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漢致使交替事件的語義特征分析*

      2014-08-18 02:58:30
      關(guān)鍵詞:論元及物動詞語義

      郭 印 張 艷

      (青島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一、引言

      關(guān)于作格交替現(xiàn)象的研究,在認知語言學內(nèi)部存在兩種相矛盾的觀點:一是將作格模式和及物模式并列視為人類語言的兩種基本模式;[1]二是基于“無同義原則”的認知構(gòu)式語法,[2]基本上否定了致使構(gòu)式和反致使構(gòu)式之間的相關(guān)性,從而給作格性本身的存在價值打上了問號。

      我們認同構(gòu)式語法的基本框架,接受構(gòu)式是語言中的基本單位的說法,同時承認作格性的存在價值,賦予動詞以更大的自由度,認為作格交替動詞參與的句式在意義上與其他同形的句式存在不同。語法系統(tǒng)主要是由象征單位構(gòu)成的范疇化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3]我們認為,大量存在的作格句式也是象征單位,是對言語實例抽象而成的在人們大腦中固化下來的形義結(jié)合體,應(yīng)該具有統(tǒng)一的心理表征。

      本文將試圖構(gòu)建統(tǒng)一的致使交替事件域,并詳細分析其事件成分的語義特點。

      二、致使交替事件域的構(gòu)建

      作格性反映了人們觀察世界的視角之一,而作為作格性的核心概念的致使交替現(xiàn)象是具有認知理據(jù)的語言現(xiàn)象,是一種理想化認知模型。致使現(xiàn)象中的過程是一種受外驅(qū)力或內(nèi)趨力驅(qū)動而發(fā)生的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的承擔者是“客體(theme)”或“中介(medium)”。作格性分析是一種核式(nuclear)解讀,其核心是“過程”和“客體”,該核心向左開放可以吸納致事,構(gòu)成致使句,致使句是一種外驅(qū)力所致的行為。由于“過程+客體”的獨立性,反致使句中并沒有明示或隱含施事,而是內(nèi)趨力所致的行為。我們借助Langacker對ICM的表征方式,嘗試將致使交替事件表征為圖1,致使句和反致使句視為事件成分的不同程度的顯影(profile)。

      圖1 致使交替事件域

      外框代表事件域,內(nèi)圈分別代表致事(causer)和客體(theme)。如圖所示,致使交替事件域由致使行為和致使事體兩大核心要素組成。

      對于致使交替事件的構(gòu)成成分的表征我們可以參照王寅。[4] [5](P238-259)王寅在Langacker、Talmy、Lakoff、Panther & Thornberg以及Schank & Abelson等構(gòu)建的理論模型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事件域認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簡稱ECM)的分析方法,認為一個基本事件域EVENT(即E)主要由行為(Action)和事體(Being)這兩個核心要素組成。其中行為包括動態(tài)性行為和靜態(tài)性行為,由許多具體的子行為A1,A2…An構(gòu)成。事體由許多個體B1,B2…Bn構(gòu)成,事體既包括具體的實體,也包括抽象的概念。一個事件域可能會包括施事、受事、作用力、場景等若干要素,構(gòu)成層級性關(guān)系。

      事件域認知模型考慮到了先行理論框架的不足,兼顧了線性和層級分析,適用于動態(tài)和靜態(tài)場景的諸多語義、語用和語篇現(xiàn)象。我們可以據(jù)此構(gòu)建致使交替事件域認知模型,將致使現(xiàn)象和反致使現(xiàn)象納入其中(圖2)。

      圖2 致使交替事件語義成分

      在圖2中,虛線代表隱現(xiàn)狀態(tài),粗線代表被顯影的部分。箭頭代表能量傳送。外框代表轄域。如圖所示,致使交替事件域由行為和事體兩大核心要素組成。而行為又分為動態(tài)性行為和靜態(tài)性行為。靜態(tài)性行為總是和客體一起,構(gòu)成事件的核心部分。反致使事件可以進行獨立識解(absolute construal),并不包含明示或隱含的外力。事體(being)包括致事、受事等角色。

