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杰 李俊芳
(1.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
楚漢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漢朝建立,可是漢初功臣們并沒有意識到這種變化,叔孫通適時提出制定朝禮以規(guī)范朝儀。大朝禮制定后,很快便付諸實施。《史記·叔孫通列傳》詳載儀節(jié)如下:
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wèi)宮,設(shè)兵張旗志。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shù)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xiāng);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xiāng)。大行設(shè)九賓,臚傳。于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zhí)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zhí)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歡嘩失禮者。[1]2723
筆者不揣冒昧,擬就學者關(guān)注不多的漢代大朝禮做些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教正。
叔孫通制訂的朝禮,選擇在漢七年十月歲首首次舉行,恰逢元旦慶賀之時。這是對前代傳統(tǒng)的保留。秦朝大朝禮舉行日期便為十月朔,即《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朝賀皆自十月朔?!保?]237東漢大朝禮舉行日期,亦為歲首元旦。
大朝會禮儀舉行的時間,西漢為“平明”,東漢為“夜漏未盡七刻”,或曰“正月旦”。這表明大朝禮舉行的時間很早,即天剛亮時,這也是對傳統(tǒng)的繼承。西漢以前,臣見君時都在早晨?!对姟R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保?]392《左傳·宣公二年》:“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保?]658《左傳·成公十二年》:“百官承事,朝而不夕?!保?]858正是朝的這種時間規(guī)定特征,才有下面漢人對朝的界定?!短接[》卷538《禮儀部》引《白虎通》曰:“朝者,見也,因用朝時見,故謂之朝。”[4]2442朝的這種時間規(guī)定性,決定了臣下見天子稱朝。但需注意的是,帝國時代臣下見皇帝稱朝卻不一定都在早晨,存在非正式場合的謁見,只是正式的朝會在早晨舉行。
大殿作為大朝會禮舉行的地方,陳設(shè)頗有講究。設(shè)兵作為大朝禮的背景陪襯,意在營造大朝禮尊君卑臣的氛圍。這種背景突顯威儀的做法與前代是一脈相承的。《周禮·春官·司幾筵》曰:“凡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位設(shè)黼依?!保?]1542《儀禮·覲禮》曰:“天子設(shè)斧依于戶牖之間,左右?guī)?。天子袞冕,負斧依?!保?]319鄭玄注曰:“依如今綈素屏風,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西漢將繡斧文的屏風換成真的兵器,這是君權(quán)加強的結(jié)果。行朝禮用旗幟是古禮內(nèi)容,《周禮》有載。《周禮·春官·巾車》曰:“象路,朱,樊纓七就,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保?]2153大朝“設(shè)庭燎”也是繼承古禮的反映。秦蕙田指出:“按《左氏傳》云:‘諸侯賓至,甸設(shè)庭燎?!秶Z》云:‘敵國賓至,火師監(jiān)燎’,蓋庭燎惟朝聘之賓至乃設(shè)?!保?]卷228《賓禮九》而從西漢“廷中陳車騎”到東漢“陳充庭車”,也是意在營造尊君氛圍,具有突顯威儀的寓意。
