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

      2014-08-15 00:50:56許曉敏張競瓊
      關鍵詞:傳播媒介思潮報刊

      許曉敏,張競瓊

      (江南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無錫214122)

      一、概述

      思潮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一部分人的思想趨向。近代中國是一個動蕩的社會,促使人們對社會轉型的種種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其中包括人們穿什么、如何穿的問題。由此而形成的近代服裝新思潮就是此時出現(xiàn)的種種服裝思想中一部分人的思想趨向。近代服裝新思潮是以西方傳播而來的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思想為主體,同時融入了部分我國古代的思想而形成的近代服裝思想趨向。

      傳播是傳播者將信息通過一定方式傳遞給受傳者的過程。該過程的五大基本要素為傳播者、傳播內容、受傳者、傳播媒介、傳播效果[1]。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是受傳者在接收了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者所發(fā)出的信息后,將這些信息所內含的服裝新思想加以選擇吸收并形成新的服裝觀念,同時以這些新的服裝觀念為思想指導進行自我改造、自我更新的過程。

      近代服裝新思潮在新思想與舊觀念的相互碰撞中形成,是近代社會變革與社會思潮演變的產物,是人們對社會轉型中發(fā)生“變服”現(xiàn)象的思考與引導。它的傳播是服裝思想傳遞與共享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一開始并不通暢。19世紀末期,康有為曾在其代表作《大同書》中提到:“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居之欲美宮室,身之欲美衣服也……”[2]這是服裝領域反對舊禮制、提倡新思想的先聲。然而,這種后來符合主流的思想傳播在清朝的社會制度與服飾制度下受到嚴重抑制,《大同書》起初只有其幾位門徒讀過,直至1913年(民國二年)才得以發(fā)表其中一部分。

      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先驅們懷著“開民智”的歷史使命,以報刊為主要媒介,傳播以科學和民主為基礎的、包括服裝思潮在內的種種社會新思潮。胡適先生寫道:“新思潮的將來趨勢,依我個人的私見看來,應該是注重研究人生社會的切要問題”[3]。服裝問題作為“人生社會的切要問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傳播。

      二、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者及傳播動因

      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者主要是知識分子。正如李澤厚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所述:“太平天國之后,中國近代思想和活動的主流是知識分子帶頭,從愛國救亡而轉向革命的”[4]。傳播服裝新思潮的近代知識分子是一個廣大的群體,包括康有為、張競生等思想家,葉淺予、黃覺寺等藝術家。

      的確,驅動近代知識分子傳播服裝新思潮的主要動因是他們“修身治國”[5]、啟迪民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之初寫道:“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6]。這種以“科學與人權”改變國人,進而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愛國思想,是新文化運動的本質思想,也是知識分子傳播近代服裝新思潮的思想基礎與主要動因。

      但是,由于身份及個體的差異,不同的知識分子所持的傳播動因也有所差異。近代知識分子中的思想家如張競生,出于對社會變革大潮中的個人人生的思考,在他的《美的人生觀》[7]一書中“以美的人生觀為目的”,論述如何創(chuàng)造美的服裝,提出“衣服不是如世人所說為羞恥用的;衣服不是穿來做禮教用”等符合近代服裝新潮流的服裝思想。近代知識分子中的企業(yè)家如宋棐卿將其公司出品的毛線命名為“抵羊”,內含抵制洋貨之意,旨在“尋求一條如何提倡國貨,改進國貨,發(fā)揚民族工業(yè)的途徑”[8]。實業(yè)救國成為傳播近代服裝新思想的又一動因。同時,追求利潤也是驅動近代企業(yè)家傳播服裝新思潮的重要因素。為了獲取更大利潤,他們在雜志、報刊上大做廣告,這些廣告與產品本身也在無形中推動了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

      三、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內容

      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的內容是內含著近代服裝新思想的服裝信息,主要包括服裝式樣信息、服裝產業(yè)信息與服裝觀念信息三方面。

      (一)服裝式樣信息

      服裝式樣信息是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的主要部分。服裝式樣即由服裝局部元素如服裝款式、面料、顏色等構成的服裝整體的樣子。根據(jù)來源的不同,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的服裝式樣信息主要包括我國近代本來沒有的、外來的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新服裝式樣的相關信息。

      這些服裝式樣信息以近代的雜志報刊上刊登的“新裝”照以及當時的藝術家、作家等知識分子通過服裝畫、漫畫或文字等方式描繪的“新裝”為主要形式?!靶卵b”的內容主要包括服裝整體形制,服裝局部元素如款式、面料、顏色、花紋,服裝流行趨勢與搭配方式等相關信息。根據(jù)服裝種類的不同,有關于旗袍、褲子、禮服等的相關信息;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有關于夏季、冬季、春夏季、秋冬季新裝的相關信息等。

