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娟
(江蘇 淮安 223001)
構造柱施工中存在的缺陷:
(1)縱向鋼筋上下錯位。由于柱筋定位放線時偏離設計位置或磚砌體預留柱位時上下樓層位置偏差,造成柱筋上下錯位,以致不得不采取彎折措施以“歸位”。其結果是構造柱上下軸心不對位,違反了規(guī)范要求,嚴重影響了抗震功能。(2)鋼筋搭接不規(guī)范??v向鋼筋的下料長度通常以樓層高度為依據(jù),即層高+35d,并通常將搭接位置設在每一樓層的樓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隨意,搭接長度也未滿足35d的要求,甚至還出現(xiàn)了Ⅰ級鋼筋單端彎鉤或兩端都不彎鉤的情況。(3)箍筋松散、歪斜且數(shù)量不足。箍筋施工存在問題較多,如綁扎間距過大或大小間距不等(要求間距為25cm)。在砌體施工期間,由于成品保護不好,造成嚴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理。(4)不按規(guī)定加密箍筋。按規(guī)范要求,柱與圈梁相交時,節(jié)點處一定范圍內應加密箍筋。加密范圍在圈梁上下均不應小于1/6層高或45cm,間距不宜大于10cm,在縱筋搭接區(qū)段內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m。但實際施工中,上述二項要求未向操作人員交底,而造成了質量隱患。(5)箍筋彎鉤長度及角度不規(guī)范。規(guī)范中對構造柱箍筋的彎鉤角度及長度雖未作明確規(guī)定,但提出“對于有關模板、鋼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對有抗震要求的結構(彎鉤平直部分的長度),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并指出了對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結構,彎鉤的角度為135/135。這一點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經查基本上采用90/90彎鉤,長度有的也不足10d。
砌體施工中,由于操作不規(guī)范,馬牙槎的進磚容易伸進構造柱,“吃”掉部分構造柱,導致構造柱截面被削弱,從而影響其抗震作用。
規(guī)范要求構造柱根部應預留清掃口,以便清除砌筑時的落地灰、碎磚塊等雜物。但很多施工現(xiàn)場不留清掃口或清理不凈,結果是層層柱根隔層,整個構造柱實質是一個多處斷條的鋼筋連體柱,且斷點又均在樓面上鋼筋搭接處,加之振搗不良,造成混凝土內部出現(xiàn)孔洞,表面出現(xiàn)蜂窩、麻面,特別是根部易出現(xiàn)爛根情這樣柱子不但無法起抗震作用,反而破壞了墻體節(jié)點處的整體性。
規(guī)范規(guī)定新老混凝土接槎處須用水沖洗、潤濕,再鋪1-2cm厚水泥砂漿后方可繼續(xù)澆筑混凝土,而實際施工時這道工序往往被取消,致使新老混凝土界面結合不良,形成暗縫內傷。
磚混結構中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面板的裂縫,是目前較難克服的質量通病之一,特別是住宅工程樓面出現(xiàn)裂縫,往往會引起投訴、糾紛以及索賠要求等。容易引起樓面裂縫的施工缺陷主要有:
2.3.1 材料吊卸區(qū)域的施工
目前在主體結構的施工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質量與工期之間的較大矛盾。一般主體結構的樓層施工速度平均為5-7d左右一層,最快時甚至不足5d一層。因此當樓層砼澆筑完畢后不足24h的養(yǎng)護時間,就忙著進行鋼筋綁扎、材料吊運等施工活動,這就給大開間部位的房間雪上加霜。除了大開間的砼總收縮值較小開間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強度不足的情況下受材料吊卸沖擊振動荷載的作用而引起不規(guī)則的受力裂縫。并且這些裂縫一旦形成,就難于閉合,形成水久性裂縫。
2.3.2 預埋線管處的施工
磚混結構現(xiàn)澆板施工中,往往要進行各種管線的預埋,特別是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是現(xiàn)澆板截面砼受到較多削弱,從而引起應力集中,容易導致裂縫發(fā)生的薄弱部位。當預埋線管的直徑較大,開間寬度也較大,并且線管的敷設走向又垂直于砼的收縮和受拉力向時,就很容易發(fā)生樓面裂縫。
2.3.3 混凝土澆筑后缺乏必要的養(yǎng)護
