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芻獸疫(又名小反芻獸偽牛瘟)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
小反芻獸疫病毒屬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學及免疫學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為粗糙的球形。病毒顆粒較牛瘟病毒大,核衣殼為螺旋中空桿狀并有特征性的亞單位,有囊膜。
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羚羊、美國白尾鹿等小反芻動物,山羊發(fā)病比較嚴重。牛、豬等可以感染本病,但通常為亞臨床經過。
本病主要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染或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染。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為患病動物和隱性感染動物,處于亞臨床型的病羊尤為危險。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病毒。
小反芻獸疫潛伏期為4~5 d,最長21 d,《陸生動物衛(wèi)生法典》規(guī)定為21d。
自然發(fā)病僅見于山羊和綿羊。山羊發(fā)病嚴重,綿羊也偶有嚴重病例發(fā)生。一些康復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瘡樣病變。感染動物臨診癥狀與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體溫可上升至41℃,并持續(xù)3~5d。感染動物煩躁不安,背毛無光,口鼻干燥,食欲減退。流黏液膿性鼻液,呼出惡臭氣體。在發(fā)熱的前4 d,口腔黏膜充血、多涎,隨后出現壞死性病灶,開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粗糙的紅色淺表壞死病灶,以后變成粉紅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齒齦等處。嚴重病例可見壞死病灶波及腭、頰部及其乳頭、舌頭等處。后期病芻獸出現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隨之體溫下降,出現咳嗽、呼吸異常。
尸體剖檢病變與牛瘟病牛相似。患畜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病變,嚴重病例病變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皺胃常出現病變,而瘤胃、網胃、瓣胃很少出現病變,病變部常出現有規(guī)則、有輪廓的糜爛,創(chuàng)面呈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尤其在結腸、直腸結合處有特征性線狀出血或斑馬樣條紋。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
病原檢查: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該方法簡單,但對病毒抗原含量低的溫和型小反芻獸疫檢測靈敏度不高)、免疫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本法可快速鑒別診斷小反芻獸疫病毒和牛瘟病毒)、對流免疫電泳試驗、組織培養(yǎng)和病毒分離(可用原代羔羊腎或非洲綠猴腎細胞組織培養(yǎng)分離)。
血清學檢查:病毒中和試驗、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病料采集:用棉拭子無菌采集眼瞼下結膜分泌物和鼻腔、頰部及直腸黏膜分泌物,全血(加肝素抗凝),血清(制取血清的血液樣品不冷凍,但要保存在陰涼處)。
用于組織病理學檢查的樣品,可采集淋巴結(尤其是腸系膜和支氣管淋巴結)、脾、大腸和肺臟,置于10%福爾馬林中保存待檢。
6.1 預防 嚴禁從存在本病的國家或地區(qū)引進相關動物。在發(fā)生本病的地區(qū),可根據小反芻獸疫病毒與牛瘟病毒抗原相關原理,用牛瘟組織培養(yǎng)苗進行免疫接種。
6.2 處理 一旦發(fā)生本病,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guī)定采取緊急、強制性控制和撲滅措施。(綜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