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法綏
端溪溫潤石,價重白車渠。
一滴玄潭水,蠅頭萬卷書。
──金·李俊民《硯》
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說:“昔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云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敝皇鞘肤Υ笞瑸槲髦芡砥谖淖?,故而這則記載的真實性,當(dāng)然也就成問題。其實,從考古資料著眼,我國硯的歷史的確很久遠。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的一座古墓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一塊石硯,其凹處還有一支石質(zhì)磨棒,硯旁則有黑色顏料(氧化錳)數(shù)塊。這說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作為寫、畫工具的硯已經(jīng)出現(xiàn)。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先秦墓中,出土了石硯和研石各一件,均由鵝卵石加工制成。其形制,已經(jīng)與后來的硯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古代史籍和筆記中,偶或記載了一些名人之硯。這些硯,不僅是制作精湛的工藝品,而且銘文又是硯主性格和品節(jié)的體現(xiàn)。有些硯的得失與流轉(zhuǎn),還富有傳奇色彩。本文嘗試著摭拾若干書之,以饗同好。
李商隱的硯,是端溪石料,紫色,名曰“紫蟾蜍”。硯上刻有篆字“玉溪生山房”。硯蓋上,則是蘇軾的小楷銘文:“蟾蜍爬沙到月窟,隱避光明入巖骨;琢磨黝頳出尤物,雕龍淵懿傾澥渤。”此硯是北宋吳興一個叫陶定安的人的家中之寶。他曾拿硯去與何薳交換蘇軾的醉草手跡。何薳的父親何去非,與蘇軾頗熟,曾因蘇軾的舉薦而得官職,所以家中有蘇軾的手書。因何薳未答應(yīng),陶定安遂與一個叫向叔堅的人做了珠寶交易。不久,這方硯被貢入朝廷。何薳在《春渚記聞》中記錄了此事。此后再未見關(guān)于李商隱這方硯的記載,或許在靖康之變中被金人掠走后失落了。
清朝時,另一方李商隱的硯面世。硯長七寸五分,寬五寸二分,厚一寸三分。由于硯上有李商隱的像,故人稱“玉溪生像硯”。硯上之像,是明朝畫家陸治按照宋朝刊本《無題詩卷》上的李商隱像摹刻的。硯上有翁方綱的題識:“秬香兄以玉溪生像硯拓本求題。視其神采飛騰如女子,制作之精,可想見矣。愚有上官周《唐宋詩人像》一冊,至有玉溪因微病而多態(tài),今始知上官氏知名學(xué)有淵源,非妄為者。仲石不可考。嘉慶丁巳(1797)秋八月二日,北平翁方綱。”翁文所言“仲石”,是明朝人,硯上有他的一段銘文:“予得宋人寫無題詩卷子,首列玉溪像,脫失過半,落墨瀟灑,非龍眠一輩子不能到。因?qū)侔由侥Υ顺幈?,及刻成陸已謝世矣。仲石記。”“包子山”即陸治,硯上李商隱像是仲石其人囑咐他篆刻的。這方硯,徐珂《清稗類鈔》說,光緒初年還藏于俞筱甫——即俞平伯先生的曾祖父曲園老人俞樾的家中。
南唐李后主所用之硯頗巨,長一尺,正前聳立著指頭大小的三十六座山峰,左右為斜坡,中間鑿為硯池。因其巨大高聳,后人稱為“李后主研山”。研即硯,《釋名》:“硯者研也,可研磨使和濡也?!北彼魏笃冢帪槊自率詹?。宣和年間,硯進了宮廷御府。此后四百年沉寂無聞,直至明末清初,始見藏于名家之記載,如在許國、朱國祚之手??滴醵吣辏?688)春天,王士禎在朱國祚的曾孫朱彝尊的宅第中見到。他在《香祖筆記》中稱贊為“真奇物也”。應(yīng)朱彝尊的請求,王士禎題詠了長句和七絕。七絕為:“南唐寶石劫灰馀,長與幽人伴著書;青峭數(shù)峰無恙在,不須淚滴玉蟾蜍?!痹娭小扒嗲蛿?shù)峰”,是用后主的父親、南唐元宗李璟形容研山的原話。這樣看來,巨硯的最初主人是李璟,后主之用,是子承父業(yè)?!安豁殰I滴玉蟾蜍”句是用典。當(dāng)年米元章失去研山之后,心情郁悶(是宋徽宗下旨入貢),曾賦詩抒懷:“研山不可見,哦詩徒嘆息;唯有玉蟾蜍,向予頻淚滴?!贝撕?,王士禎一直關(guān)注著研山。兩年后,他發(fā)現(xiàn)研山被徐乾學(xué)買去。又過了十五年,徐、朱先后去世,這研山就不知歸于何人了。
