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貞,王紅紅
目前艾滋?。ˋIDS)已在全球范圍內(nèi)廣泛蔓延,成為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存的重大社會問題,但是伴隨艾滋病而產(chǎn)生的相關羞辱和歧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和更高的要求。經(jīng)過社會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近幾年來大眾對于艾滋病的認識有所提高,但是艾滋病相關的羞辱和歧視仍然十分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區(qū)、國家乃至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開展[1]。而國內(nèi)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艾滋病相關羞辱和歧視的行為、表現(xiàn)及其應對策略,缺乏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剖析,而社會心理學主要側重于從群體心理的形成和作用機制來考察社會行為的產(chǎn)生和改變[2]。本研究側重于闡述艾滋病相關羞辱及歧視形成的社會心理學原因,以期對以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據(jù)。
Goffman將羞辱定義為由于個體具有某種社會不期望或不名譽的特征,因而降低了個體在社會中的地位,羞辱是社會對某些不同或異常的個體或群體的有力的貶低性、侮辱性的社會標簽。歧視指社會對被羞辱的對象采取貶低、疏遠、敵視的態(tài)度和行為。由此可見,被羞辱和歧視的對象不一定在本質(zhì)上是病態(tài)、不道德或“異?!钡模桥c主流社會的期望不一致。社會心理學認為社會歧視源于個人偏見或社會偏見,以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態(tài)度來看待相同的人或事物,最終結果是對一些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形成一種剝奪,造成一種不公正的社會現(xiàn)象。疾病是一種異常變化,并且具有一系列不被人們期望的特征,如殘疾、形象損害、死亡等。因此疾病都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羞辱和歧視,即疾病歧視。歷史上,人類曾經(jīng)對有些疾病,如麻風、結核、梅毒、精神病的羞辱和歧視相當嚴重,AIDS只是最新被嚴重歧視的一種疾?。?],艾滋病相關的恥辱和歧視是指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相關人群、相關行為的歧視,也包括高危人群及其家人等的羞恥感和自我歧視[4]。
對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歧視在世界范圍內(nèi)普遍存在,Herek等[5]分別在1991年和1999年調(diào)查了美國公眾對 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態(tài)度并且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公眾對AIDS病人歧視有所下降,但仍普遍存在,1/5被調(diào)查者仍對AIDS病人感到害怕,1/6表達了對AIDS病人的厭惡或支持公眾對AIDS病人的稱呼。張洪[6]在對199名醫(yī)護人員艾滋病相關行為與態(tài)度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被調(diào)查醫(yī)護人員對艾滋病人存在恐懼和歧視心理,多數(shù)人內(nèi)心不愿為AIDS病人做檢查和手術,甚至有人認為艾滋病人不值得同情,不愿與艾滋病人交流接觸。一項對地廳局級干部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領導干部中也存在著對HIV感染者/AIDS病人歧視的現(xiàn)象,38.6%的領導干部同意“將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與健康人群隔離”,約7%的人同意“學校有權拒絕父母或親屬感染了艾滋病的兒童到校上課”[7]。聯(lián)合國艾滋病規(guī)劃署也提出存在歧視的10個領域包括醫(yī)療衛(wèi)生、就業(yè)、司法程序、行政管理、社會福利、住房、教育、生育和家庭生活、保險和其他金融服務、其他共設施或服務的可及性[8]。
3.1 影響社會安定和諧 感染HIV后,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讓HIV感染者/AIDS病人備受煎熬,社會不但沒有關心愛護他們,反而處處歧視、孤立他們,甚至還波及他們的家屬及朋友,最嚴重的是剝奪了他們最基本的社會權利,這必然導致他們產(chǎn)生被社會拋棄的感覺,形成自己獨立而封閉的小圈子,易走向邊緣化和極端化,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一個重大隱患。我國一項調(diào)查顯示,因感染HIV而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時,40.11%的人有過報復的想法,其中11.13%的人表示已有明確的打算[9]。
