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鶯
中國傳統(tǒng)音樂風格極其獨特,個性鮮明的線條型旋律以及五聲性的調式特點構成了它廣博精深的內涵特征,也正是基于這樣獨特的呈現方式,很多西方鋼琴演奏者在演奏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時顯得較為吃力。鋼琴,這一典型的西洋樂器,自傳入中國起,便開始被注入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息,如今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演變,它已經能夠很好地表現具有中國風格的音樂作品。
作為“樂器之王”的鋼琴產生于歐洲,自誕生的那刻起,便一直伴隨著音樂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并逐漸成為全世界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樂器。鋼琴傳入中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國的音樂家們在接觸鋼琴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音樂的風格特征和演奏方法,另一方面還巧妙地融合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族風格的音樂特色,極大地豐富了鋼琴音樂的多樣性。眾所周知,風格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要素在音樂演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音樂作品審美趣味以及思想主旨的外在體現。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的作曲家之間都可以表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特點,因此風格是音樂作品演奏中一項必不可少的認知概念。
中國傳統(tǒng)音樂具有博大精深的藝術審美內涵,被中國化了的鋼琴音樂作品,其演奏特點鮮明,可以表現出中國特有的民族風格。在演奏技巧方面,不但安排了適合表現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的指法,同時還在音色上盡量對我國民族樂器進行模仿,裝飾音方面則剛柔相濟、虛實結合,通過一系列的改變及開發(fā),我國鋼琴音樂作品演奏已經走向世界,演奏家們通過自己的演奏向世界展現我國音樂的民族化特點。
1.中國傳統(tǒng)審美意識對中國鋼琴樂的影響
中國民族器樂具有典型的民族意識與民族特點,鋼琴之所以很難表現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作品,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與我國的民族器樂在藝術表達與審美趣味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只有充分理解和準確把握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才是發(fā)展中國鋼琴音樂的基礎。中國文化廣博深遠,其最重要的審美意蘊體現在意境與內涵的表達上,追求作品中的“神韻”是藝術表現的重點。鋼琴是一種多聲樂器,我國鋼琴演奏家在演奏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這種多聲優(yōu)勢,盡量發(fā)揮鋼琴的不同音色特征,更多地融入我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格,表現我國作為文明古國的藝術底蘊。
⑴節(jié)奏表達
中國傳統(tǒng)藝術特別注重線條美,這體現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建筑、書法等藝術形式里,當然,音樂藝術也不例外。傳統(tǒng)審美意趣中的線條美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中是通過音色的不斷變化以及旋律的抑揚頓挫來表現的。在節(jié)奏表達上,中國鋼琴演奏常常表現得較為自由,伴隨跌宕起伏的旋律的是音勢的動態(tài)變化,以此來展現作品中的節(jié)奏感。例如我國著名的鋼琴曲《百鳥朝鳳》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個演奏過程極富情趣,表現得十分流暢。
⑵音色表達
音色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中最為顯著的音樂元素。在中國民族音樂表現上,音色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傳統(tǒng)音樂中獨特神韻的形成與音色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除了音樂曲調之外,作為神來之筆的音色是音樂思維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音樂作品中情感表達細微變化的直接結果。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中,不管是從理論還是實踐,都高度重視音色在作品表達當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音色的多樣化促使我國產生出各種各樣種類繁多的民族樂器,我國民族器樂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體現,因此,在鋼琴演奏中,就要利用鋼琴的不同音區(qū)與奏法通過特定的音型加以適當的力度盡量模仿民族器樂的特點。例如鋼琴在模仿古箏時就應該將手指的力點集中于指尖的位置,并盡量向內彈,以此表現古箏清亮高遠的音色。
⑶留白藝術表達
留白,是中國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獨特的審美意蘊。中華文化的美,在于它存于無限時空中的無極之美,留白,是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引導人們展開綿延的思緒對藝術進行自我想象與回味,從而完成作品的再度創(chuàng)作。音樂亦是如此。作曲家給音樂以無限的深度與廣度,為演奏者留有表達空間,使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與表現力,這樣就達到了一種繞梁三日的藝術效果,顯得意蘊綿遠悠長,而這正體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例如鋼琴曲《夕陽簫鼓》中所體現出的含蓄的深度以及無限的廣度正是演奏者根據作品中的發(fā)展脈絡進行自我發(fā)揮的結果。