      (二)服裝產業(yè)信息

      服裝產業(yè)信息是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的重要部分。從行業(yè)上看,有西服業(yè)、時裝業(yè)及各種面料紡織業(yè)等行業(yè)的規(guī)定、活動等信息;從服裝機構上看,有服裝商店的運營模式、服裝機構的組織形式等信息。

      (三)服裝觀念信息

      服裝觀念信息是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以人文主義為主導和以科學主義為主導的服裝觀念信息。這些服裝觀念信息打破了千百年來封建社會以禮制為基礎的服裝等級觀念,以及只重衣衫不重人的舊服裝觀念。在傳承“實用理性”、“天人合一”等傳統(tǒng)文化與吸收西方文化的實踐中破舊立新,形成新的服裝思潮。

      以人文主義為主導的服裝觀念信息,包括服裝款式上,服裝的下擺長短、開叉高低、袖子長短等隨著潮流不斷變化,傳播了以著裝時髦與摩登為美的服裝流行觀念;服裝結構上,新的分割以及省道的運用,服裝由平面變?yōu)榱Ⅲw,人體的形態(tài)得以顯露,傳播了“不應當再留戀于舊的,溫文的美,應當窄衣短裙穿起來”[9]的新服裝美學觀念;天乳運動、婦女運動等社會活動中,提倡摒棄束胸、婦女獨立,傳播了“衣服只要求清潔中樸實、實用、便利”[10]等服裝以人為本的觀念。

      以科學主義為主導的服裝觀念信息,包括服裝面料上,從理化角度對面料性能與組織結構進行分析,傳播了“把白的絨布或木棉做襯衫,最是合乎衛(wèi)生,因為可以免去染色之毒了”[11]、“上等之皮貨切不可直接置于日光之中而曬”[12]等服裝衛(wèi)生與保藏的觀念;服裝用料上,運用數(shù)學公式對服裝面料用量進行精確計算,傳播了服裝經濟、“衣服的裁法將來可以成一本豐富的科學的著作”[13]等觀念。

      四、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媒介

      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媒介是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的載體,即內含了近代服裝新思想的服裝信息的載體。傳播媒介是具有物理實物形態(tài)的物體,與語言、文字、圖像等傳播符號有所區(qū)別。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媒介有應用于人際傳播的人際傳播媒介和應用于大眾傳播的大眾傳播媒介兩種。

      (一)人際傳播媒介

      人際傳播是指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或者借助一定的人際傳播媒介進行非面對面?zhèn)鞑サ膫鞑シ绞剑?4]。一般而言,人際傳播媒介有電報、電話、信件等。而由于近代社會發(fā)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服裝與人體的特殊關系,近代服裝新思潮的人際傳播媒介主要是服裝與人體媒介,其中包含服裝媒介、服裝人體媒介兩個部分。

      我國近代存在的各種服裝實體是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的服裝媒介。服裝作為一種實體,本身含有服裝種類、服裝整體式樣及其構成元素、服裝流行趨勢、服裝搭配等信息。我國近代存在的各種服裝實體內含著與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相關的服裝信息。如近代服裝店里陳列的各種顏色的服裝,這些服裝豐富的顏色信息打破了古代服裝顏色的禁忌,傳遞出服色自由的服裝新思想。

      服裝人體媒介是近代服裝新思潮重要的人際傳播媒介。服裝與人體關系密切。著名的傳播學家麥克盧漢提出服裝媒介是皮膚的延伸。服裝實體上所存在的服裝信息很大程度上要以人體為媒介,通過人際交往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服裝人體媒介不僅是近代服裝新思潮的載體,同時也反映了近代以來新型的“衣—人關系”。近代以前,人們穿衣須遵循嚴格的服制,同樣身份地位的人穿顏色、款式種類相同的服裝,不可僭越。服裝除了基本的御寒作用之外,最大的作用是為標識社會等級服務。此時的“衣—人關系”不僅缺少個性,也缺少人性。隨著封建服制被打破,以掩蓋人體為尚的寬衣文化逐漸向凸顯人體形態(tài)為尚的窄衣文化靠攏。服裝的時髦與個性受到追捧,旗袍袖子漸漸變短直至最后去除,露出女性美麗的臂膀。此時“衣—人關系”從衣掩藏人變?yōu)橐卤憩F(xiàn)人,從人依附于衣演變?yōu)橐乱栏接谌?,開始凸顯出個性與人性。