3.2 加劇艾滋病流行和蔓延 由于害怕歧視,HIV感染者/AIDS病人轉為地下活動,行為變得更加隱蔽,許多高危人群不敢或不愿意接受自愿咨詢和檢測,繼續(xù)進行高危行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HIV繼續(xù)傳染給他人。并且他們也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治療服務,貽誤了有效的治療時間[10]。我國目前設置了許多艾滋病自愿咨詢及檢測門診,但是前去檢測的人數(shù)與需要檢測的人數(shù)之間的巨大差距,從側面間接反映了HIV感染者/AIDS病人目前的所承受的羞辱與歧視的水平。
3.3 加重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負擔 艾滋病大多流行于貧困地區(qū)和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中,貧困加劇了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的流行又加重了貧困。因此,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歧視會給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對這些壓力,有的人可能會出現(xiàn)焦慮、緊張、抑郁、精神崩潰或自殺[11]。
4.1 自我保護的本能 艾滋病屬于乙類傳染病,至今仍沒有有效的疫苗預防,也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以完全治愈,它的傳播會損害人們的健康,造成死亡[12]。因此人們往往將艾滋病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對艾滋病充滿了恐懼,于是就有了“惹不起但總可以躲得起”的做法[13]。Stanger等[14]認為,由于 AIDS是一種致死性疾病,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威脅,因此,恐懼與遠離威脅是AIDS相關歧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谶@種原因的歧視是人類出于本能的趨利避害的自我保護的反應,是由人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這是一種對未知威脅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15]。
4.2 刻板印象 即個人受社會影響而形成的對于某些人或事物固定、概括而籠統(tǒng)的看法。這種把外部括群體(“他們”)看成幾乎是無差異的,而無視該群體內(nèi)個體差異的存在;而且這種群體特性中“不好”的特征格外被強調(diào)[16]。從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上看,不安全的性行為和靜脈內(nèi)注射吸毒是造成AIDS傳播的主要危險因素,而這些行為又與吸毒、賣淫嫖娼及同性戀等社會現(xiàn)象密切關聯(lián),在特定的時代和社會文化中,人們習慣于把這些行為看成是道德敗壞的象征,所以人們往往將HIV感染者/AIDS病人和道德敗壞的人等同起來,并給感染者貼上性工作者或性亂者、同性戀者或者注射吸毒者的標簽[17]。研究表明,即使個體不打算產(chǎn)生刻板印象,但當他面對一個有著類別標簽的群體(個人)時,他都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刻板印象[18]。
4.3 盲目從眾心理 俗稱“隨大流”,即行為主體受到外界人群的影響,從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shù)人行為方式一種心理狀態(tài),從眾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19]。在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歧視中,從眾心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某些媒體正是利用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把自己的消息炒熱,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xiàn)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xiàn)實世界發(fā)揮著巨大影響[8]。在艾滋病流行早期,“得了艾滋病必死無疑”“超級癌癥”“吸毒者得的病”“同性戀瘟疫”等詞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大眾媒體上[20],人們對于艾滋病最初的印象就形成了。
4.4 認知歸因錯誤 社會心理學的認知歸因是指人們?nèi)绾谓忉屪约汉退四撤N行為的原因[21]。認知歸因思維的一個弱點是傾向于將自己所在群體好的行為歸因于內(nèi)在的努力和行動,而將不好的行為歸咎為外界客觀條件,而對于其他群體則相反,將其好行為歸因于外因而將不好的行為歸咎為該群體的內(nèi)在特性[16]。如由于艾滋病傳播途徑的特殊性,很多人都認為感染HIV是自身行為不檢點的結果,是不值得同情和關心的,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一人群生存條件及環(huán)境的復雜和艱辛,將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不好的行為都歸因于自身的品質(zhì)和道德。
4.5 迷信心理 艾滋病相關歧視的產(chǎn)生有著深深的時代和社會文化的烙印,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因果報應,所謂“善惡終有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我國一種普遍存在的思維方式,實際上這也是錯誤的認知。許多人沒有認真去分析感染者感染HIV的原因,而是不加思考地就認定他們肯定是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是不值得同情的。有學者研究表明,很多人認為艾滋病是道德敗壞的結果(如男女亂交、越軌行為、吸毒等),理應受到懲罰[20]。迷信心理是艾滋病歧視產(chǎn)生的幫兇,為他們的歧視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借口。