      王寅認為,每個動作和事體又都帶有很多典型信息。下文將對模型所顯示的動作(含致使動詞和反致使動詞)和事體(含致事和客體)等語義成分的典型信息進行具體描述。

      三、致使交替動詞核心語義特征

      對于動詞義的考察應(yīng)該以使用為基礎(chǔ),并以其所出現(xiàn)的構(gòu)式語境作背景來展開。因為我們無法孤立地討論詞義,所以常常需要通過其所帶論元的特征以及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來探討致使交替動詞的語義特征。本部分主要從導(dǎo)致致使交替的三個語義特征:狀態(tài)變化、致使性、終結(jié)性,以及致事的可移性和客體的生命度展開討論。

      (一)狀態(tài)變化并非充要條件

      很多致使交替動詞都具有表示狀態(tài)變化或程度變化的跨語言特性,如(1)a,另有少數(shù)屬于非施事性移動方式動詞,如(1)b。我們可以將能夠進行致使交替的動詞限制在廣義的狀態(tài)變化動詞(包括表達方位變化的非施事移動動詞),主要描述實體的物理形狀或表現(xiàn)的變化。

      (1) a. break, close, cool, dry, freeze, melt, open, thicken, whiten, widen, …

      b. bounce, move, roll, rotate, spin, …

      Levin & Rappaport Hovav(下文稱“L&RH”)和RH&L對致使交替動詞提出了如下語義表征形式:[6][7]

      [[x DO-SOMETHING] CAUSE [y BECOME STATE]

      其中,BECOME STATE代表狀態(tài)變化,是判斷動詞能否參與作格交替的主要語義標準。

      (2) a. *The comedian laughed the audience.

      b. *The book read.

      此處非作格活動動詞laugh不能表示狀態(tài)變化,故不能參與交替。同樣,及物活動動詞read也不表示狀態(tài)變化,故不能出現(xiàn)在反致使句(anticausative)*對比漢語:a. 他老笑我。a' 我笑了。b. 我讀過這本書了。b' 這本書讀過了。a與a'中的“笑”意義不同,前者多半含有“笑話”、“嘲笑”之義(對應(yīng)laugh at),無致使義,后者對應(yīng)laugh,屬常規(guī)義。故兩句不應(yīng)視為致使交替句。b'的合法性值得懷疑,即使可用,也只是純話題句,而非反致使句。。

      可見,如果動作沒有帶來結(jié)果變化,則交替性受限,說明狀態(tài)變化是致使交替的必要條件。但是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都有較多不能參與交替的情況(如3),說明并不是充要條件。

      (3) a. 玫瑰開花了/玫瑰花開了*此處“開”與“開花”均可以視為狀態(tài)變化動詞,但是兩者都不能參與交替。即使我們將a中“玫瑰開花了”與“花開了”兩句視為交替現(xiàn)象,也只是“領(lǐng)主屬賓句”,主語的性質(zhì)帶有強制性,不是我們所定義的致使交替句式。。

      a’ *園丁/*好天氣開花了玫瑰。

      a’’ *園丁/*好天氣開了玫瑰花。

      b. 恐怖分子暗殺/謀殺/殺死了總統(tǒng)。

      b’ *總統(tǒng)暗殺/謀殺/殺死了。

      我們說某動詞是致使交替動詞,是指該動詞在構(gòu)式的環(huán)境中,動詞及其論元均滿足所需意義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致使交替。脫離語言環(huán)境則無法討論動詞是否可以參與交替。事實上,在某些語境下,很多致使交替動詞則會失去可交替性,形成分裂作格現(xiàn)象。比如:

      (4) a. She baked the potatoes.

      b. The potatoes baked.[8](161)

      (5) a. She baked the cake.

      b. *The cake baked.