      (二)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是以人際傳播為基礎,其所借助的傳播媒介的不同是二者區(qū)別的根本。大眾傳播所借助的大眾傳播媒介是近代服裝新思潮的主要傳播媒介。大眾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印刷媒介(報紙、期刊與書籍等)和電子媒介(電影、廣播等),而報刊是近代服裝新思潮最主要的傳播媒介。

      根據(jù)葉再生在《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通史》中的統(tǒng)計,清末五年總共創(chuàng)辦的報刊數(shù)為231種,年均46.2種。而民國后的1917年至1922年六年間,年均出版的期刊數(shù)就已達到271種[15]。1927年至1937年作為近代出版業(yè)的“黃金十年”,年均出版期刊數(shù)更是達到1 483.3種,為1917年至1922年的547.2%。這些報刊中載有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的主要是綜合類報刊、女性報刊、文藝類報刊等。

      綜合類報刊內容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藝、娛樂等各類信息。此類報刊以與服裝相關的圖文以及女性、文藝、科學、常識等專欄或??男问絺鞑ソb新思潮的相關信息。以《申報》為例,它是近代我國發(fā)行時間最長的報紙,因影響廣泛而被稱為民國時期的泰晤士報?!渡陥蟆凡粌H刊載與服裝相關的時事、服裝廣告,還于1926年出版了“衣服號”和“修飾號”兩份??謩e載有《改良中國男子服裝談》、《改進我們服裝應有的條件》、《服裝的調和》和《修飾概論》、《時裝展覽會之鳥瞰》、《女子剪發(fā)》等文章。其中有“寬衣博帶的袍褂,已不甚適合現(xiàn)代個人生業(yè)的處理和現(xiàn)社會的生活的方便”[16]、“女子服裝,如除了適合身材外,第一要講到調和”[17]等服裝新思想。另外,《申報》還于1930年推出《申報圖畫周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xiàn)了名媛明星的個人形象、新裝資訊等與近代服裝新思潮相關的信息。

      女性報刊圍繞女性生活,以個人獨立、家庭生活、文藝等為主要內容。此類報刊與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密切相關,是傳播近代服裝新思潮的重要報刊媒介。根據(jù)“1898—1989年中國婦女報刊年錄”[18]統(tǒng)計,1912年至1949年間,共創(chuàng)辦“中國婦女報刊”477種,年均約13種。以《玲瓏》為例,主要內容包括“婦女生活,包括女學生之生活,婦女痛苦及女子職業(yè),參政等婦女問題,兒童,文藝等”[19]。其封面多采用名媛、國內外明星如胡蝶、秀蘭·鄧波兒的彩照。雜志內設“婦女”、“常識”、“兒童”、“娛樂”等專欄,分別刊載了《女子與縫紉》、《現(xiàn)代婦女何以比從前好看》、《男子時髦服裝的常識》與《內衣之美》等與服裝直接相關的文章,其中內含豐富的服裝思想。如有“服裝新樣,雖多變異……所謂時髦這東西總不過如是兜著圈兒”[20]、“婦女本愛修飾,而又敏感,所以他們的衣飾變化也特別的快;然而合理,美觀,與簡潔,這是此后必然的趨勢”[21]等,均是很有見地的服裝新思想。此外,《玲瓏》雜志中還有大量“新裝”照片,同時有葉淺予、唐璜等人的服裝設計圖及設計說明。如葉淺予所繪“冬季大衣的時裝”,設計說明“不在乎厚大,只要做得稱心貼體;手上所拿的皮夾,最好和衣料色彩相仿”[22],直接地傳播了設計師的服裝理念。

      文藝類報刊主要是以文學、美術、電影、攝影等分別為主要內容的???,其中設有“婦女與裝飾”、“群言堂”、“影人動態(tài)”等類型的專欄,是近代服裝新思想的傳播陣地。文學類報刊如張愛玲發(fā)表《更衣記》的《古今》雜志、林語堂發(fā)表《論西裝》的《論語》雜志、經心云發(fā)表《女子之服裝問題》的《紫羅蘭》雜志等。文學類報刊因執(zhí)筆者多為作家的特殊身份,其傳播的服裝思想往往具有一定深度和價值。文藝類報刊通常圖文并茂,其中不乏時裝設計圖及設計說明、“紡織印花圖案”、“陳燕燕女士之新裝照”等直觀生動的內容。

      傳播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其他報刊,一類是以科學、衛(wèi)生、健康等分別為主要內容的???,其中多有“防毒服裝的構成”、“服裝的衛(wèi)生”、“嬰兒衣服科學化的標準”之類的信息,傳播科學與健康的服裝思想。另一類是一些與服裝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協(xié)會或組織創(chuàng)辦的會刊。

