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萍
(包頭師范學院圖書館,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說過,一支煙代表著的一個國度的文化氣質。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推斷,一種飲品或許可以象征一國的文化味道?茶,承載了中國文化的諸多元素,可以說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唐朝元稹有詩云,“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焙啙嵜髁说牡莱隽瞬璧谋拘约叭藗儗λ南矏?。而俗話說的“開門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足以說明茶葉于中國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西方人離不開咖啡,又正如中國人離不開茶一樣,“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確是法國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故將咖啡看作西方的文化解碼也當恰如其分。如今,茶葉的清新和咖啡的香醇已經為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所津津樂道,但卻很少有人關注它們所折射出的中西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下面就讓我們從二者的起源和發(fā)展談起,追溯一段被人忽視的歲月。
茶起源于中國幾乎是一個不爭的實事。早在《詩經》和《爾雅》中,就有關于茶樹的記載,只不過那時的“茶”是寫作“荼”的,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邶風·谷風》)。后來唐朝陸羽的《茶經》也有明確記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一個知名的傳說便是神農氏“嘗百草而得茶”。為了救濟黎民蒼生,傳說中農耕的創(chuàng)始人神農氏,帶著獐鼠打算嘗遍山間所有草藥。一天,獐鼠中毒后無意吸允了一顆青樹的汁液,便奇跡般的復活了,神農氏嘗過汁液后也倍覺神清氣爽,便開始號召大家廣種此樹,這也便是后來的茶樹。關于茶的起源,也有不一致的意見,比如英國一些專家則認為茶發(fā)源于印度或亞洲其他地方。隨著考證才明確了19 世紀英國在印度發(fā)現(xiàn)的茶樹是從中國偷運過去的,至此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大體位置是西南地區(qū)(也有江浙地區(qū)等說法)。中國人向來是嗜茶的,借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中國人最愛喝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喝茶,開會時喝茶……”,的確,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像“茶余飯后”、“粗茶淡飯”、“人走茶涼”這樣帶“茶”的成語幾乎脫口而出。而茶的種類也可真謂繁多,西湖的龍井、信陽的毛尖、江蘇的碧螺春、福建的鐵觀音……比比皆是,不絕于耳。如若再搭配“濃茶解烈酒,淡茶養(yǎng)精神,花茶和腸胃,清茶濾心塵”的養(yǎng)生之道,心境就更加愜意盎然了。
要想將“茶”這種簡單的存在冠名成一種“文化”,不得不提“茶道”二字。我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其中的“客來敬茶”自古就被尊奉為一則禮儀信條,不言自明,婦孺皆知。“茶道”的形式多種多樣,比較有名的如云南白族“三道茶”,它以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時就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至于斗茶品茗過程中手法之嫻熟,容器之精美,姿勢之優(yōu)雅,都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名播四海,為各國所效仿。除了上述顯在的文化禮儀蘊意外,還不得不提的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源頭——儒、釋、道。儒家向來強調一個“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和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和諧氣氛,增進友情等等。說到佛家,就必須要說禪與茶之間的奇妙關聯(lián)。茶之味苦,飲后若甘,而參禪打坐,自明心性,最終也得出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結論。也就是說,禪和茶都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都是在苦澀中蘊藏著真諦的古樸文明;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樸歸真,道法自然,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喝茶卻能使心境變得恬淡清寧,仿佛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達到忘我之境。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合一,同時也是天地人的統(tǒng)一,物質與精神的統(tǒng)一,高雅與通俗的統(tǒng)一。
