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晉鋒
(陽城縣董封灌區(qū)管理站,山西 晉城 048109)
董封灌區(qū)與董封水庫同時開工建設,1960年建成后,未成立單獨的管理機構,一直和董封水庫管理站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由于水庫和灌區(qū)工程從未被正式驗收,管理機構也未被列入編制,僅有的幾名工作人員被派到管理站工作。1976年,董封水庫被縣政府批準為財政差額補貼,財務獨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事業(yè)單位。1979年7月實施灌區(qū)改擴建工程。20世紀90年代以后,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一度低落,工程效益十分低下。2008年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徹底將董封水庫改為純公益性事業(yè)單位,管理人員經費和養(yǎng)護維修費由縣財政全額負擔,董封灌區(qū)改為準公益性事業(yè)單位,和董封水庫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合署辦公,并由縣財政預算列支養(yǎng)護維修費。
董封水庫是董封灌區(qū)唯一的水源工程,位于陽城縣城以西25 km的董封鄉(xiāng)鹿渠村附近,1959年動工興建,1960年竣工蓄水,控制流域面積338 km2,是黃河流域沁河支流獲澤河上游唯一的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建成后,歷經1975年和2002年兩次改擴建施工,總庫容達到2347萬m3,其中死庫容256萬m3(已淤滿),興利庫容458萬m3,調洪庫容1135萬m3。水庫三條入庫支流之一的上河,泉水常年不斷,穩(wěn)定流量在0.01~0.1 m3/s之間,但由于泉源與水庫之間的地層結構位于石灰?guī)r地區(qū),存在斷層帶,流量大時可流入庫內,流量小時潛入地下甚至沿斷層帶潛走。1982年以前,曾沿河床左側修筑砌石渠道把水引入董封水庫,1982年特大洪水將其毀于一旦。2002年爭取資金500萬元,全線興建6個隧洞2.8 km,5個倒虹1.01 km,無壓混凝土管道3.2 km,2006年通水運行,運行以來,年均引水流量0.05 m3/s。
董封灌區(qū)現有干渠2條29.49 km,其中東干渠長22.48 km,均為砌石渠道,混凝土內襯防滲長17 km;西干長7.01 km,隧洞工程過水斷面進行了混凝土襯砌防滲,倒虹管道為直徑600 mm的預應力混凝土管。砌石支渠11條,長39.6 km,PVC管道支渠4條,長6.5 km;蓄水池16個,總容量6萬m3。渠系建筑物應有65座,實有54座,完好率達47%。
董封灌區(qū)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棉花及其他,現狀種植比例分別為30%,18%,14%,8%,10%,復播45%。綜合每公頃灌溉凈定額為1500 m3。20世紀90年代糧食產量一路攀升,2013年每公頃產量達到6900 kg。灌區(qū)工程在充分發(fā)揮既有效益,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同時,鼓勵職工利用水土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養(yǎng)魚、種植苗圃等綜合經營,2013年人均年收入達到2.9萬元。
迄今為止,雖然董封水庫和董封灌區(qū)的人員經費和維修養(yǎng)護費列入縣財政全額預算管理,但由于體制改革的特殊性,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編標準》,董封水庫應核定為28人,董封灌區(qū)應核定17人,共45人,而實際核定人數僅18人,只占應核定數的40%,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存在小馬拉大車現象;二是在職職工中年齡結構差異較大,管理人員與專業(yè)技術人員嚴重缺乏,與管理工作的客觀要求極不適應。
董封水庫是一座攔洪水庫,沒有常年清水流量補給,盡管多年平均徑流量達1864萬m3,但由于溢洪道沒有安裝閘門,堰頂以下僅能蓄水500萬m3,加之庫區(qū)位于石灰?guī)r地區(qū),地質構造復雜,巖溶比較發(fā)育。1978年以前水庫滲漏量占來水量的75%左右,1978—1980年和 2002—2003年先后兩次對庫底780 m高程以下進行了鋪設塑料布防滲治理,但水供需矛盾仍是困擾董封灌區(qū)發(fā)展的瓶頸。
現有支斗渠仍為20世紀60年代所建的土渠,田面配套工程更無從談起。以往的大水漫灌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而且耗時費力,灌溉極不經濟。
第一,以人為本,加強管理。盡快按照水管體制改革的批準方案,在體制明確、經費解決的前提下,補充欠缺人員,重點是管理人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同時積極推動現有人員參加在崗培訓,充實專業(yè)技術知識,力爭通過3~5年的時間,改變管理隊伍的文化結構和素質結構。
第二,搶抓機遇,提升水源保障。2013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水利廳召開了全省小型水庫更新建設動員會,將用5年時間,更新建設100座小型水庫。董封水庫上河補充水源的渠首已建截潛流壩1座,運行7年來的實踐證明,泉源得到了保障。2013年10月以來,陽城縣委縣政府將建設上河水庫列入議事日程,納入陽城申報小水庫建設當中,正在委托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進行地質勘探和設計工作。此項目建成后,不僅可改善董封水庫為董封灌區(qū)提供水源不足的矛盾,而且可解決沿線2個鄉(xiāng)鎮(zhèn)、11個行政村、1.5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乃至為縣城以西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水利條件。
第三,實施工程配套,推進節(jié)水改造。面對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不完善,各類建筑物設施老化失修,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脆弱等現狀,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工程改造步伐,建議每年列1處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項目,1處農田水利建設項目,重點實施渠道襯砌,減少滲漏損失,對田面工程進行更新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率。
第四,重新核定水價,建立激勵機制。董封灌區(qū)至今仍沿用1997年的批復水價,但由于近年來物價上漲,勞動力工費增加,供水價格嚴重偏離供水成本,工程運行基本的供水成本費用難以維持。為此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穩(wěn)步推行骨干工程水價加末級渠系水價的終端水價制度。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建立農業(yè)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節(jié)約轉讓、超用加價的經濟激勵機制。
第五,深化末級渠道管理改革。2013年以來在灌區(qū)農業(yè)生產條件較好,農戶用水積極性高,管理相對較為集中的區(qū)段實施了末級渠道用水管理定期會商的模式,努力探索專管與群管相結合的路子,將支渠以下由受益群眾自管的田間工程采取會商機制群眾組織來管理,從而減輕了水管單位直管的負擔,實踐證明運行情況良好,有待進一步深化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