      (4)兩句中,bake可以很自然地歸為狀態(tài)變化動詞,能夠參與致使交替。但是(5)兩句中,將potato換為cake,其反致使用法變得不合法。原因在于baking the cake隱含了“創(chuàng)造義”,而非單純的狀態(tài)變化,此時就不能參與交替了。

      “創(chuàng)造義”和“狀態(tài)變化義”的不同,通過修飾同一名詞的動結(jié)式詞組的不同也可以看出:

      (6) a.面包/土豆烤熟/烤好了。

      a’. 面包/*土豆烤成了。

      (7) a.作業(yè)/文章寫完/寫好了。

      b’.*作業(yè)/文章寫成了。

      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中具有在狀態(tài)變化意義之外附加“創(chuàng)造”意義的動詞不能用于不及物用法,即對“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名詞有限制,而漢語中受限制的似乎并非結(jié)果名詞(如“面包”、“文章”),而是經(jīng)歷該過程的名詞(如“土豆”、“作業(yè)”)。

      我們繼續(xù)考察bake的漢語對應(yīng)詞“烤”:

      (8) a.她烤土豆/面包了。b.土豆/面包烤了。

      我們發(fā)現(xiàn),“烤”類動詞雖然具有交替性,但并沒有致使義,不是致使交替動詞,按曾立英[9]設(shè)定的使役檢驗和反身檢驗標準,我們既不能說“她使面包/土豆烤了”,也不能說“面包/土豆自己烤了”。但是如何解釋諸如“面包烤了”、“文章寫了”、“作業(yè)做了”、“合影照了”、“土豆燉了”等作格化現(xiàn)象呢?首先,起決定作用的是時體標記“了”,作為完成時態(tài)的標記,“了”將結(jié)果義強加給了本沒有結(jié)果含義的單音節(jié)動詞,其功能與事件謂詞BECOME相當,這樣就賦予了作格化的資格。其次,既然被賦予了結(jié)果義,這些單音詞通??梢蕴鎿Q成相應(yīng)的動結(jié)式。如:

      (9) a.土豆烤熟了。

      b.房子建成了。

      c.文章寫成了。

      d.合影照完了。

      值得關(guān)注的是,“了”并不能賦予雙音動作動詞同樣的用法。如果我們剝除上述動結(jié)動詞的結(jié)果義,換成單純的雙音動作義單詞,則通常不能成立(如10)。有學者甚至認為作格動詞不是單動詞結(jié)構(gòu),而是動結(jié)式[10]。

      (10) *a.土豆燒烤了。

      *b.房子建筑了。

      *c.文章撰寫了。

      *d.合影拍照了。

      (二)致事對事件的控制度

      Smith討論了能否出現(xiàn)在致使句的不及物動詞的區(qū)別。[11]Break和open一類的動詞所描述的事件受到了外部使因的控制。非作格動詞如laugh, play, speak等只能受動作參與者“人”的控制,即內(nèi)部控制,而不能被釋放給任何外部施控者??刂普f有著顯而易見的弊端,對于上述施事性動詞而言,內(nèi)部致使的概念確實包含了施事性,但是還有些不能參與交替的不及物動詞并不含施事性,如blush,tremble等。再如無生命發(fā)散動詞(verbs of emission)如glitter, burble, roar, bubble等,既沒有致使句形式,也無所謂控制與否。

      上述作者嘗試以內(nèi)外致使的概念來區(qū)分非賓格與非作格動詞,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L&RH將break類和laugh類詞匯表征進一步抽象化,提取出內(nèi)外致使動詞的詞匯語義表征形式:

      (11) a.[[xDO-SOMETHING] CAUSE [YBECOMESTATE]]

      b.[xPREDICATE]

      根據(jù)詞匯表征,她們以致使句為基點,將所有外部致使動詞說成是二元謂詞,對此我們認為是不合理的。這樣就無法解釋跨語言中無致使形式的反致使句。我們可以借助突顯的概念,說明這只是致使交替動詞未經(jīng)突顯的原始圖式,該動詞同時具備一元和二元潛勢。其次,有些內(nèi)部致使狀態(tài)變化動詞是非賓格性的。再次,漢語的動結(jié)式致使交替現(xiàn)象,如“小紅哭濕了手帕”,很難解釋是內(nèi)部致使還是外部致使。英語中有些空間構(gòu)型動詞(verb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如sit, stand, hang, lean, lie等)是外部致使動詞,可以參與交替:

      (12) a. I leaned the ladder against the wall

      b. The ladder leaned against the wall.

