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敏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小學)
小學語文是基礎(chǔ)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它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外,還要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zhì)教育。因此,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yīng)該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于提高人才素質(zhì),適應(yīng)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需要,是至關(guān)重要的。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tǒng)一”。多年來,我在作文教學中,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地滲透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具體作法是:在審題中,確定德育導向;在選材中,把握德育契機;在評論中,強化德育效果。
審題是作文的關(guān)鍵。學生能否正確審題,決定作文的成敗。審題正確,寫出來的文章就扣題;反之,審題有誤,寫出來的作文就離題。所謂德育導向作用,就是指在審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要求,弄清為什么寫,即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贊揚一種精神,或是說明一個道理,或是吸取一個教訓,或是給人一種啟迪。教師在指導中的堅定、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就體現(xiàn)了社會對學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導向作用。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長于形象思維。因此,他們?nèi)菀讖闹庇^的角度去審視題目的具體意義,而對題目的含蓄、隱蔽、深刻的本質(zhì),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準確地把握題目中重點詞語的內(nèi)涵和外延。特別是小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少,知識經(jīng)驗貧乏,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往往會出現(xiàn)思維的片面性和膚淺性,偏離題目要求,當然也不會寫出中心明確的作文來。所以,我在指導學生審題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分析,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目的。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家鄉(xiāng)一處你所喜愛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寫”這次習作中,我首先讓學生思考這次作文提出幾點要求?學生思考后回答:“這次作文要求可以分為三點:(1)寫家鄉(xiāng)一處景物;(2)要抓景物特點細致描寫;(3)這處景物必須是你所喜愛的”??梢姡瑢W生從“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三個方面較為正確地理解了題意。古人云:“文以意為主,文為意而發(fā),意在文之中?!蔽矣X得在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弄清楚為什么寫。于是,我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寫哪一處景物,那處景物有什么特點,而且一定要說出為什么喜愛這處景物。有的學生說:“我想寫家鄉(xiāng)的松花江。松花江的特點是江面寬、江水急、江上來往船只多,江岸游人絡(luò)繹不絕。我是喝松花江的水、吃松花江的魚長大的,松花江是我家鄉(xiāng)的驕傲,所以我要寫松花江?!庇械膶W生說:“我想寫家鄉(xiāng)的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的特點是樹的數(shù)量多,樹的種類多,每到夏季那里就是綠色的海洋。家鄉(xiāng)的森林公園,不像原始森林那樣天然形成,它是林業(yè)工人叔叔親手栽植的,它綠化、美化了我的家鄉(xiāng),它防風、排澇,成為家鄉(xiāng)的綠色屏障,所以我要寫森林公園?!庇械膶W生說:“我想寫我家門前的小花園。小花園的特點是花多、草多,還有一座假山。這座小花園雖比不上大公園美麗,但是這里的花是我親手栽,草是我親手種,假山是我親手堆。清晨,我在花下晨讀;傍晚,我在草地上乘涼。我對小花園有特殊的感情,她是我心目中的樂園,所以我要寫小花園。”從幾個同學的發(fā)言中,已經(jīng)不難看出,他們的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贊美之情,這里沒有刻板的訓導,沒有牽強的說教,然而學生已經(jīng)在學作文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p>
如果說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那么表現(xiàn)中心思想的材料,則是文章的血肉。學生作文,不僅要學會審題立意,而且要學會選材,這樣,才能寫出有靈魂、有血肉的好作文。
選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實性,越是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現(xiàn)力、感染力。從目前小學生作文現(xiàn)狀來看,主要是“假”“空”“抄”現(xiàn)象嚴重。“假”是說假話,口是心非;寫假事,胡編亂造?!翱铡笔莾?nèi)容空洞,無具體事實?!俺笔菛|拼西湊,抄作文選。這樣不僅嚴重地影響作文的思想質(zhì)量,而且助長了一種不正確的文風。
葉圣陶老先生一再強調(diào)作文要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小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們也都是社會中的人,社會上各種思潮在他們的思想上或習作中必然會有種種反映。學生在作文選材中敢于說真話,寫真事,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機”。所以,我在指導學生選材時,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或親耳所聞、親眼目睹的有真情實感的材料,及時把握德育契機,把作文與育人逐步統(tǒng)一起來。
例如,語文教材中有一個基礎(chǔ)訓練,要求學生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一件事。第一次作文,全班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寫了自己做的一件好事,而且我也從中了解到個別同學的作文選材不真實。
