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琦 朱志瑩
(南京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7)
大學生作為我國文化層次較高的年輕群體,他們富于理性、激情、敏感,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挑戰(zhàn)性。但是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以及來自學習、就業(yè)、經濟、人際和情感等諸方面的問題,他們往往不知所措,容易產生各種不定的心理反應,從而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人才綜合素質的下降。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時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徑。
中國疾控中心較早前的一項調查統(tǒng)計顯示:全國大學生中,有高達25.4%的人有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等心理障礙;而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大學生心理咨詢專委會的調查也表明,40%的大學新生和50%以上的畢業(yè)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困境”是最為突出的四大“心病”?!?010-2011 年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査報告》發(fā)布相關統(tǒng)計,2010年11 月30 日至2011 年2 月28 日,大學生雜志社、中國大學生網圍繞涉及大學生心理困擾產生原因、現(xiàn)狀及對策等10 個方面的問題,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網絡調査,結果顯示:27%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偶爾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沒有心理困擾,另有3%的大學生選擇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安全事件頻發(fā),復旦大學的飲水機投毒殺室友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因未帶鑰匙被舍友刺死案,行兇原因都歸結于生活瑣事。四川大學的曾世杰發(fā)“癲”殺人,原因是有同學嘲笑他長得丑,而事發(fā)當天室友在一起看電視哈哈大笑,他覺得他們是在笑他,于是一怒之下拿著刀出了門,致1 名女同學死亡,兩名男同學重傷……種種案例表明:大學生們存在脆弱、不理智、扭曲等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理應成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焦點。
我國教育長期處于重智育,輕德育環(huán)境下,這種教育模式對我國教育影響深遠。自科舉考試以來,選拔人才主要通過考試。進入高校仍通過分數(shù)來判別是否有資格進入某專業(yè)進行學習,獎學金和優(yōu)秀學生的評比仍以考試成績?yōu)橹?,免試推研的名額與轉專業(yè)機會還是給予專業(yè)中名列前茅的學生,可見高校中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如今,雖國家規(guī)定要將個人身體素質、道德好壞等納入學生升學考核評價體系,但這些考試項目大多走形式,要求松散,并沒太大的考核實效性。素質教育的提出為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了發(fā)展空間,但當前許多學校依然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關注較少。
由于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專職人員數(shù)量匱乏,大量的兼職工作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心理輔導、心理矯正與預防等方面的訓練,不具備專業(yè)、科學、規(guī)范的心理健康知識背景與操作技能。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又面臨多種角色,日常工作事務繁瑣,工作難以專一、精煉,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力投入不足。
另外,教師的自身素質高低和教育教學魅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效果,有些開設心理教育選修課的老師,僅僅是為了拼湊學時而開設課程,自身在心理健康領域根本沒有專攻,這樣的課堂教學直接導致了學生接受不到專業(yè)的輔導訓練。這些影響因素成為了制約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價籠統(tǒng)模糊,不細化,導致評價結果不規(guī)范,不具代表性。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監(jiān)督工作的開展,因為沒有規(guī)范合理有效的評價指標和評價結果,監(jiān)督工作就找不到頭緒,浮于表面和整體。
任何工作在沒有高度的積極性和各項條件保證的基礎上,如果缺乏規(guī)范、科學、合理、有效的監(jiān)督和管制措施,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fā)揮。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量化、細化指標的評價,就會導致監(jiān)督工作無章可循,不能切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短處,造成監(jiān)督不力。
教師的心理素質如何,關系著學生心理能否健康發(fā)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課——是點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闭n是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上好每堂課的目的在于點燃學生的求知欲、道德信念的火星;而心理素質是人的道德規(guī)范最基礎的素質。所以,教師的心理素質如何,直接關系著能否點燃火把的第一顆火星,關系著學生心理能否健康發(fā)展。心理教育工作需要全體教師的共同參與:一方面,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其教育態(tài)度與方式;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實踐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全體教師當中形成重視心理教育,進而積極參與心理教育的氛圍就顯得十分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選擇對于大學生來講是能否更好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影響因素,內容必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人類學習的基本特點,與時代的發(fā)展同節(jié)合拍,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易于理解和接受。為此,應認真研究家庭、學校、社會對青少年學生思想的沖擊與影響,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個目標。其一,幫助學生能夠正確對待自我,悅納自我,調適自我。能夠積極面對生活與學習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最大限度地發(fā)展自己的應對潛能,而不會為表面的、一時的、非本質的現(xiàn)象,如學業(yè)成績、家庭經濟、體態(tài)相貌等相對不良狀況而自卑自棄。其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與對待身處的外部環(huán)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富有責任感,與他人友好相處,承擔起各種社會角色,如子女、鄰居、學生、同學、兄弟姐妹等,讓他們既能接納他人,又能獲得他人的接納。能夠在生活學習中充分發(fā)展自我個性,能夠積極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構成的各種心理問題。