      但是與lean意義接近的slouch則是內(nèi)部致使動詞:

      (13) a. The surly youth slouched against the wall.

      b. *I slouched the surly youth against the wall.

      對此,需要引入“發(fā)端致使”(onset causation)和“延伸致使”(extended causation)的概念。[13] [14]當施事和外部致事的作用僅僅是起始事件,而缺少對后續(xù)事件的控制時,稱為發(fā)端致使。而不能參與交替的不及物動詞的施事或外部致事能夠控制后續(xù)事件并參與整個過程,這種致使稱為延伸致使。如:

      (14) a. Mary smeared paint on the wall.

      b. *Paint smeared on the wall.

      (15) a. Mary splashed paint on the wall.

      b. Paint splashed on the wall.

      Kiparsky分析說,smear是施事-方式(agent-manner)動詞,需要施事或致事起始事件并持續(xù)參與過程,是延伸致使。施事或致事不能從過程中剝離出去,所以沒有反致使形式(見15b)。而splash是受事-方式(patient-manner)動詞,外力雖然起始事件,但并不持續(xù)參與整個過程,因而是發(fā)端致使。施事或致事可以從過程中剝離出去,所以存在致使交替的可能(見16b)。

      “發(fā)端致使”和“延伸致使”的概念核心是能否將施事或致事從過程中剝離出去,也就是說要看過程和客體有沒有獨立識解的可能。這一點,與Langacker的自治-依存(A/D)和獨立識解觀(absolute construal)有異曲同工之妙。用這一理論解釋漢語的動結(jié)式致使交替現(xiàn)象非常有效。在“小紅哭濕了手帕”中,盡管手帕濕是由哭所致,但這一過程并不要求哭者的持續(xù)參與,可以視為發(fā)端致使,因而有反致使形式“手帕哭濕了”。

      (三)終結(jié)性

      終結(jié)性(telicity)是界定漢英致使交替特性的另一語義特征。終結(jié)性與論元是否在場有關(guān)。在這一方面,作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的表現(xiàn)不同。如break是終結(jié)性的,而eat只有在雙論元出現(xiàn)時才是終結(jié)性的:

      (16) a. Open(John opened the door;the door opened):[NP,(NP),終結(jié)性]

      b. Eat(John ate;John ate an apple):[NP,(NP,終結(jié)性)]

      我們以時間狀語為診斷式考察英漢動詞的終結(jié)性,發(fā)現(xiàn)漢語動詞終結(jié)性不如英語明顯,對比open與“開”:

      (17) a. *John opened the window for an hour.

      b. *The window opened for an hour.

      c. 張三開了一小時門了。

      d. 門開了一小時了。

      James Tai考察了英語的完結(jié)動詞paint、kill與漢語的對應(yīng)詞“畫”和“殺”的用法區(qū)別:[15]

      (18) a. * Lao Wang drew a picture yesterday, but he didn’t finish it yet.

      b. * Lao Zhang killed Lao Wang, but Lao Wang wasn’t dead yet.

      (19) a. 老王昨天畫了一幅畫,可是沒畫完。

      b. 老張殺了老王三次,可是老王都沒死。

      Tai認為這說明“畫”和“殺”不是內(nèi)在完結(jié)動詞,他進而總結(jié)漢語中沒有完結(jié)動詞。事實上,按照對詞的界定,漢語確實缺少完結(jié)動詞,但這并不是說漢語沒有完結(jié)情狀(accomplishment situation),完整地考察時體特征,不僅要看動詞,還要看詞組和句式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在活動動詞的基礎(chǔ)上增加論元或標界成分(delimiter),可將活動謂詞變?yōu)橥杲Y(jié)謂詞:

      (20) 活動:他推門。

      完結(jié):他推開了門。

      漢英致使交替動詞都有較為明顯的表達事件終結(jié)性(telicity)的時體標記。英語常用過去時或完成體,其句法標記是“V+-ed”或“have+V+-ed”。[16] [17]

      (21) a. He changed his attitude. / His attitude changed.

      b. They improved their business. / Their business improved.

