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宇
地處我國大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是黃河上游地區(qū)充滿生機的熱土,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是600萬回漢各族人民和諧美好的家園。
從秦開始在寧夏設“北地郡”以來,秦大將蒙恬帶兵戌邊屯墾、修筑長城,寧夏即成為西北重要要塞,素有“關中屏障、河隴咽喉”之稱。戎、羌、匈奴、鮮卑、突厥、柔然、黨項等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人民一起,先后在這里和睦相處、生息繁衍、開發(fā)耕耘。這里又是陸地絲綢之路經寧夏南部地區(qū),將古代希臘文化和歐亞草原文明、中原文化和古波斯文明貫穿于此。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筑壇稱帝,近二百年的輝煌滄桑,造就了西夏文化,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遺存。
1996年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國家一級文物鑒定專家組”一行13人抵達寧夏銀川市,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以及相關各市縣文物管理所的文物進行鑒定。鑒定確認數(shù)百件一級文物,而其中6件為國寶級文物——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鎏金銅牛、北魏漆棺畫、北周鎏金銀瓶、北周凸釘玻璃碗、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門。
這些國寶級文物集中反映了寧夏獨具特色的漁獵文化、畜牧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更是寧夏諸多文化遺存中的精髓和突出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