雖然李后主研山下落不明,但當(dāng)代考古卻發(fā)現(xiàn)了古代硯石巨無霸。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南京雨花路小學(xué)拆遷時,從地下發(fā)掘出一塊重十三點五公斤、長二十九厘米、寬十九厘米、厚十厘米的巨硯。小學(xué)是在明朝著名的報恩寺的遺址上建造的。這報恩寺,系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石貢 妃(高麗籍)而建造。
歐陽修之硯為歙硯,原是南唐宮廷之物。歐陽修有文專記此硯。文曰:“此硯用之二十年矣。當(dāng)南唐有國時,于歙州置硯務(wù),選工之善者……此硯得自今王舍人原叔,原叔家不識為佳硯也,幾子輩棄置之。予始得之,亦不知為南唐物,有江南人年老者見之,凄然曰:‘此故國之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寶惜之。其貶夷陵也,折其一角。皇祐三年辛卯(1051)龍圖閣直學(xué)士歐陽修記。”北宋王洙字原叔,他是杜甫詩作的編輯者,是杜詩流傳史上有極大功勛之人。他編輯的《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現(xiàn)國家圖書館藏有南京淳熙刻本,為珍稀文物。
歐陽修這方歙硯,清朝中葉時為顯宦鐵寶(1752—1824年,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吏部尚書)家藏,其后去向不明。
清道光元年(1821),東陽縣令陳海樓在北京的一個鼓攤上購得岳飛的端州石硯。硯呈紫色,體方而長。硯上刻滿銘文。從銘文可知,岳飛身后,硯曾輾轉(zhuǎn)被謝枋得、文天祥所藏。
硯背刻岳飛所書之銘文:“持堅守白,不磷不淄?!背幣詾橹x枋得刻的兩則白文字。一為:“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與銘文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币辉唬骸霸乐椅涠酥菔?,向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1273)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蔽奶煜樵诔幧弦部塘艘粍t銘文:“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敝x枋得為真書,文天祥為草書。清朝初年,硯為宋犖收藏,刻有“宋氏珍藏”小方印。朱彝尊在硯上留有刻識:“康熙壬子(1672)二月四日朱彝尊觀于西陂主人(宋犖)齋中?!贝送?,還有兩則銘文:“雍正八年(1730)夏六月十有九日,良常王澍拜觀?!薄暗拦庑了龋?821),東陽令陳海樓履和于都門市上得之?!?/p>
所幸此硯新中國成立后有所記載。柳亞子先生于1951年寫有二詩,詩題記錄了硯的當(dāng)代收藏者:《平老藏重器二事:一為古后妃所執(zhí)玉琮;一則岳鵬舉硯。自文信國至鄭海藏都有銘刻。為賦二首》。“平老”是譚平山(1886—1956);“鄭海藏”即鄭孝胥(1860—1938)?,F(xiàn)引錄柳老兩詩中的一首于此:“楊幺血染洞庭紅,奉詔班師命遽終;漫以時空輕海藏,我憐鵬舉亦愚忠?!眅ndprint
南宋淳熙五年(1178),陸游由四川回山陰老家,船過今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qū)道士洑時,不慎失落一方刻有“心太平庵”四字的石硯于江。“心太平”三字出自《黃庭經(jīng)》,陸游把它用作自己在成都居室的名稱并刻在須臾未曾離開的石硯之上,還專門寫有詩作《心太平庵》(見《劍南詩稿》卷九),足見這方石硯是陸游心愛之物。石硯沉睡在道士洑邊長江中幾近五百年。清初時,一個漁人偶然將它網(wǎng)了上來。同治六年(1867)《大冶縣志·逸事志》記載:“有漁于道士洑者得一硯。八角,制作古雅,背鐫‘心太平庵四字,蓋陸放翁故物也。和州項副使得之,今歸淄川畢載積池守?!?/p>