      致使交替動詞的過去時和完成體的標記傾向性是與其核心語義一致的,動詞強調(diào)其結(jié)果狀態(tài)義,該義項必須處于顯現(xiàn)狀態(tài),而結(jié)果狀態(tài)通常已經(jīng)發(fā)生,致使交替動詞常附有“過去”和“完成”的時體傾向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們對照漢語例句,看一下兩者的異同:

      (22) a. 飯吃完了/酒喝光了/菜賣完了/籃球打完了/書還在編著/面包會有的/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b. 門開了/ ?書讀了/ ?書編了。

      c. 那本書已經(jīng)讀完了/那本教材已經(jīng)編好了/書都編了,還有什么不敢編的?

      d. 兩所學校曾開展過合作。/合作已經(jīng)開展了。

      對照以上例子,我們發(fā)現(xiàn)了幾條漢語時體標記的規(guī)律:1)漢語多用完成體,其時體標記常常是“了”或“過”(如(22)d)。在反致使句中對“了”或“過”的要求要高于致使句。2)用完成體時的標記較簡單,動詞后加“了”、“過”即可。其他時態(tài)則較為復(fù)雜,如進行體往往要求“正在”與“著”并用,分列動詞前后。將來時態(tài)也受到一定的限制。3)施事性較強的單音動詞一般不能出現(xiàn)在反致使句中,如要進入該句式,往往需要更為復(fù)雜的時體標記。如b與c的區(qū)別。

      前兩條現(xiàn)象可以解釋為漢語中對完成體的偏好所致。第三條可以通過Haspelmath的自發(fā)性等級概念進行解釋。[18]他認為謂詞需要遵循一個“自發(fā)性等級”,位居等級一端的動詞自發(fā)性比另一端的動詞更強。如果一種語言中某及物動詞具有形態(tài)標記,那么這門語言也會標記表達同等或更高自發(fā)性的及物動詞。相應(yīng)地,如果一門語言中某不及物動詞具有形態(tài)標記,那么這門語言也會標記所有其他表達同等或更低自發(fā)性的不及物動詞。換言之,有標記的反致使動詞表達事件的自發(fā)性低于無標記反致使動詞。自發(fā)性更低的動詞如果被用于反致使,需要一些形態(tài)標記來彌補外論元的缺失。這一點得到了跨語言驗證。[19]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何“門開了”沒有問題,而“書讀了”、“書編了”就不太自然,但是如放在特殊的語境或加了特殊的標記詞,如“那本書已經(jīng)讀完了”,“那本教材已經(jīng)編好了”,“書都編了,還有什么不敢編的”,句子就沒問題了。

      (四)致事可移性

      非作格動詞的主語通常與施事性有關(guān)。有研究者認為,[20]通常除了非自主身體過程動詞以外,其它非作格動詞都涉及到自主性或施事性。施事性還與工具有關(guān)。對于狀態(tài)變化動詞而言,工具或方式是否明確是判定該動詞能否參與交替的因素之一。如盡管cut和break都涉及到狀態(tài)變化,但只有break可以交替。原因是cut隱含能夠控制尖銳工具的自主施事。工具可以被直接施于受事,并與其直接接觸,所以工具也常常視為行為者能愿的引申。而break表達純粹的狀態(tài)變化,沒有說明結(jié)果是如何發(fā)生的,也沒有隱含確定的工具,因此施事性不是break的必要語義特征,其主語可以是非施事性的無生命實體,如工具或自然力。