      以《永安月刊》為例,《永安月刊》創(chuàng)刊于1939年,以近代著名百貨公司——永安公司的老板郭琳爽為發(fā)行人。服裝、服飾、紡織品、奢侈品等是永安公司不可或缺的商品,與此相關的信息自然也成為《永安月刊》的重要內容。藝術家黃覺寺的《女性與裝飾》、《談美》等文章,江棟良的《上海衣食住行的預測》、《海上婦女服裝沿革》等服裝畫作及評述均在《永安月刊》發(fā)表;另有“勤記棉毛制造廠”、“兄弟女式羊毛呢”等公司的“棉毛衫褲,男女汗衫”、“極細麻紗襪”等傳播服裝新樣式新品種的廣告,也以此為重要載體。

      五、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受傳者及傳播效果

      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受傳者是接收到服裝新思潮所傳播的服裝信息的近代大眾。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效果是指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后所產生的結果,即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影響。這些影響直接體現(xiàn)在其受傳者以這些服裝新觀念為指導,而能動地使個人以及社會發(fā)生的改變上。

      首先,受傳者借助報刊媒介對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信息進行反饋。以報刊為媒介的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不僅僅是知識分子單向的思想傳播,更有廣大大眾參與其中,由此使新的服裝觀念深入人心。

      1921年,《婦女雜志》針對女子服裝問題發(fā)起“女子服裝的改良”[23]的征文活動,并在第7卷第9期刊登了莊開伯、紉茞等七人的文章。這些文章圍繞衣、裙、帽、鞋四大方面,從不同角度進行觀點論述。隨后,該雜志第11期刊登了黃澤人的《女子服裝改良的討論》[24]。該文中,作者對第9期中眾人的觀點進行了評論,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934年,《論語》雜志第39期,林語堂先生發(fā)表《論西裝》[25]一文,提倡不穿西裝,并提出穿西裝是“受苦”、“已成婚而子女成群的人,尚穿西裝,那必定是屈服于異性的徽記了”等觀點。隨后,該雜志的第41期中便有《穿中裝才是怕老婆》[26]一文對林語堂先生傳播的西裝觀作出反饋。該文作者也提倡不穿西裝,但他指出林先生的西裝觀有“毛病”,應換一種說法,即“凡穿中裝的,除了別的理由,此人必有常癖”。同時,該欄還刊載了讀者來稿《卸西裝法》一文,肯定了林先生的觀點,并咨詢如何做到不穿西裝。林先生隨即在文后“敬覆者”,答復來稿者,并給出“卸西裝法”。

      1934年,《女子月刊》第10期刊登的讀者來稿中提出“女性的愛美是不是婦運前途的阻力”的問題,并建議編輯“讓大眾來討論”。文后,編輯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發(fā)起“女性的愛美是不是婦運前途的阻力”為主題的征文活動。在選登的征文中,吳儗男提出的“愛美是婦運前途的阻力”,其觀點得到了熱烈反饋。如黎來在來稿中寫道:“吳儗男君的愛美是女性墮落之路,使我骨鯁在喉,不得不一吐為快”,長生亦回應說:“吳君的話,說得非常的透徹和痛切,真正佩服的很,但同時我還覺著有些感想”。同時,他們均提出自己贊同或不同之處,并進行論述。[27]

      這類以服裝及其相關信息為主題的征文或專欄討論,直接反映了大眾的服裝思想,使大眾在其引導下接受新思想并付諸實踐,塑造新的個人形象。出于打造這種新形象的需要,近代服裝行業(yè)開始興起。出現(xiàn)時裝業(yè)、西裝業(yè)、成衣業(yè)(襯衫業(yè)、童裝業(yè)、內衣業(yè)、針織業(yè)等)、面輔料業(yè)(呢絨業(yè)、棉布業(yè)等)、加工設備業(yè)(縫紉機業(yè)等)、洗染業(yè)等若干前所未有的新型工業(yè)或手工業(yè)部門[28]。服裝行業(yè)的基本構成愈加完整和精細,供需兩旺,進一步反映了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六、結論

      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傳播離不開以近代知識分子為主體的傳播者。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動因雖存在個體差異性,但總的來說,都是知識分子為指導民眾改變個人形象、重塑服裝風貌與社會風貌所致。

      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內容包括服裝式樣信息、服裝產業(yè)信息與服裝觀念信息。其中式樣信息為主,產業(yè)信息為重,觀念信息為核心。三者緊密相關,共同構成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內容。