5.1 改變目前艾滋病相關知識和信息不對稱現(xiàn)狀 信息有助于預測行為人的策略或信念,確保行為人對他們各自的行為形成相互的預期[22]。郭欣等[23]研究表明,對艾滋病有歧視的調(diào)查對象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在游泳池游泳、共用餐具/飲具、共用坐便器、蚊蟲叮咬、禮節(jié)性接吻可以傳播艾滋病,因此加強宣教,提高整個人群的認識水平,減少或消除歧視,是AIDS關懷的主要內(nèi)容,AIDS宣教被喻為是現(xiàn)階段控制AIDS流行的有效“疫苗”[24]。在艾滋病相關知識的普及過程中,既要注重相關知識的寬度又強調(diào)相關知識的深度,宣教內(nèi)容既要具體又要深入,宣教應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選擇適合本地的宣傳教育模式,并且要保持其持續(xù)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宣教中應向大眾展示艾滋病病人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一面,盡力改變艾滋病病人在大眾中的刻板印象。
5.2 充分發(fā)揮首領中心的正面帶動作用 亞文化首領中心模式由美國福瑞德曼(Friedman)在連接信息傳播理論和社會運動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目的在于招募社區(qū)中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去推廣健康行為[25]。首領中心模式也被廣泛地運用于艾滋病干預項目中,在艾滋病的宣傳教育中,要充分發(fā)揮政府領導人、明星人物及宗教或社區(qū)權威人士的模范帶頭作用,以實際行動參與關愛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的公益活動,鼓勵和支持更多社會知名公眾人物的各種公益宣傳活動,充分發(fā)揮媒體的優(yōu)勢,利用人們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盡量改變大眾對艾滋病病人的刻板印象,使關愛和支持艾滋病病人成為社會普遍認可的主流觀念。
5.3 營造溫馨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秦廣強等[26]將HIV感染者的感染途徑及當?shù)豀IV感染者的感染密度將社會環(huán)境類型分為接納型、接納排斥型、排斥接納型及完全排斥型,同時他們還指出艾滋病相關歧視與環(huán)境類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接納型的社會環(huán)境中,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相關歧視水平較低。因此,在艾滋病反歧視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消除歧視的社會環(huán)境。
5.4 促進艾滋病病人與社會群體的接觸與交流,減少社會排斥Krauss等[27]認為,交流是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的主要方法。要消除公眾對艾滋病病人的歧視特別需要艾滋病病人的積極參與,艾滋病病人和社會群體的接觸和交流,不但能增長社會群體關于的艾滋病相關知識,轉變他們對待艾滋病病人的態(tài)度,減少對艾滋病病人的歧視和排斥,而且還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減少相互之間的誤解和猜疑,從而從根本上減少和消除對艾滋病的道德化和污名化。
5.5 家庭干預 社會心理學認為家庭是因血緣、婚姻以及收養(yǎng)關系等而形成的團體。家庭干預是指將對病人家庭成員進行相關疾病知識教育和由醫(yī)務人員定期家訪進行干預性訓練兩者相結合的一種干預方法,以提高病人治療的依從性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研究表明,對艾滋病病人實施家庭干預是一種良好健康宣教方式,通過對病人和家屬進行共同宣教,強調(diào)家屬參與和監(jiān)督的重要性[28],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zhì)量。家庭干預可分為認知干預、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綜合運用各種干預方式。但是,目前國內(nèi)在艾滋病家庭干預方面做的研究還比較少,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干預方法和策略,是以后研究工作的主要方向。對艾滋病相關羞辱與歧視產(chǎn)生的社會心理學因素的分析為今后消除艾滋病相關歧視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動員廣大心理學家積極參與,為我國艾滋病防治工作添磚加瓦。
[1]Piot P.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HIV/AIDS epidemic:Planning for success[J].Bulletin of the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79(12):1106-1112.