“咖啡”一詞來源于希臘語“Kaweh”,是“力量與熱情”的意思。與中國茶葉的起源一樣,咖啡的產生也帶有某種撲朔迷離的神話色彩,但不同的是,茶葉的傳說都毫無疑問的植根于中國,而關于咖啡起源的傳說卻有著不同的版本,比較典型的有兩種。在非洲埃塞俄比亞一個叫凱夫的小鎮(zhèn),一個牧羊童在牧羊后發(fā)現(xiàn)她的羊興奮異常。久經觀察后,他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羊吃過的一株灌木果上。他認為這種果實百害無利,便將其丟棄在火里,可出乎意料的居然滿屋飄香,他馬上將果實煮成湯喝,頓覺神清氣爽。從此,這種紅色的果實便成為提神醒腦的最佳飲品,而這則傳說也被寫進了基督教典籍之中。另一個版本記錄于伊斯蘭教典籍,傳說一個阿拉伯人因罪被流放,在途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只有趣的鳥,每當它啄食一種果實就會發(fā)出一陣婉轉的鳴叫,他便把這種奇妙的果實帶回去抵消了罪惡,從此咖啡豆開始風靡整個阿拉伯半島,并流傳到了歐洲。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咖啡發(fā)源于非洲,但在16 世紀流傳至歐洲后,便由法國、意大利等將其發(fā)揚光大甚至推向了頂峰。17 世紀,首家咖啡屋在意大利威尼斯落戶,隨后,咖啡屋便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xiàn)在歐洲的大街小巷,喝咖啡也逐漸由時尚變成了習慣。有傳言說巴爾扎克寫《人間喜劇》時曾喝了5 萬杯咖啡,因此這部巨著也被戲稱為“蘸著咖啡而寫成的”。正如茶一般,咖啡豆的品種也是玲瑯滿目,如上等的牙買加藍山咖啡、高貴稀有的麝香貓咖啡、蘇門答臘的曼特寧咖啡……每一種都會給你的舌尖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與含蓄淡雅的中國茶相比,咖啡給人的總體感覺是熱情奔放、浪漫隨性的。西方不同的國家對咖啡文化有著不同的側重,比如意大利人別出心裁,在經典咖啡的基礎發(fā)明出按一定比例勾兌牛奶或泡沫等新的喝法,典型的如卡布奇諾和拿鐵咖啡等,可以通稱為“花式咖啡”,這充分反映出意大利人不因循守舊的創(chuàng)新精神。法國人對咖啡的狂熱也一樣不容小覷,作為被公認的最浪漫的國度,法國人的確不像意大利人那么注重咖啡的品質和口味,他們更看重的是喝咖啡的情調與環(huán)境,就像熱愛他們美輪美奐的盧浮宮本身一樣。說到德國的飲品,大家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慕尼黑啤酒,其實嚴謹縝密的德國人也鐘情于咖啡。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德國飲品年度總銷量上,咖啡已擊敗了啤酒而位居榜首,還有數(shù)據(jù)顯示,一多半的德國家庭在早餐時都會選擇咖啡,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糾正了人們的偏見。德國人沒那么多浪漫的花樣,只喜歡喝純黑咖啡,這也正好映襯了他們理性保守的特點。美國的咖啡文化是以方便快捷而著稱,味道沒有德國那樣濃郁,樣式也沒有意大利那么新穎,制作簡單,飲用隨性。由于美國人珍視時間,所以手捧咖啡、行色匆忙的人幾乎隨處可見。與其說他們是在喝咖啡,倒不如說是在進行著一場沒有規(guī)則的游戲。
意大利的勇于創(chuàng)新,法國的浪漫多情,德國的嚴謹理性,美國的自由隨意……可以說正是諸多元素的相交相融,共同構成了西方的咖啡文化。和中國的茶文化進行比較,最大的差異在于:茶是可以久沖久泡的,泡久了雖然味道沒那么濃烈,但依然余韻猶存。而咖啡則是隨喝隨煮的。由此我們可以將其折射出來的文化差異歸結為,中國人是含蓄內斂,和諧中庸的;而西方人則是敢于冒險,浪漫又不失理性的。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人喝茶代表天地人的合一,崇尚無我;而西方人喝咖啡則象征著天人的分離,崇尚自我……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1]默非.只愛咖啡[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3:48.
[2]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3]陳椽.茶葉通史[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