在殿中,布置車騎步卒的職責是保衛(wèi)宮殿的安全,防止意外事情的發(fā)生,皇帝身邊也要有貼身侍衛(wèi)保護,而郎承擔著這一貼身保衛(wèi)皇帝的任務,大朝會時也不例外?!稘h書·叔孫通傳》載:“殿下郎中俠陛,陛數(shù)百人?!保?]2127《說文解字》:“陛,升高陛也。”段注:“自卑而可以登高者謂之陛?!辈嚏咴凇丢殧唷分姓f:“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卑達尊之意也?!保?]卷上上述解釋表明,陛是離皇帝最近的地方。由此可見,大朝會時,郎中應在皇帝左右。郎中成為貼身侍衛(wèi),是從秦繼承而來。《戰(zhàn)國策·燕策三》載:“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保?0]1194荊軻刺秦王后,這種弊端暴露出來。為防不測,郎中成為皇帝的貼身侍衛(wèi)。東漢的皇帝保衛(wèi)工作同樣是受高度重視。關(guān)于東漢朝會禮儀的保衛(wèi)工作,史書亦有提及?!独m(xù)漢書·禮儀志中》載:“先臘一日……。夜漏上水,朝臣會,侍中、尚書、御史、謁者、虎賁、羽林郎將執(zhí)事,皆赤幘陛衛(wèi)?!保?1]3127《續(xù)漢書·百官志二》“虎賁中郎將”劉昭注曰:“陛長,主直虎賁朝會在殿中?!保?1]3574蔡質(zhì)《漢儀》對東漢大朝會保衛(wèi)工作記載更為具體:“正月旦,天子幸德陽殿,臨軒?!①S、羽林張弓挾矢,陛戟左右,戎頭偪脛陪前向后,左右中郎將位東南,羽林、虎賁將位東北,五官將位中央,悉坐就賜?!保?1]3130
大朝會禮儀具有慶典性質(zhì),象征意義明顯,大朝會參加者廣泛,在京官員,包括中央官員、地方守相、上計吏等,甚至非現(xiàn)任官員,只要秩級符合規(guī)定,均有可能參加。
1.非實職官員
漢代非實職官員,包括資深榮職官員和退休非現(xiàn)任高官。他們參加大朝會是國家承認其身份、給予政治待遇的一種方式。特進、奉朝請明確規(guī)定非官,屬資深榮職性質(zhì)?!稘h官解詁》曰:“成帝丞相張禹遜位,為特進,奉朝請。又以關(guān)內(nèi)侯蕭望之、大司馬嘉皆進奉朝請。光武司徒孫資加特進,奉朝請。奉朝請之號,則非為官?!保?2]17特進、奉朝請雖非官,但與退休官員是不一樣的,不僅參加大朝,也參加部分常朝,作為明確的朝會參加者,朝位規(guī)定清楚。他們所參加的常朝是朔望朝,亦有朝賀性質(zhì),實具大朝屬性。而其他時間的常朝,他們是不參加的。據(jù)《漢書·蕭望之傳》載,蕭望之受誣被免為庶人,不久又以師傅之故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六百戶,給事中,而且給以“朝朔望,坐次將軍”的待遇[8]3287?!稘h書·張禹傳》亦載,張禹年老有病“乞骸骨”,成帝特許他“以列侯朝朔望,為特進,見禮如丞相”[8]3349。不理政卻參加朝會,政治禮遇特征明顯。漢朝特進、奉朝請參加朝會但不理政,只是政治禮遇的制度影響了后代。據(jù)《晉書·職官志》載:
特進,漢官也。二漢及魏晉以加官從本官車服,無吏卒。太仆羊琇遜位,拜特進,加散騎常侍,無余官,故給吏卒車服。其余加特進者,唯食其祿賜,位其班位而已,不別給特進吏卒車服,后定令。[13]727
結(jié)合上引史料,東漢后期三公胡廣一段讓人費解的話也就不難理解了。《續(xù)漢書·禮儀志》注引蔡邕曰:“群臣朝見之儀,視不晚朝十月朔之故,以問胡廣。廣曰:‘舊儀,公卿以下每月常朝,先帝以其頻,故省,唯六月、十月朔朝。后復以六月朔盛暑,省之。’”胡廣此處所言常朝具有大朝屬性,雖與歲首大朝規(guī)模存有差異,但具有明顯的朝賀性質(zhì)。胡廣所言之常朝,其語意包括歲首大朝,更何況省略后,一年只有兩次常朝于理不合。因此,胡廣所指省略的常朝,應專指具有大朝屬性的每月朔朝,因其規(guī)模雖小于大朝,但遠遠超過其他時間舉行的常朝,故而省之,而省的并非是其他的常朝(常朝的主要形式五日一朝)。由此看來,孫資等這些奉朝請享受政治待遇的人員,在東漢后期一年只參加兩次朝會:一為歲首元旦,二為十月朔。保留十月,正如《續(xù)漢書·禮儀志》所言,是漢朝大朝禮開始施行的日子,“高祖定秦之月,元年歲首也”[11]3130。這是一個值得漢朝紀念慶祝的日子,故而保留。
