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輝
脈搏波傳導速度是指脈搏波由動脈的一特定位置沿管壁傳播至另一特定的位置的速率。目前臨床上廣泛關注的是群體間脈搏波傳導速度的平均值與健康的關系,而忽視了個體內(nèi)部脈搏波傳導速度之間的差異與健康的關系。本文試圖從脈搏波傳導速度之間的差異的客觀存在性以及這種差異可能具有的臨床意義兩方面來進行初步的探討。
目前脈搏波傳導速度檢測儀是連續(xù)測量某個節(jié)段動脈的多個脈搏波傳導速度,然后取平均值,根據(jù)這個平均值的大小進行健康評估。因此到目前為止,檢索國內(nèi)外的文獻數(shù)據(jù)庫,學術界對脈搏波傳導速度的研究僅在于脈搏波傳導速度的平均值,僅在于研究群體間脈搏波傳導速度的快慢。
研究脈搏波傳導速度的快慢,選用平均值,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減少儀器誤差,二是同一節(jié)段動脈連續(xù)多個脈搏波傳導速度之間有差異,快慢不一。這是脈搏波傳導速度之間存在差異的客觀證據(jù)之一。另外,基于對一種中醫(yī)澀脈的理解,橈動脈的脈搏傳導速度之間存在差異。這種澀脈的客觀診斷標準是:前后兩次脈動應指的脈的部位有差異的脈是澀脈,差異程度越大,代表澀的程度越高[1]。對于心律律齊的澀脈人員,在傳導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前后兩次脈動應指的位置不一致的原因在于脈搏波傳導速度的不一致。在臨床上,寸口部位出現(xiàn)這種澀脈的人群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橈動脈的脈搏傳導速度之間存在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
脈搏波傳導速度不一致導致澀脈了的出現(xiàn),因此基于澀脈的臨床意義,可以推測出個體內(nèi)部脈搏波傳導速度之間的差異所具有的臨床意義。中醫(yī)理論認為,澀脈是一種病理脈,澀脈的臨床主證,可分為兩部分,澀而有力之脈提示實證,主氣滯血瘀證;澀而無力脈提示虛證,主氣血虧虛、精血虧虛證?;诿}搏波傳導速度之間的差異與澀脈的相關性,中西醫(yī)結合研究具有更多的應用和啟示。
1 覃光輝.從“往來”二字把握澀脈[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3,0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