      人際傳播媒介與大眾傳播媒介是近代服裝新思潮的主要傳播媒介。服裝與人體的特殊關系使得服裝與人體媒介成為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的不可或缺的載體。而報刊媒介在近代的發(fā)展為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廣泛傳播提供了平臺。綜合類報刊,女性報刊,文藝類報刊,以及部分專刊、會刊均成為近代服裝新思潮傳播內容的載體,它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促成了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

      近代大眾作為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受傳者,他們對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信息的反饋體現(xiàn)了近代服裝新思潮產生的傳播效果。這種反饋不僅有近代大眾借助報刊媒介形成的服裝思想理論,還有他們借助服裝與人體媒介完成的個人形象的重塑,以及由此促成的服裝行業(yè)的發(fā)展。

      總之,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是近代知識分子借助人體與服裝、報刊等媒介,傳播服裝思想,以引導近代大眾對服裝、人體以及社會進行認識與改造的過程。近代服裝新思潮的傳播是近代大眾形象普遍變化,以及我國服裝行業(yè)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1]蘇煒.大眾傳播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46.

      [2]康有為.大同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41-42.

      [3]胡適.新思潮的意義[J].新青年,1919,7(1):5-13.

      [4]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460.

      [5]社告[J].青年,1915,1(1).

      [6]陳獨秀.敬告青年[J].青年,1915,1(1):1-29.

      [7]張競生.美的人生觀[M].北京:北新書局,1925:17-35.

      [8]宋棐卿.提倡國貨聲中話抵羊[J].工業(yè)月刊,1946,3(11):5.

      [9]黃覺寺.女性與裝飾[J].永安月刊,1943,(40):11-27.

      [10]柏悲秋.長沙裝束談[J].家庭,1922,(7):17.

      [11]佚名.衣服的衛(wèi)生[J].玲瓏,1934,(138):792.

      [12]明.皮貨之三種常識[J].玲瓏,1934,(164):2519.

      [13]趙稼生.衣服裁法及材料計算法[J].婦女雜志,1925,11(9):1465.

      [14]周慶山.傳播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3.

      [15]葉再生.中國近現(xiàn)代出版通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2):7,1032.

      [16]九獅.改進我們服裝應有的條件[N].申報本埠增刊,1926-12-26.

      [17]雨久.服裝的調和[N].申報本埠增刊,1926-12-26.

      [18]田景昆,鄭曉燕.中國近現(xiàn)代婦女報刊通覽[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223-280.

      [19]本刊百期紀念征文[J].玲瓏,1933,(100):966.

      [20]彭兆良.時髦在兜著圈兒——解釋中外古今的婦裝趨勢[J].玲瓏,1935,(181):834-837.

      [21]君奇.婦女衣飾與發(fā)裝的演進[J].玲瓏,1937,(289):1697.

      [22]葉淺予.冬季大衣的時裝[J].玲瓏,1932,(43):1710.

      [23]莊開伯,紉茞,顧伯英,等.女子服裝的改良[J].婦女雜志,1921,7(9):39-44.

      [24]黃澤人.女子服裝改良的討論[J].婦女雜志,1921,7(11):106-108.

      [25]林語堂.論西裝[J].論語,1934,(39):706-708.

      [26]峇峇.穿中裝才是怕老婆[J].論語,1934,(41):833-836.

      [27]南昌女讀者,編者,吳儗男,等.女性的愛美是不是婦運前途的阻力[J].女子月刊,1934,2(10):3063.

      [28]張競瓊.從一元到二元:近代中國服裝的傳承經脈[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129.

      猜你喜歡
      傳播媒介思潮報刊
      本刊推薦2024年優(yōu)秀教育報刊
      春秋時期重民的社會思潮
      百強報刊
      視覺文化視閾下武術傳播媒介研究
      武術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58
      從回歸溫柔敦厚到走向天馬行空——當代文藝思潮的一種轉向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反腐報道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54
      在“門”字內加字可以組成新的字,試著填填下面的空吧!
      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
      論20世紀初年的“興女學”思潮
      湖南省農業(yè)技術推廣現(xiàn)狀及傳播媒介的績效評價
      固阳县| 玉溪市| 介休市| 深圳市| 临沂市| 屏东市| 泉州市| 株洲县| 陆河县| 罗田县| 秭归县| 墨脱县| 彰化县| 浙江省| 青冈县| 临湘市| 龙山县| 南皮县| 秦安县| 红桥区| 广安市| 夹江县| 赤峰市| 揭东县| 泗洪县| 仙居县| 通化县| 淅川县| 施甸县| 牡丹江市| 长岭县| 凤阳县| 洞口县| 金昌市| 仙游县| 白河县| 彰武县| 和田市| 宁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