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溫州醫(y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我國的英語教學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局限于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文化教學。語言與文化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另一方面,語言的形成受文化的影響。兩者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 Claire Kramsch認為“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兩者不可分”(1998)。因此,學好一門語言,文化學習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國內(nèi)出現(xiàn)了“留學熱”,此時,人們意識到國人學習英語時產(chǎn)生的一個問題——由于文化差異,我們不能有效地同外國人進行交流,不能將我們的想法傳達給外國人。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外語界在教材上大量輸入英美文化,力圖排除母語的干擾,創(chuàng)造目標環(huán)境。于是,一種新的“啞巴英語”(肖龍福等,2010)悄然而生,許多英語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被動地提供對方所需的信息,而不能適時主動、有效、對等地向外輸出、弘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導致交際失敗或低效,從而造成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
顯而易見,英語教學不應該只是了解外國文化,還應該更好地理解并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數(shù)不少的學者認為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具有重要意義,是貫徹教育部的最新頒布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必需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的滲透,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釋義中國文化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升跨文化能力。
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建立一個堅定的文化立場,他們既要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及其對于人類文化發(fā)展所做的獨特的貢獻,同時也要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認同感和識別外國文化的能力。
教師們深厚的雙語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識都是構(gòu)成教師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部分。雙語能力是基礎,它要求英語教師了解中國語言知識,包括中文形態(tài)學規(guī)則,語用能力,詩和佳句等,遵循和修正現(xiàn)有的文化詞匯,使其在教學實踐中能較好地傳授。作為外國文化的直接接受者和診斷者,英語教師對于外國文化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這就對教師的雙語技能有較高的要求。
同時,跨文化交流意識也能使教師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從而正確地處理不同背景下的文化沖突。在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使用正確的文化教學法去模擬中外文化下可能發(fā)生沖突的情節(jié),指導學生形成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識,包容度和交際能力。適當?shù)奈幕虒W法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時間:當中外文化發(fā)生沖突時,我們應該對它們進行對比解釋。2.角度:應從兩個不同文化的國家各自的立場去分析同一個問題。3.程度:因為文化反映了語言的不同層面,因此文化融合程度應堅持培養(yǎng)語言技能為目標。4.方式:循序漸進法,啟發(fā)式教育法,聯(lián)系法等。
積極地適應目標文化能更好地增進彼此間的理解,避免語用錯誤。但是,傳播本土文化更容易使我們彼此互相尊重。培養(yǎng)學生多維文化視角,使其能用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外籍人士的文化行為,這是十分重要的。在交際中,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因為語言的使用是為了避免由于不懂語言文化內(nèi)涵所引起的語用性錯誤。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中外方文化價值觀,教師應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建立獨特的文化個性,和平等的語言文化理念。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成功地與外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理解、吸收他們的文化精髓為我們所用,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技能,在平等交流的目標下,提高中國文化素養(yǎng)。
正確的跨文化交際理念是需要引導建立的。堅持平等互尊的原則,交際中的雙方應該相互接受、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文化多樣性,從對方的立場看待和評價彼此的行為。只有基于充分的了解,才有可能互相欣賞,以此順利地交流。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中外文化價值觀,因為這個價值觀是人文素質(zhì)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結(jié)合能促進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和全面發(fā)展,激勵他們產(chǎn)生對于國家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傳播祖國文化的使命感。只有當他們理解,認同本土文化,并為其感到驕傲時,他們才會學習,才能鉆研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會有意識地收集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
教材是指具有信息、符號和工具這三個基本要素的材料,用于傳授學生知識、技能和思想。優(yōu)秀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教材,應該包含對于中國文化的正確的英語表達。這些教材可供英語學習者學習外國文化,也可使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是他們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指南。
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入應體現(xiàn)在多門課程中。例如,英語聽力課可以選擇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聽力材料;英語精讀和泛讀課程可以選擇優(yōu)秀的反映中國文化的英語文章或翻譯作品。因此,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是所有英語教育者的共同責任,而不僅僅局限于某一課程或某些老師。
教材的使用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用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比如,教科書的預習部分可以安排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選擇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以此開展中外文化的比較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活動,像課前報告,以鼓勵學生與他人分享他們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識。教科書能夠給學生提供一些跟文本有關(guān)聯(lián)的背景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如果文本是有關(guān)外國文化的,那么,其背景知識可以選用中國文化。反之亦然。
教科書的內(nèi)容可以包含反映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真實材料,比如來自大眾傳媒的信息,體育報道,逸聞趣事,廣告,通告,信件等等。這些材料不但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時也使他們意識到不同環(huán)境下用不同語言來滿足各方面的交流需要,達到語用規(guī)則的重要性。
文化是教育的潤滑劑(拜拉姆,1989)。通過聯(lián)系學習者真實生活中的英語語言以及他們深深扎根的傳統(tǒng)文化而進行語境和語言學習,毫無疑問可以激發(fā)起學習者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學生熟悉的中國文化知識來設計課堂活動。就學生而言,嘗試用英語來表達這些非常熟悉的中國特色,是極富新鮮感與挑戰(zhàn)性的,能極大地激發(fā)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這些互動活動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生動、輕松的課堂氣氛,從而更能促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中國文化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學習材料和學習環(huán)境,進而使英語學習成為一種表達他們文化知識的有效手段。就學生而言,中國文化教學和英語語言教學的相結(jié)合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他們的語言學習。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中國文化,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掌握必要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以英語反映和描述中國社會,進行自我表達,呈現(xiàn)其本土文化,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1] 常宗林,李旭奎. 中國文化導讀[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 崔剛. 英語教學中的偏激現(xiàn)象[N]. 光明日報,2003-02-27.
[3] 黃輝. 試論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及其途徑[J]. 東岳論叢,2009,(4).
[4] 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選讀[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5] 李少華. 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6] 任強,游建民. 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7] 萬瓊. 從課堂觀察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8] 許丹丹.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研究[J]. 語文學刊,2011,(5).
[9] 楊素蘭. 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研究——由2010年考研英語作文引發(fā)的思考[J]. 中國成人教育,2011,(11).
[10] 袁春波,李婭琳. 試論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