砼的保濕養(yǎng)護對其強度增長和各類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別是早期的妥善養(yǎng)護可以避免表面脫水并大量減少砼初期伸縮裂縫發(fā)生。但實際施工中,由于搶趕工期和澆水將影響 彈線及施工人員作業(yè),因此樓面砼往往缺乏較充分和較足夠的澆水養(yǎng)護延續(xù)時間,導致混凝土表面出現(xiàn)較多的細小裂縫。
3.1.1 控制垂直度
為保證構造柱在施工過程中保持垂直,各層施工前均應首先定準柱子的軸線位置。砌筑中嚴格控制砌體垂直度。以磚為模會直接影響柱子的垂直度,故砌筑過程中應隨時調整已綁扎的鋼筋籠,可用柱與砌體的拉結筋來固定。
3.1.2 鋼筋下料應準確
縱筋下料長度是以一個樓層高度加上搭接長度及彎鉤長度為準的。箍筋的彎鉤角度應按抗震要求為135/135計算。箍筋制作時應計入加密部位的增加數(shù)量。
3.1.3 拉結筋
應按樓層所需數(shù)量事先制作拉結筋并放在砌筑操作現(xiàn)場,保證隨用隨拿,防止漏放。拉結筋不宜在構造柱中部穿過,應靠在柱子縱筋邊,以免澆筑混凝土時受阻。
對于材料吊卸區(qū)域的施工缺陷,可采取以下措施:
3.2.1 主體結構的施工速度不能強求過快,樓層砼澆筑完后的必要養(yǎng)護(一般不宜≤24h)必須獲得保證
主體結構階段的樓層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d一層為宜,以確保樓面砼獲得最起碼的養(yǎng)護時間:(1)科學安排樓層施工作業(yè)計劃,在樓層砼澆筑完畢的24h以前,可限于做測量、定位、彈線等準備工作,最多只允許暗柱鋼筋焊接工作,不允許吊卸大宗材料,避免沖擊振動。24h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運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墻鋼筋進行綁扎活動,做到輕卸、輕放,以控制和減小沖擊振動力。第3d方可開始吊卸鋼管等大宗材料以及從事樓層墻板和樓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在模板安裝時,吊運(或傳遞)上來的材料應做到盡量分散就位,不得過多地集中堆放,以減少樓面荷重和振動。(2)對計劃中的臨時大開間面積材料吊卸堆放區(qū)域部位(一般約40m2左右)的模板支撐架在搭設前,就預先考慮采用加密立桿(立桿的縱、橫向間距均不宜大于800mm)和擱柵增加模板支撐架剛度的加強措施,以增強剛度,減少變形來加強該區(qū)域的抗沖擊振動荷載,并應在該區(qū)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鋪設舊木模加以保護和擴散應力,進一步防止裂縫的發(fā)生。
3.2.2 對于較粗的管線或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應按要求增設垂直于線管的短鋼筋網(wǎng)加強
根據(jù)經驗,增設的抗裂短鋼筋采用Ф6-Ф8,間距≤150,兩端的錨固長度應不小于300mm。線管在敷設時應盡量避免立體交叉穿越,交叉布線處可按要求采用線盒,同時在多根線管的集散處宜采用放射形分布,盡量避免緊密平行排列,以確保線管底部的砼灌筑順利和振搗密實。并且當線管數(shù)量眾多,使集散口的砼截面大量削弱時,宜按予留孔洞構造要求在四周增設上下各2Ф12的井字形抗裂構造鋼筋。
3.2.3 加強對樓面砼的養(yǎng)護
砼的保濕養(yǎng)護對其強度增長和各類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別是早期的妥善養(yǎng)護可以避免表面脫水并大量減少砼初期伸縮裂縫發(fā)生。但實際施工中,由于搶趕工期和澆水將 影響彈線及施工人員作業(yè),因此樓面砼往往缺乏較充分和較足夠的澆水養(yǎng)護延續(xù)時間。為此,施工中必須堅持覆蓋麻袋或草包進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濕養(yǎng)護,并建議采用噴養(yǎng)護液進行養(yǎng)護,達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并可避免或減少對施工的影響。
(1)應保證構造柱的軸線與墻體軸線一致,結構應對位。(2)嚴格控制垂直度。馬牙槎應符合規(guī)范要求,先退后進。馬牙槎處的砌筑砂漿應飽滿密實。(3)保持磚模的表面清潔,對擠揉出來的砂漿應用工具隨手清除,防止凸出的砂漿被“吃”進構造柱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