      施事性顯然是作格交替中的一個關(guān)鍵概念,但是施事性是否缺乏并不能解釋所有的情況。比如KILL類和DESTROY類動詞并非只帶施事性主語,也可以帶非施事性的“原因”,這雖然也會引起狀態(tài)改變,但是并沒有作格交替現(xiàn)象。施事、力和工具或者方式似乎可以組成一個更為基本的語義角色。朱琳試圖將施事性這一寬泛概念具體化,[20]她提出了“施事性轉(zhuǎn)移”的概念,認為如果一個動詞的概念結(jié)構(gòu)中包括工具/方式,那么這個動詞就被視為具有外部施事,此時不能參與致使交替。而如果動詞的概念結(jié)構(gòu)中沒有(或可以沒有)工具/方式,此時動詞施事者的范圍較寬,可以是施事、外力、自然力或工具。這樣施事既可以處于隱伏狀態(tài),也可以在較大范圍內(nèi)顯現(xiàn),因而可以參與致使交替。這一論斷與L&RH的觀點較為接近:及物作格句式既是致使句,也是及物句,其主語可以是施事、工具或自然力。

      這里,我們可以引入“可移性(transferability)”這一術(shù)語,指代施事性在施事、工具、自然力以及施事性有無之間的轉(zhuǎn)移性。

      (23) a. The door opened.

      b. John/ The wind opened the door.

      我們對照漢語,發(fā)現(xiàn)有所不同:

      (24) a. 他開了門。

      b. *風開了門。

      c. ?鑰匙開了門。

      說明漢語單音節(jié)作格動詞的論元選擇受到了限制,即“可移性”較低??赡艿脑蚴菨h語單音作格動詞使用頻率不高,其語義較英語更窄。漢語“開”在致使句中的使用多要求主語為施事兼致事,而不常用工具或自然力。但是,我們并不能就此說“開”不是致使交替動詞,因為如果加上了適當?shù)臅r體標記并結(jié)合適當?shù)恼Z氣,其可移性會大大加強:

      (25) a. 那把鑰匙開不了門。(加后補式否定助詞“不了”)

      b. 這把鑰匙能開那扇門嗎?(疑問句)

      c. 芝麻開門!(祈使句)

      與此相反,有些形源動詞的主語卻限制了施事的使用,如:

      (26) a. 春風又綠江南岸。

      b. *張三綠了兩面墻。

      以上單音節(jié)動詞的受限情況可以通過相應(yīng)的動結(jié)式來解決。

      (27) a. 一陣風吹開了門。

      b. 張三涂綠了兩面墻。

      以上分析說明,與英語相比,漢語在施事可移性方面至少有以下兩點不同:1)漢語單音致使交替動詞的施事可移性受實體標記的很大影響。2)漢語中單音動詞和動結(jié)式結(jié)構(gòu)在施事可移性方面有較大不同,通常相比單音動詞,動結(jié)式的施事可移性要強得多。這也說明L&RH以主語是否受限來作為致使交替動詞的判定標準在漢語中行不通,還需要附加的條件把動詞與動結(jié)結(jié)構(gòu)區(qū)分開。

      (五)客體生命度

      致使交替動詞對賓論元的約束還體現(xiàn)在賓語的蒙受義(affectedness)上。Cornips & Hulk提出如果賓語對事件進行量度,[21]或者標界(quantitatively delimit),即可視為具蒙受義。如果X的補語不具蒙受義,那么X的外部題元角色(external theta-role)就不能被剝除。反之,如果具有蒙受義,那么我們就可以剝除其外部題元角色。蒙事補語(affected complement)可以前置為主語,進而生成不及物作格結(jié)構(gòu)。關(guān)于蒙事賓語與客體的關(guān)系,Sybesma 提出,[22]蒙事賓語等同于承受狀態(tài)變化的客體論元,因為這種賓語總是謂語行為的結(jié)果。

      (28) a.我吃飽了飯。

      a’?飯吃飽了。

      b.游客喂飽了鴿子。

      b’鴿子喂飽了。

      對于a’和b’句的合法性的不同,我們可以通過蒙受義的角度進行解釋。盡管V2“飽”表達了狀態(tài)變化,但是并不表達內(nèi)部論元“飯”的變化,所以“飯”不能視為蒙事論元。而b’中“飽”表達內(nèi)部論元“鴿子”的狀態(tài)變化,是蒙事論元,因而其交替性更易接受。

