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延偉
( 西安市臨潼區(qū)仁宗街道辦事處,710600)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1]亦稱為牛傳染性壞死性鼻炎、紅鼻病、牛皰疹病毒I 型感染,主要是因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引發(fā)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屬于熱性、急性及接觸性傳染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氣管炎、鼻竇炎、鼻炎、喉炎;發(fā)熱;呼吸困難。在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中被劃分為B 類疫病。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在常規(guī)條件下,僅有牛易感,易感性與牛的品種及年齡無關,其中,以犢牛感染率最高,而肉用牛又比乳用牛的感染率高。帶毒動物和病牛是疾病的主要傳染源,其中又以隱性感染的種公牛為高危傳染源,因其精液攜帶一定的病毒。病毒主要存在牛的排泄物、眼睛、鼻子及陰道分泌物等當中。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傳染途徑較多,包括:經眼結膜、生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等傳播;與病牛直接接觸,有空氣傳播、物體傳播、飛沫傳播;吸血昆蟲傳播。主要以飛沫經呼吸道進行傳播為主,各種牛密切接觸或過于擁擠會加快傳播速度。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潛伏期通常是一周,也有到達20 d 左右。該病以侵害組織為依據可以分為[2]:(1)腸炎型。出現呼吸道癥狀的同時出現腹瀉,嚴重者出現排血便,多見于2 至3 周齡的犢牛,病死率最高達到80 %。(2)生殖器型。母牛患病時稱為傳染性膿包性外陰道炎,而公牛患病時稱為傳染性膿包性包皮龜頭炎,該類型主要是通過交配傳播感染。公牛發(fā)病時的臨床癥狀為:陰莖充血;包皮內層充血;龜頭充血;小膿疤成潰瘍;配種功能丟失;精囊腺變性或壞死。母牛發(fā)病時的癥狀有:尿頻;尾巴豎起揮動;陰道粘膜充血腫脹;子宮內膜炎;外陰充血腫脹;潰瘍。(3)呼吸道型。病程在7 至10 天之間,潛伏期為4 至6 天,犢牛的臨床癥狀急且重,常常因繼發(fā)性感染或窒息而死亡,是常見的疾病類型。主要臨床癥狀為:鼻鏡發(fā)炎、充血;呼吸困難;小膿疤或面積較小的潰瘍;流淚;鼻粘膜高度充血;持續(xù)咳嗽;鼻液呈粘液膿性。(4)流產不孕型。通常于懷孕后第四個月發(fā)生,流產胎兒均為死胎,若為非妊娠牛,會因其卵巢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而致使無法短期內懷孕。(5)結膜角膜型。該類型發(fā)病時多與上呼吸道炎癥并發(fā)。其臨床癥狀主要為:眼睛分泌物中混有膿液;畏光;繼發(fā)細菌感染;結膜充血;流淚;眼瞼外翻。(5)腦膜腦炎型。大概一周的病程,病死率超過50 %。臨床癥狀表現為:呈非化膿性腦炎病變;興奮或沉郁;驚厥抽搐;視力障礙;角弓反張;呼吸道癥狀;該疾病類型僅僅發(fā)生在犢牛階段。
防治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傳播應加強檢疫、隔離、封鎖及消毒等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完善飼養(yǎng)管理制度,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對于國外引進的牛,應根據相關程序規(guī)定進行檢查與試驗,通過隔離觀察與血清學試驗判定牛是否受感染,以確定牛是否可以入境。同時禁止從帶有病原體地區(qū)引進牛只。一旦發(fā)現牛發(fā)病,應迅速、及時將病牛隔離,通過使用廣譜抗生素治療,避免牛受到細菌繼發(fā)感染,然后根據牛的癥狀進行對癥治療。上述對策主要適用于普通病牛,對于已感染牛而言,只能防止隱性型或活動型的擴散,無法控制疾病發(fā)展。因此,需要采用疫苗予以控制,據相關研究表明,10 %至96 %的血清抗體陽性牛屬于隱性感染源。故只有通過相應的疫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當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疫苗主要有基因工程缺失苗、亞單位疫苗、弱毒苗等。如基因工程缺失苗可以有效彌補傳統疫苗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世界多個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如荷蘭于1998 年開始并推廣應用TK-/gE-IBRV 雙基因缺失疫苗。該疫苗有可能存在疫苗株與野毒株同時感染,進而導致遺傳重組的危險性,但其毒力較弱,無明顯副作用,接種成功后可以明顯對抗IBRV 的攻擊;亞單位疫苗以糖蛋白為免疫原,需要的接種量過大,因而成本較高。據相關研究顯示[3],BHV-1 中的某些糖蛋白,如gD、gC 等,可以誘發(fā)中和抗體,而免疫原就是其產生中和抗體的主要糖蛋白,也同時被認為是潛在的亞單位疫苗候選蛋白,但由于經濟成本過高,因而尚未得以推廣應用。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牛飼養(yǎng)數量不斷增大,其規(guī)模也逐漸擴大。當前,牛具有抗體陽性率高、流動性強等特點,因而給防治與控制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工作增添一定的難度,為提高該疾病的防治,應嚴格加強管理制度與檢疫制度的執(zhí)行力度,選擇合適的疫苗進行接種,以達到控制效果。
[1]莫歐.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防治[J].農家參謀.2012,(12):26.
[2]王澤民.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臨床癥狀及防治[J].養(yǎng)殖技術顧問.2014,(02):152.
[3]張國豐,任科研,李昱潔,孫強,田春雨.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危害及防制[J].吉林畜牧獸醫(yī).2013,(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