[2]黃家亮.論社會歧視的社會心理根源及其消除方式——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的社會歧視[J].思想戰(zhàn)線,2005,31(5):89-93.
[3]陳永聰,陳瑩,王學良,等.AIDS相關羞辱與歧視的研究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4,10(6):477-478.
[4]UNAIDS.HIV and AIDS-related stigmatization,discrimination and denial:Forms,contexts and determinants.Research studies from Uganda and India[EB/OL].[2012-05-25].http://web.haoyisheng.com/html/adis/secn/wecn.htm.
[5]Herek GM,Capitanio JP,Widaman KF.HIV-related stigma and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Prevalence and trends,1991-1999[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2,92(3):371-377.
[6]張洪.醫(yī)務人員預防 HIV職業(yè)暴露與減少歧視的調(diào)查報告[J].江蘇預防醫(yī)學,2006,17(3):25.
[7]靳薇.黨政領導干部對艾滋病歧視的調(diào)查結果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2):88-90.
[8]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basis for action:HIV/AIDS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R].New York:UNADIS,2006:236-243.
[9]劉康邁,蔣洪林,白玥,等.我國部分HIV感染者面臨的社會心理壓力及可能做出的反應的調(diào)查結果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3,9(3):136-138.
[10]閻志華,吳尊友.恥辱和歧視對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負面影響[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4):310-311.
[11]馮連貴,丁賢彬,彭傳輪,等.消除艾滋病相關社會歧視的策略[J].重慶醫(yī)學,2006,35(24):2295-2296.
[12]曹曉斌,龐琳,吳尊友.AIDS相關歧視產(chǎn)生的原因、表現(xiàn)形式及消除策略[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5,11(3):235-237.
[13]馮壽林.從社會學視角解讀歧視艾滋病感染者的行為[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6,15(2):12-19.
[14]Stanger C,Crandall CS.Threat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tigma[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0:62-87.
[15]朱小根,朱其良.艾滋病歧視的歸因及建議[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6(3):118-122.
[16]任海英.我國艾滋病歧視問題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9,9(1):143-146.
[17]聶俊雄,汪榮.論艾滋病歧視及反歧視對策[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0,23(5):50-52.
[18]Bargh JA.Automaticity in social psychology.Social psychology: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M].New York,NY:Guilford Press,1996:169-183.
[19]吳憲洲.試析從眾心理的危害[J].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4(1):78-79.
[20]吳均林.艾滋病相關心理問題及干預策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52.
[21]陳晶,方鵬騫.艾滋病羞辱和歧視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9,15(3):318-320.
[22]Hirshleifer J.Where are we i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2):31-39.
[23]郭欣,程怡民,李穎,等.對艾滋病歧視與偏見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3):3300-3303.
[24]張淑華.加強艾滋病宣教工作的思考[J].中國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2):105-106.
[25]高云,王曙光.艾滋病干預實踐中社會理論的鑒別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5(1):116-121.
[26]秦廣強,張娟娟.艾滋病歧視、排斥及消解策略研究——基于艾滋病感染者所處社會環(huán)境類型的比較分析[J].調(diào)查與研究,2008(3):23-27.
[27]Krauss RM,F(xiàn)ussell SR.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ocial psychology: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M].New York:Guilford,1996:655-701.
[28]李蕤,徐玉娥,武俊亞.家庭干預在艾滋病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1):2596-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