一般非現(xiàn)任高級官員,雖然沒有奉朝請稱號,亦有可能參加朝賀。張晏曰:“《漢儀注》征事比六百石。皆故吏二千石不以臧罪免者為征事,絳衣奉朝賀正月?!保?]227漢代提倡孝廉,貪贓免官者不能參加。由此可見,參加大朝會禮儀是國家給予他們的政治待遇,是國家對他們身份的承認。
資深官員新職非榮職且低于原職,朝會不僅認同其身份,而且提高現(xiàn)職秩級彰顯其地位?!独m(xù)漢書·百官志》:“尚書令一人,千石。”注引蔡質(zhì)《漢儀》:“故公為之者,朝會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故自佩銅印墨綬?!保?1]3595
2.現(xiàn)任官員
現(xiàn)任官員參加大朝禮儀是待遇,更是義務,對應該參加大朝會的官員,無故不參加大朝會,要受到懲處。《續(xù)漢書·百官志》注引蔡質(zhì)《漢儀》曰:
正月旦,石官朝賀,光祿勛劉嘉、廷尉趙世各辭不能朝,高賜舉奏:“皆以被病篤困,空文武之位,闕上卿之贊,既無忠信斷金之用,而有敗禮傷化之尤,不謹不敬。請廷尉治嘉罪,河南尹治世罪。”議以世掌廷尉,故轉(zhuǎn)屬他官。[11]3582《太平御覽》卷237引謝承《后漢書》:“梁翼執(zhí)金吾歲朝,詐疾不朝,司隸揚雄治之?!苯Y(jié)果是“詔以二月俸贖罪”[4]1123。大朝會是隆重的慶典禮儀,是突出君權(quán)培養(yǎng)臣下忠君的重要場合,臣下無故不參加,既是對皇帝的不敬,又使大朝禮失去了舉行意義,因此,嚴懲無故不參加者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對有資格參加大朝禮的官員,因平時犯有過失,也可以剝奪參加朝禮的權(quán)利?!稘h書·竇嬰傳》:“太后除嬰門籍,不得朝請。”[8]2375可見,國家對參加朝禮的約束是非常嚴格的。
先秦時期,國君視朝時服朝服,臣下朝君也須服朝服,《儀禮·鄉(xiāng)飲酒禮》曰:“鄉(xiāng)朝服而謀賓?!保?]102《論語·鄉(xiāng)黨》曰:“必朝服而朝?!保?4]217按《周禮》所載,朝時是君臣同服?!抖Y記·玉藻》載:“皮弁以日視朝?!保?5]777《周禮·春官·司服》載:
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士大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5]1660
閻步克對《周禮》所載君臣同服現(xiàn)象有相關(guān)論述,認為不同身份的人只有冕的差別,衣皮弁服是相同的[16]78-113。東漢鄭玄在注《儀禮》時不只一處提及“朝服,玄端而衣皮弁服。”
西漢朝服沒有如《周禮》那樣有詳細的說明,故我們無從知道其詳制,但我們還是從下列史料看出,西漢繼承前代,無論皇帝還是大臣,均有朝服方面的規(guī)定。《漢書·魏相傳》載:
大謁者臣章受詔長樂宮曰:“令群臣議天子所服,以安治天下?!毕鄧己?、御史大夫臣昌謹與將軍臣陵、太子太傅臣通等議:“春夏秋冬天子所服,當法天地之數(shù),中得人和。故自天子王侯有土之君,下及兆民,能法天地,順四時,以治國家,身亡禍殃,年壽永究,是奉宗廟安天下之大禮也。臣請法之。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四人各職一時?!贝笾]者襄章奏,制曰:“可?!保?]3139
漢建國后,明確規(guī)定了天子的服制。雖然這里沒有明確提到朝服問題,但朝會作為正式場合,天子所服應在此規(guī)定內(nèi)。西漢天子著朝服,生前死后均有所載?!稘h書·司馬相如傳》載:“于是歷吉日以齋戒,襲朝服,乘法駕,建華旗,鳴玉鸞?!保?]2573《東觀漢紀·朱祐傳》載:“以祐為建義將軍攻朱鮪,祐斬張成,延岑敗走,收得所盜茂陵武帝廟衣、印綬?!保?7]403漢代喪葬有“事死如生”的原則?!独m(xù)漢書·祭祀志》載:“寢有衣冠幾杖象生之具?!保?1]3199《后漢書·光武帝紀》注引《漢禮制度》曰:“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寢。終則制廟以象朝,后制寢以象寢?!保?1]27按“事死如生”原則,武帝廟衣就是武帝的朝衣。同理,《漢書·張釋之傳》載“宗廟服御物”中的服亦是皇帝生前的朝服。