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以文悟道,第二次我要求學生寫一件自己做過的錯事,并且聲明不告訴家長,不秋后算帳。我覺得這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批評、正確評價自己、明辨是非的極好機會?!笆恰焙汀胺恰笔强陀^存在的現(xiàn)象。對“是”和“非”,有的孩子能分清,有的孩子分不清。如果“是非不分”,或把“是”寫成“非”,或把“非”寫成“是”,那樣文章的思想質(zhì)量就無從談起。因此,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是寫好作文的首要問題,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同學們明確了要求,解放了思想,紛紛動筆成文。別看有的同學會把無中生有的好事安到自己頭上,但他們決不會輕易把別人做的壞事寫到自己名下。于是,一些鮮為人知的錯事便一件件躍然紙上了。有的學生寫:自己為了玩電子游戲機,撒謊向媽媽要了5元錢。當媽媽詢問要錢做什么時,自己胡編說交給老師了,媽媽問老師收錢干什么,自己又答不上來,只好支吾說不知道。現(xiàn)在想起來真慚愧,既對不起媽媽,又對不起老師。有的學生寫:自己在家門前玩,發(fā)現(xiàn)一輛沒上鎖的自行車,便騎走玩了幾圈,回來發(fā)現(xiàn)還沒有人來取,又騎走玩了半天。后來,整整騎一周才送回原處。雖然沒見到車子主人,但可以想象失主多么著急,悔不該當初干這樣的事。有的學生寫自己和父母頂嘴,有的學生寫自己考試打小抄,有的學生寫自己欺負同學,甚至有的學生寫出自己作文時抄襲別人的范文等。全班40多人,雖然都寫錯事,但選材無一相同。從一篇篇字里行間洋溢著真情實感的作文中,我看到一顆顆誠實的種子正埋入他們的心田。孩子們在文題面前的反思,在選材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求真求實,正說明了他們在作文中逐步學會了識別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正在不斷增強抵制錯誤思想影響,弘揚正確思想的能力。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學生作文教師改的現(xiàn)象。葉圣陶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學生“養(yǎng)成了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边@也是葉老語文教學思想“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學上的體現(xiàn)。
培養(yǎng)學生評改作文的能力,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評論、鑒賞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一篇文章無論寫得好還是壞,它總要反映作者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評論一篇作文,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小作者的道德品質(zhì)、行為表現(xiàn)、認識能力、褒是貶非、揚善抑惡、愛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評論過程。所以,我在作文教學中,注意通過評改作文,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的熏陶,產(chǎn)生強化意識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強化德育效果,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結(jié)合語文基礎(chǔ)訓練,我給學生出了一個作文題目《我長大了》。應(yīng)當看到當代的小學生思想活躍,聰明開朗,但也應(yīng)看到獨生子女增加,家庭嬌慣,生活條件優(yōu)越,也使部分學生依賴性強,不關(guān)心他人,輕視勞動等。因此,我出的這個作文題和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密切相關(guān),他們覺得有話可說。作文前,我領(lǐng)著學生重溫了《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自己能做的應(yīng)該自己做。”作文時,我要求學生要選擇真實、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自己長大了。作文后,我開始組織學生評改。有的學生寫道:我已經(jīng)12歲了,可是在爸爸、媽媽眼里,我總是小孩。他們什么事也不讓我自己做,我?guī)缀踹^著一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姐生活。有一次,老師開會,我們早放學一會兒,不等媽媽來接,我自己背著書包穿過4條馬路來到媽媽單位,把媽媽嚇了一跳。媽媽驚奇地問我怎么來的?我自豪地說:“我自己走來的,我長大了!”這位同學讀完作文后,其他同學立刻從選材、立意、構(gòu)思、語言等幾個方面進行評論,同學們認為用“獨立背書包過馬路”這件極為平常的小事向媽媽證明“我長大了”,選材好,以小見大,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家長對我們太不放心,把我們看作蛋殼里的雞雛;二是我們依賴性太強,12歲了才第一次自己獨立過馬路。
原文的小作者也參加了評論,她說:“確實如此,但是從那件事之后,媽媽開始對我有了一種信任感,媽媽也承認‘我的女兒確實長大了。’”接下去,有的同學寫自己能收拾屋子,有的同學寫自己能洗衣服,有的同學寫自己能刷碗,有的同學寫自己能釘鈕扣,有的同學寫自己能給爸爸媽媽做飯……同學們在作文中大聲疾呼:“我們不要做‘小皇帝’,我們要做生活的‘小主人’”。通過互評互改作文,孩子們的心靈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互相啟迪中得到升華。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真情實感,表現(xiàn)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不良風氣的抨擊。為了把“作文與做人”進一步統(tǒng)一起來,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家長聽,而且要求家長把孩子在家的真實表現(xiàn)反饋給老師,以便我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強化德育效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寫東西全都有所為”。這一精辟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揭示了“教作文與教做人”的辯證統(tǒng)一關(guān)系。作文教學的難度就在于它是一種作者思想、生活、知識、文學等各方面的綜合訓練;作文教學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做所為的相互滲透之中。實踐證明,作文教學為德育工作、教書育人提供了基礎(chǔ),以文悟道、相機滲透,又推動了作文教學。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學之中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