教學內容的選擇也要科學有針對性,根據(jù)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講課側重點,如對大一的學生應著重講授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及心理健康的標準和表現(xiàn),應提高學生對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并且教育其根據(jù)自我特點做好大學生活規(guī)劃。對大三、大四的學生要著重講授就業(yè)心理這一領域知識,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講授和互動來緩解就業(yè)心理壓力,放松心情,同時使學生對就業(yè)要有正確的認識,提高耐挫力,以此防止就業(yè)時學生產生焦慮、抑郁、消沉、悲觀等不良心理狀況。
筆者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就必須擺脫"填鴨式"的上課方式束縛,摒棄空洞的說教式、標簽式的教育方法,要進一步活化載體,改進教學方法,采取基本知識講授、熱點及具爭議性的問題討論與心理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更具活力及趣味性,提升心育自身特有的魅力?;顒优c實踐是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形成與發(fā)展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將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滿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1 心理素質拓展訓練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成長就是個體的經驗不斷改組與改造的過程。杜威呼吁把學生從傳統(tǒng)教育中解放出來,提出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的自我體驗包括情感體驗、價值體驗和行為體驗,這些體驗要在創(chuàng)設的一定的情境中營造一定的氛圍才能實現(xiàn),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則為學生提供了這種自我教育與體驗的場所。
心理素質教育拓展與傳統(tǒng)的只是技能培訓所使用的說教和灌輸方式不同,它是一種體驗式訓練,是對人的思想、意志、品質、能力、體力的磨練和考驗,同時也是對人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臨場經驗的模擬和訓練,是一種將素質教育與現(xiàn)實體驗相結合的“實戰(zhàn)演習”。它以一種“先行后知”的體驗式學習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愉快、積極的參與中學到知識、領悟道理,通過親身體驗來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3.2 朋輩心理咨詢
朋輩含有朋友和同輩的意思,是指在年齡、地位、知識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同的人們。筆者建議可將朋輩心理咨詢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朋輩心理咨詢員通常是同輩中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他們可以起到榜樣激勵作用,能夠與同學們密切的接觸,更容易深層次地了解同學的心理,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迅速,朋輩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教師與家長,他們之間更易溝通,不僅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更有說服力。
3.3.3 聊天法
筆者建議將聊天法運用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聊天與傳統(tǒng)的面對面訓導方式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把學生與導師及心理咨詢員置于同等的地位上,“聊天法”在具體教育過程中概括起來有“朋友式”聊天、“家常式”聊天、“探討式”聊天和“激勵式”聊天等幾種方式。大量的口頭調查結果表明,多數(shù)同學希望能夠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及醫(yī)務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這一方法,能使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使壓抑在內心的諸多問題得以傾訴,及時得到有效的溝通解決。有利于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促進健康人格的發(fā)展。
工作評價不僅可以對前期工作進行總結評價,査缺補漏,同時也能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監(jiān)督工作提供參考依據(jù),使得監(jiān)督工作更有針對性。
工作評價應采用具體指標來衡量,有數(shù)據(jù)、有事實、有說服力、細化具體。應根據(jù)各校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涵蓋面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指標細分,不同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開展方式采用相應的指標來衡量,采用定量和定性評價方式相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要實行評價參與主體和評價方式多元化,主體要采取學生、家長、教師、教育管理者等相關人員全體參與的多元化格局。評價方式釆取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兩者兼顧,相互權衡,從整體角度上來評價工作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會越來越重要,心育的專業(yè)性、科學性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高校教育管理人員作為學生在校內的直接管理者和學校各類管理措施的直接執(zhí)行者,其特殊地位決定了他們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學生實現(xiàn)全面成才、綜合發(fā)展的“引路人”。同時,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只有聯(lián)起手來,才能給青少年一個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才更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1]范全歡.如何解決高校教育管理中出現(xiàn)的矛盾[J].當代教育論壇,2011(03).
[2]李海蓮.心理健康教育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促進[J].中國成人教育,2011(22).
[3]盧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教育管理的探討[J].新課程(下),2011(08).
[4]羅引青.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M].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07).
[5]張向葵.教育心理學[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10.
[6]余秋梅.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yè),2012,1月下(715).
[7]詹海都,李鷗.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J].文教資料,2010,3(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