      Shi Dingxu & Sze-Wing Tang發(fā)現(xiàn),[23]有些謂詞盡管表達結(jié)果,但是并不能參與交替。如:*我打傷了。有些V2要求有生小句主語的動結(jié)詞組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如“寵壞”、“打跑”、“哭走”等??磥?,動詞的交替能力與其論元的生命度有關(guān)。對比:

      (29) a. 張三打破了窗戶。

      b. 窗戶打破了。

      (30) a. 小王打哭了小李。

      b. *小李打哭了。

      “窗戶”是無生的,可以參與作格交替。“小李”是有生的,不及物句的可接受性差。但是,這樣的解釋對于下面的現(xiàn)象似乎行不通:

      (31) a. 他打跑了狗/小李。

      b. 狗/*小李打跑了。

      (32) a. 農(nóng)夫毒死了老鼠。

      b. 老鼠毒死了。

      (33) a. 藏獒咬死了京巴。

      b. *京巴咬死了。

      我們認為,這不僅是有生概念的問題,還有生命度概念的問題。參考Aissen提出的生命度層級:[24]人>有生但非人>無生,可以很好地解釋上述現(xiàn)象?!靶±畲蚺芰恕币痪洳缓线m,是因為有歧義。“小李”在致使句中處于受事的位置,在反致使句中也應(yīng)該是受事。但是因為是“人”,位于生命度等級的最高層,施事性最強,容易帶來理解上的障礙。

      我們借助生命度層級的概念,嘗試對有生性在致使交替中的規(guī)律性概括如下:*本結(jié)論是針對以及物致使句為基礎(chǔ)的交替現(xiàn)象而言的,并不針對以反致使句為基礎(chǔ)的動詞及其交替現(xiàn)象。

      如果及物動結(jié)詞組的語義要求高層級生命度的主語論元,那么同生命度的賓論元不能參與交替,只有生命度更高或更低的賓論元才可以參與交替,其中級差越大的,交替可接受性越強。

      這也可以解釋如下現(xiàn)象:

      (34) a. 一百只馬蜂蟄死了那個小孩。

      b. ?(*)那個小孩蟄死了。

      (35) a. 河水淹死了他舅舅。

      d.他舅舅淹死了。

      因為“蟄死”的語義要求“有生但非人”的施動者,b中“那個小孩”生命度層級為“人”,高出語義要求一級,所以本句話感覺不太符合語感。而“淹死”在及物句中要求主語論元為無生,賓論元“他舅舅”為“人”,為二級級差,因此可接受性較強。

      四、小結(jié)

      本文通過致使交替事件域的構(gòu)建,明確了幾個重要指標:動詞的結(jié)構(gòu)和核心語義、致事語義特性、共有客體(shared themes)語義特性和時體特征,重點討論了五個概念,即狀態(tài)變化、致使性、終結(jié)性、施事性、有生性。研究發(fā)現(xiàn),致事“可移性”在時體標記詞的互動下,與動詞的可交替性呈正相關(guān)。就共有客體而言,可交替性與動詞結(jié)果義的語義指向以及內(nèi)外論元生命度的級差有關(guān)。就動詞語義而言,狀態(tài)變化是致使交替的核心概念,但并非所有的狀態(tài)變化動詞都能參與交替,還需要引入致使性的概念。致使性可進一步分為“發(fā)端致使”和“延伸致使”,只有“發(fā)端致使”才具有參與交替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Langacker, R. W. 1991.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M]. vol. 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 Goldberg, A. E. 2002. Surface generalizations: An alternative to alternations.CognitiveLinguistics, 13: 327-356.

      [3] Langacker, R. W. 1999.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4] 王寅.事件域認知模型及其解釋力[J].現(xiàn)代外語,2005,(1):17-26.