畢載積即畢際有(1623—1693年,順治二年拔貢,曾任稷山知縣、通州知州,獲硯時為池州守),是蒲松齡的同鄉(xiāng)好友。他于1663年罷官后,攜陸游硯等物歸里,隨后延請蒲松齡任家教。《聊齋志異》中的若干篇章,即寫在畢府任教之時。寫作時,或許使用過陸游此硯,至少是摩挲展玩鑒賞者。1664年,詩人孫枝蔚在畢家得觀此硯,問其所自,寫下長詩《陸放翁硯歌為畢載積題》:“道士洑邊日將落,漁人網(wǎng)重心最樂。不聞拔刺轉(zhuǎn)堪疑,到手且看石厚薄。相逢未少讀書人,得錢勝賣三尺鱗。攜硯歸來贈畢卓,甕頭大叫驚四鄰。老友如從劍南至,上鐫心太平庵字。放翁不止是詩人,酒罷凄涼南宋事……”
文天祥所用之硯名“綠端蟬腹硯”。長、廣各三寸多,底圓而凸,像蟬之腹,故名。這方石硯不知何時何故遺落在杭州臨平鎮(zhèn)的湖中。乾隆丁未(1787)十二月,一漁人打魚時把它網(wǎng)起來了。當(dāng)時寓居西湖的秀水人王曇(仲瞿,1760—1817年)聞訊,即刻雇船以觀,高價購下。硯左硯謝翱所刻銘文:“文山攀髯(按,去世)之明年(1284),疊山(謝枋得)流寓臨安,得遺硯焉。憶當(dāng)時與文山象戲,譜玉 金鼎一局,石君(指石硯)在座?!庇疫呫懳氖牵骸颁邮?,碧于血,千年不死萇弘骨?!笨钭R刻“皋羽”二字(謝翱字皋羽)。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開府劍南時,謝翱以布衣之身入幕,被任命為咨議參軍?!坝?金鼎” 是棋譜名稱。文天祥喜歡下棋,“象棋”即下棋。
王曇購硯后,轉(zhuǎn)贈給了袁枚。袁枚時已七十多歲,見硯后特高興,專門定做了個檀木匣子,匣上刻文以記原委:“乾隆丁未十二月,杭州臨平漁父網(wǎng)得此硯于臨平湖,王仲瞿舟往相值,知為文文山故物,以番錢二十元得之,轉(zhuǎn)以見贈,余仿竹坨(朱彝尊)詠玉帶生故事,為作匣,兼招詩流各賦一章。甲寅(1794)六月望日,袁枚記于小倉山房,時年七十有九?!边@個王曇,后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中舉。這年是他死的前一年。他在杭州西湖的寓所較偏僻,周圍多墳塋,所書門聯(lián)“兩口居碧水丹山,妻太聰明夫太怪;四圍皆青磷白骨,人何寥落鬼何多”,當(dāng)時流傳甚廣。妻名金禮嬴,才女,施淑儀輯《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引《墨林今話》載,她“書法晉、唐,兼工漢隸;詩多清麗,凄婉之致”。龔自珍與王曇是忘年交,王卒,龔為之寫《王仲瞿墓表銘》:“其為文也,一往三復(fù),情繁而聲長;其為學(xué)也,溺于史,人所不經(jīng)意,累累心口間?!?h3>唐伯虎硯
端硯,二寸見方,厚四分,背呈橢圓形。硯背刻小篆“六如居士”,這是唐伯虎中年以后的自號,典出《金剛經(jīng)》:“一切為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绷礴澘绦袝?,左為“弘治三年”,右為“子畏”。弘治三年(1490),唐伯虎二十一歲,正是他發(fā)奮讀書、奮力攀科考高峰的黃金時段。他幼時才氣縱橫,十六歲時考得秀才第一名,聲聞?wù)麄€蘇州城。十三年之后,他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又獲第一,人稱“唐解元”?!白游贰笔撬淖?。以上六字,當(dāng)為唐伯虎自鐫。另有三處刻文:一方小印曰“華白”;行書“此硯得于涂林庵井中”以及“賦山珍藏”。“華白”、“賦山”均不知何許人。廣為流傳的點秋香故事中,唐伯虎化名華安入華學(xué)士府,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或許由硯上“華白”而來。
清道光年間,一個叫邱東麗的人在蘇州鼓擔(dān)上購得此硯。道光十八年(1838),他至北京參加會試時,將硯贈給友人楊懋建(即楊掌生,自署蕊珠舊史,清代戲劇史家)。楊在上一年因順天科場案被逮捕審訊過,與唐伯虎當(dāng)年參加會試的不幸遭遇相同,故邱東麗贈唐硯以慰其心。楊懋建在《京塵雜錄》卷四《夢華瑣簿》里記載了這方唐伯虎硯。
薛素素是明朝萬歷年間蘇州名妓,號素卿,小字潤娘,嘉興人。她多才多藝,工繪蘭竹,還能走馬挾彈,更著有詩集《南游草》。錢謙益《列朝詩集》錄有她的作品并附小傳。寓居南京時,曾嫁給著傳世名作《萬歷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為妾。脂硯齋其人,與曹雪芹關(guān)系密切,但究竟是誰,專家們?nèi)栽跔庿Q:有以為即雪芹本人,有判斷為史湘云,有謂為雪芹之叔,有指稱是雪芹的堂兄弟等。總之,這是個紅學(xué)研究中謎一樣的人物。
