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茂良,寧立金,楊永海,宋永富(廣西桂平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廣西 桂平 537200)
顱內囊性腫瘤病變在臨床中不太常見,可發(fā)生于多類型腫瘤,比如囊性腦膜瘤、膠質瘤、轉移瘤和血管細胞瘤等,好發(fā)于大、小腦半球,囊性病變受多種因素影響,臨床診斷影像學特異性較低,難度較高,因此加強對囊性腦腫瘤的臨床診斷研究具有積極意義,探索有效的治療方式對于提升患者生存幾率和生存質量有著重要作用[1]。為分析囊性腦腫瘤臨床診斷和顯微手術治療效果,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2月進行治療的囊性腦腫瘤患者16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2月間入我院進行治療的囊性腦腫瘤患者16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研究患者均經過臨床確診且同意參與研究。男10例,女6例,年齡15~68歲,平均(33.7±4.1)歲。
1.2 診斷
1.2.1 病理診斷:囊性腦膜瘤患者1例,囊性膠質瘤患者9例,囊性血管細胞瘤患者5例,囊性腦轉移瘤1例?;颊吣[瘤分布情況:小腦半球6例,大腦實質4例,CPA區(qū)2例,腦側室4例;幕上10例,幕下6例。
1.2.2 影像學診斷:選用CT掃描和增強掃描及MRA檢查。CT掃描結果:結果顯示病灶區(qū)域低密度影,其中可見密度稍高的點狀和片狀密度影,腫瘤實質部分為高密度或不規(guī)則影像,局部腦組織有變形和移位現象,腫瘤在周圍有水腫帶,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包膜部分或全部環(huán)形強化。部分患者瘤內部分有鈣化現象或黏稠蛋白液,分別表現為等密度、略高密度和混雜密度,其中2例患者因腦積水導致腦室系統(tǒng)增大[2]。MRI檢查結果:腫瘤血供豐富,T1W1多為類圓形均勻低信號影,T2WI為均勻高信號影,腫瘤及其周圍結構與CT掃描結果相同,腫瘤包膜強化明顯。
1.3 方法:根據患者腫瘤情況選擇合適手術入路,腫瘤累及情況嚴重患者選用聯合入路方式,患者均實施全身麻醉,在顯微鏡輔助下吸出囊液,對腫瘤內部進行電凝,動作輕柔分離腫瘤結節(jié)和包膜等,切除病灶,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保護腫瘤周圍的腦組織和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3]。將腫瘤全部切除后,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瘤床,直到腫瘤內容物和碎屑為止,然后進行縫合,送入病房,進行監(jiān)測護理。
16例患者中全切除12例(75%),大部切除4例(25%),并發(fā)癥主要以近期神經功能障礙為主,共2例(12.5%)患者,無轉移無死亡,復發(fā)2例(12.5%),1例為小腦半球,1例為腦側室。惡性腫瘤患者在術后輔以放療和化療。
關于囊性腦腫瘤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認為主要是由于腫瘤內的微血管病變、壞死和腫瘤蛻變造成瘤內小動脈破潰出血和組織急性壞死,壞死病灶融合成囊并在囊內液化成為囊液而形成,也有少部分是來源于腫瘤細胞本身的分泌功能。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小囊的變性融合、瘤細胞分泌性質的改變、白質水腫和灌注損傷所導致的脫髓鞘以及血管內皮細胞間隙的液體漏出造成[4]。關于囊性腦腫瘤的臨床診斷目前主要依靠CT和MRI影像學診斷結果,作為腫瘤的一種特殊形式,囊性腦腫瘤的影像學表現方面也具有一定特殊性,囊性轉移瘤、膠質瘤、腦膜瘤等互相之間容易出現誤診[5]。本次研究中的影像學診斷結果也顯示各囊性腫瘤病灶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相似性,關于不同種類的腫瘤區(qū)分臨床還需加強研究。
手術方式是治療囊性腦腫瘤的臨床首選,關鍵在于不損害腦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實現全切腫瘤,此次顯微手術治療能夠在顯微鏡下小心的剝除囊壁,減少對周圍腦組織和神經細胞的損傷,全切率較高,總體來說臨床治療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但是由于患者術后復發(fā)率不甚理想,臨床中還需要選擇其手段輔助治療,提升全切率、治愈率,降低復發(fā)率,神經內鏡輔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能夠有效提升囊性腦腫瘤全切率,減少腦組織損傷,有效保護神經功能。
[1] 李在雨,羅毅男,陳大偉,等.神經內鏡輔助顯微手術治療囊性腦腫瘤的療效觀察[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2(6):583.
[2] 文建平,陳冬萍,李衛(wèi)峰,等.顯微外科手術不同入路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途徑和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34(1):7.
[3] 胡成旺.顯微外科治療側腦室腫瘤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21(1):64.
[4] 馬如鈞,張 偉,劉 永,等.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顱腦腫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19(1):38.
[5] 阿里木江·克里木,楊小朋,李津生,等.丘腦腫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附16例報道)[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0,30(5):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