      [5]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6] Levin, Beth and Malka Rappaport Hovav. 1995.Unaccusativity.AttheSyntax-LexicalSemanticsInterface[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7] Rappaport Hovav, M. and B. Levin. 2011. Lexicon uniformity and the causative alternation[C], in M. Everaert, M. Marelj, and T. Siloni, eds.,TheThetaSystem:ArgumentStructureattheInterfa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8] Kageyama, Taro. 1996.Doosiimiron(Verbalsemantics)[M]. Tokyo: Kurosio Shuppan.

      [9] 曾立英.現(xiàn)代漢語作格現(xiàn)象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10] 沈陽,Rint Sybesma.作格動詞的性質(zhì)和作格結(jié)構(gòu)的構(gòu)造[J].世界漢語教學,2012,(3):306-321.

      [11] Smith, Carlotta S. 1970. Jespersen’s ‘move and change’ class and causative verbs in English[C].LinguisticandLiteraryStudiesinHonorofArchibaldA.Hill.Vol. 2:DescriptiveLinguistics, ed. by In Mohammad A. Jazayery, Edgar C. Polomé and Werner Winter, 101-109. The Hague: Mouton de Gruyter.

      [13] Kiparsky, Paul, 1997. Remarks on denominal verbs[C]. In Alex Alsina, J. Bresnan and P. Sells (eds.),ArgumentStructure. Stanford: CSLI.

      [14] Talmy, L. 2000.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1:ConceptStructuringSystem[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5] Tai, James H-Y. 1984. Verbs and times in Chinese: Vendler's four categories[C]. InPapersfromtheparasessiononlexicalsemantics, ed. David Testen, Veena Mishra, and Joseph Drogo. Chicago, Illinois: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6] 劉曉林.補語、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現(xiàn)代外語,2006,(3):243-256.

      [17] 王文斌,羅思明,劉曉林,于善志.英漢作格動詞語義、句法及其界面比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3):193-201.

      [18] Haspelmath, Martin. 1993. More on the typology of inchoative/causative verb alternations.CausativesandTransitivity[C]. ed. by Berhard Comrie & Maria Polinsky, 87-12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 倪蓉.現(xiàn)代漢語作格交替現(xiàn)象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0] 朱琳.現(xiàn)代漢語作格結(jié)構(gòu)[D].香港:香港科技大學,2007.

      [21] Cornips, Leonie and Aafke Hulk. 1999. Affected objects[C].LangugesinContrast1: 191-210.

      [22] Sybesma, Rint. 1999.TheMandarinVP[M].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3] Shi, Dingxu & Sze-Wing Tang. 1999. Some notes on the so-called pseudo-passives in Chinese[C].LinguisticSocietyofHongKongAnnualResearchForu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4] Aissen(2003)Aissen, J. 2003. Differential object-marking: Iconicity vs. economy[J].NaturalLanguageandLinguisticTheory, 21:435-483.

      猜你喜歡
      論元及物動詞語義
      語言與語義
      成分重量和粵方言雙及物結(jié)構(gòu)的論元語序
      基于論元結(jié)構(gòu)和題元指派對漢語處置義“把”字句的句法語義分析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英語中動構(gòu)式中施事論元句法隱含的認知研究
      語義分析與漢俄副名組合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3
      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論元結(jié)構(gòu)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2
      Swagger:氣場壓人
      英語學習(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
      及物與不及物動詞的用法與區(qū)別
      绥江县| 四子王旗| 辽中县| 石林| 灌云县| 绍兴县| 宁南县| 万荣县| 巴林右旗| 六盘水市| 西城区| 新乡县| 镇坪县| 临沭县| 巴中市| 平定县| 珠海市| 英超| 房产| 多伦县| 咸宁市| 永兴县| 怀化市| 师宗县| 平昌县| 滕州市| 全椒县| 新昌县| 札达县| 成都市| 象州县| 定兴县| 边坝县| 左贡县| 桦川县| 阿克陶县| 皮山县| 新津县| 班玛县| 大英县| 辽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