西漢官員朝服,史書也有提及?!稘h舊儀補遺》載:“孝文帝時,博士七十余人,朝服玄端,章甫冠?!保?2]88從所載“朝服玄端”看,漢初朝服已受古禮影響?!稘h書·晁錯傳》載:“錯衣朝衣斬東市?!睅煿旁?“朝衣,朝服也?!保?]2302西漢朝服制度要求嚴格?!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份d:“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1]2854《索隱》認為,襜褕“謂非正朝衣,若婦人服也”。對此,《漢書》也有提及?!稘h書·外戚恩澤侯表》載:“元光四年,侯恬嗣,五年,元朔三年,坐衣襜褕入宮,不敬,免?!保?]685謁見君主不按要求著服要受到懲處,皇帝特許則另當別論?!稘h書·江充傳》:“初,充召見犬臺宮,自請愿以所常被服冠見上。上許之。充衣紗縠禪衣,曲裾后垂交輸,冠禪纚步搖冠,飛翮之纓?!保?]2176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當時朝服方面的規(guī)定沒有后代嚴格完善。實際上,朝服制度也。伴隨著禮儀制度變化而變化的?!妒酚洝ざY書》載:“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保?]1160武帝所易服色當主要指正式場合穿著的朝服顏色,以改變秦朝以來尚黑的傳統(tǒng)。
東漢朝服的存在已不僅僅局限于正史記載,正因史料留存較多,其形制也可詳知。《續(xù)漢書·輿服志》載:
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卻,乃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筩為述,乘輿所常服服衣,深衣制,有袍,隨五時色。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抖Y記》“孔子衣逢掖之衣”??p掖其袖,合而縫大之,近今袍者也。今下至賤更小史,皆通制袍,單衣,皁緣領(lǐng)袖中衣,為朝服云。[11]3665
參加朝會,天子、臣下均應按規(guī)定服朝服,朝服似應有貴賤等級之別?!独m(xù)漢書·輿服志》所載朝服,特別是臣下所服,上下通用,無貴賤之別,這是漢明帝恢復古禮的結(jié)果。閻步克先生對此次服制改革有詳細考論,無須贅引[16]159-202。而言及皇帝時,也只是說“乘輿所常服”。但我們還是確認其載為皇帝朝服,因所載其他冠均言郊祀或祀宗廟所戴,唯通天冠常服。而皇帝日常生活最多內(nèi)容為處理國家政務,朝是其處理政務的方式,皇帝常服即應包括皇帝朝服。我們對東漢朝服了解較西漢多,是得益于史書關(guān)于東漢記載的清晰與明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是儒家影響深入的結(jié)果。東漢明帝受儒學影響,進行輿服制度改革,對朝服才有如此明確的規(guī)定。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黃侃.經(jīng)文句讀·儀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秦蕙田.五禮通考[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蔡邕.獨斷[M].四部叢刊三編本.
[10]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孫星衍.漢官六種[M].周天游,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
[13]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4]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54.
[15]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6]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7]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