的謹(jǐn)小慎微、大方得體不相符。同時,五十九回中,鶯兒不但違禁折了許多柳條,還揚言“別人亂折亂掐使不得,獨我使得”,并不把管事的婆子放在眼里,這亦不同于寶釵的謙和之道。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鶯兒雖受寶釵的嚴(yán)格管束,但本質(zhì)上還保留著少女固有的無邪爛漫之情趣。
魯迅先生曾提到過“好人并非全好,不好人并非全不好”的“真的人物”,以之觀于鶯兒亦是如此,我們不需要一個完美的奴仆式的人物,而是像鶯兒這樣可知可感的少女。
鶯兒性格之轉(zhuǎn)變最早出現(xiàn)在第九十八回。此回寫寶釵告知寶玉絳珠歸天之事,寶玉悲痛斷腸,幾欲隨之而去。此種情形之下,素日里和氣的襲人亦深怨寶釵,鶯兒背地里亦對寶釵的勸言“姑娘忒性急了”。此時的鶯兒,已不似當(dāng)初那般放肆張揚,反倒一派“襲人模樣”。第一一八回中,鶯兒竟換上了一副狐媚子嘴臉,讓寶玉“塵心一動”,無怪乎王伯沆說“才說鶯兒穩(wěn)重,又有此一挑”“寶釵左右無一好人”。對于這種變化,一方面我們承認(rèn)這是曹雪芹原作與程高續(xù)書之間存在的固有差距。但另一方面,經(jīng)過比較不難看出,這種轉(zhuǎn)變正是寶玉、寶釵成親后日漸萌發(fā)的,由天真無邪的靈巧少女漸變?yōu)樵u家譏刺的狐媚子,恰恰體現(xiàn)了鶯兒形象的悲劇性。
近年來“紅學(xué)”增溫,人們對鶯兒的研究也逐步由文本作用轉(zhuǎn)向本體形象解讀,這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我們知識水平有限,對鶯兒形象的研究只是一些嘗試性的探索,以期就正于方家。
(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