紅漆珊瑚硯盒盛硯,盒寬一寸九分,高二寸二分。盒底小楷書款:“萬歷癸酉(1573)姑蘇吳萬有造?!焙凶由仙w內(nèi),刻有細暗花紋之女郎像;發(fā)蓬松,挽雙髻,服輕綃,袖手憑欄作眺望狀。左上方刻小篆:“紅顏素心”,右下角刻長方小印曰“杜陵內(nèi)史”。據(jù)《吳郡丹青志》,知明朝大畫家仇英之女別號為杜陵內(nèi)史,則此薛素素小像,系她所繪而無疑。硯為端硯,呈橢圓果形。硯背刻明末大名士王穉登的五言絕及款識:“調(diào)研(硯)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點,余潤拂蘭芝。素卿脂研。王穉登題。”硯側(cè)則刻分書小字:“脂研齋所珍之硯,其永保?!比绻廄S他老人家真有書齋,那么,齋名當(dāng)因藏薛素素這方脂硯而取。
清末,硯被端方收藏。四川保路同志軍武裝保衛(wèi)路權(quán)時,清廷派端方率軍去鎮(zhèn)壓。端方死后,硯流落四川(據(jù)說同時失蹤于端府的還有端方生前未曾須臾離開的一部《紅樓夢》珍本)。1955年10月,黃笑蕓先生在重慶李子壩一舊貨擔(dān)上購得。當(dāng)時,盒內(nèi)還有此硯拓片數(shù)紙,紙上鈐有白文小印“匋齋”。匋齋是端方別署。1963年,戴亮吉先生從四川攜硯至箕,請張伯駒先生鑒賞。經(jīng)張介紹,吉林省博物館以重金購下。此硯今仍存該館。endprint
硯名“菊花石硯”,系湖南瀏陽特產(chǎn)。硯呈長方形,正面刻三株竹、一顆筍,背面刻幾許竹干竹葉。硯的右下方,是一朵自然形成的白色菊花紋。此類菊花石生成于古生代二疊紀,距今約兩億八千萬年,是遠古海洋中的一種低級藻類動物的化石。
1897年,二十四歲的梁啟超受聘于長沙時務(wù)學(xué)堂任教習(xí)。他與唐才常、譚嗣同志同道合,一見如故。唐才常贈梁此硯。
硯右刻“復(fù)生(譚嗣同字)銘”三字,銘文為:“空花了無真實相,用造莂偈起眾信;任公之硯佛塵贈,兩君石交我作證。”“兩君石交”指唐才常贈硯梁啟超一事。銘下方是“建霞(江標)刻”三字。由此可知,文系譚嗣同寫,江標鐫刻。
戊戌變法后,梁啟超亡命日本,硯由黃遵憲收藏。1902年,黃遵憲在硯背刻了一則哀銘:“殺汝亡璧,況此片石。銜石補天,后死之責(zé)。還君明珠,為汝淚滴。石到磨穿,花終得實。壬寅八月十三公之它作。”銘文中“還君明珠”是有關(guān)梁啟超的一則故實:1895年,梁在北京參加會試,主考官為李文田。盡管梁的文章一流,李卻不敢錄取,在梁的試卷上朱批一行:“還君明珠雙淚垂。惜哉!惜哉!”黃遵憲身后,硯失落民間。新中國建立初期,戲劇史家黃芝崗先生從北京古玩商場購得。爾后,黃先生將硯贈給了梁啟超的長女梁令嫻(1893—1966)。文化大革命狂飆驟起,梁令嫻去世,此硯不知去向。
林白水(1874—1926)是我國早期報業(yè)的代表人物,1903年就在上海主持《中國白話報》。他用的硯,名“生春紅硯”。此硯原為清乾隆時的藏硯名家黃莘田所有。黃莘田其人以嗜硯成癖著稱。他在廣東罷官后回福州老家,所攜之物唯有石硯。人問:“君作嶺外官,一清如是耶?”他笑指硯答:“吾乃有此?!彼钫鋹鄣某幱惺剑嗜S名“十硯齋”。他家里雇有十名小丫環(huán),晚上命每名小丫環(huán)懷抱石硯睡覺,說是“硯得純陰之氣以涵養(yǎng)之,常溫潤如玉也”。這方生春紅硯,為十硯之魁首,是他與寵妾金櫻在廣東端州所購,從蘇軾詩“小窗書幌相嫵媚,令君曉夢生春紅”中取名。金櫻病逝時,硯中墨汁未干,黃莘田在硯背刻了一首詩:“端江共汝買歸舟,翠羽明珠汝不收;只裹生春紅一片,至今墨沈相交流?!?/p>
1925年,林白水在《社會日報》上辦副刊時,取刊名為“生春紅”。次年,林白水即因在報上撰文諷刺北洋政府國務(wù)總理潘復(fù)而遭槍殺。附說一句,當(dāng)年鄧拓寫了一篇《林白水之死》,因文中引林之言“發(fā)端于蒼蠅、臭蟲之微,而歸結(jié)及于政局”,竟被構(gòu)陷為重罪之一,“文革”甫起即被迫害致死。
林白水罹難后,生春紅硯被北洋官僚胡惟德掠走,此后不知去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