⑷氣與韻的運用與表達
“韻”是我國古典音樂的生命,“有韻則響”“有韻則遠”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審美趣味,這與我國儒家文化中所追求的“和”有著直接的關系,是儒家文化在音樂表達上的具體體現。因此,想要彈奏出具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風格特點的鋼琴樂,就要注重聲、形、氣、韻的高度統(tǒng)一,追求整體和諧貫通的音樂效果。例如在彈奏《平湖秋月》等具有古曲風格特點的鋼琴曲時,演奏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氣息的流轉與貫通,在氣與韻的表達里追求音樂的自然與流暢。
2.新作品積累對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影響
只有在大量音樂作品的基礎上我國的鋼琴音樂才能形成自己的特點。自20世紀初鋼琴傳入到我國開始,一百多年以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家始終在中國鋼琴樂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與革新,他們在吸收我國傳統(tǒng)音樂風格特點的同時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地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并逐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鋼琴音樂,因此可以說,我國鋼琴音樂既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
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它的藝術性是博大精深的,當然,在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國鋼琴曲中所體現的鮮明的民族性。在眾多鋼琴曲中,《在那遙遠的地方》開創(chuàng)了民歌與無調性和聲的結合,它取材于我國的民間音樂,反映了典型的中國西部民俗與民風。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是我國最早具有民族風格的成熟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它以傳統(tǒng)五聲音階音調手法創(chuàng)作出了牧童在田野里對歌的唯美畫面。
我國鋼琴音樂發(fā)展至今,已經有一大批頗具新意的音樂作品在中國音樂家的手中誕生。例如殷承宗的《十面埋伏》《北風吹》,儲望華的《二泉映月》《紅星閃閃放光彩》,崔世光的《松花江上》以及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陳怡的《多耶》,高為杰的《秋野》等等,這些具有典型中國傳統(tǒng)音樂風格特點的鋼琴作品使我國的鋼琴藝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曲家運用科學的作曲技術,吸收世界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經驗,在創(chuàng)作上體現出多層次以及多元化的特點,為我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我國鋼琴音樂已經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鮮明的民族化藝術特點。風格是藝術品表現出來的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個性,它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是藝術家或者民族以及時代的審美趣味及精神理想的深刻反映。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它是脫離了模式化束縛后的藝術表達,是藝術趨于成熟的標志。長期的發(fā)展歷史表明,中國的鋼琴藝術必須以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為土壤和載體才能走得更為長遠,也只有體現民族風格的鋼琴藝術才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因此,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演奏藝術體現了我國鋼琴藝術正在不斷走向成熟,而沿著民族藝術的道路不斷探索也是我國鋼琴事業(yè)走向輝煌的必然之路。當然,目前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藝術雖然已經得到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鋼琴學派想要在世界鋼琴藝術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必須在不斷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積極探索中國民族音樂的精華,進一步探索鋼琴演奏的技巧與方法,在發(fā)揚傳統(tǒng)與開拓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理論,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鋼琴演奏家,形成我國自己的民族鋼琴學派。
[1]何衛(wèi),王金寶.中國聲樂走向世界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4(06).
[2]閔勝林.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J].作家,2008(08).
[3]曾旭.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建構[J].科技和產業(yè),2010(12).
[4]杭麗華.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及其主要特點[J].民族音樂,2009(03).
[5]許曉薇.中國鋼琴曲民族性音樂元素探究[J].藝術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