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
(西安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把人體美賦予建筑
——談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柱式
張韻
(西安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造型手段,在很長時期里,歐洲的建筑藝術教育就以研究柱式為主要內(nèi)容,柱式的影響歷經(jīng)兩千年一直延續(xù)至今。本文通過對古典柱式的介紹,探窺西方的古典建筑和古典文明。
柱式;多立克;愛奧尼;古希臘;古羅馬;科林斯
有人這樣說過,要談歐洲的文明,不得不從古希臘文明說起,因為它對歐洲文明影響至遠至深,至今不衰。要說歐洲的建筑,也不得不從古希臘談起,因為它對歐洲建筑的影響至深至遠,以至世界,直到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建筑興起一股可謂不大不小的“歐陸風”,而這歐陸風的基本語素,主要是三套柱式,即愛奧尼柱式、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18世紀德國藝術史家文克爾曼說“希臘藝術杰作的普遍優(yōu)點在于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這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就典型地體現(xiàn)在愛奧尼、多立克和科林斯三種柱式的建筑里。古希臘留給世界的最具體而直接的建筑遺產(chǎn)便是柱式。
希臘柱式起源于木結構,并且和古埃及柱式有較深的淵源。它經(jīng)歷了由木結構到木石混合結構,再到全石結構漫長的轉變過程。石結構更堅固耐久,意大利有些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廟宇還基本完整地保存到現(xiàn)在。如果不是人為野蠻破壞,還能有更老的建筑保存下來。石結構也能做的很高大,古希臘時代有12米的柱子,古羅馬帝國時代更有高達20米的柱子。梁的跨度也相應增加不少。這些都是木結構無法達到的。因此柱式的適應性大大強于木結構體系,表現(xiàn)力也更加豐富多樣。
希臘多立克柱式的柱子沒有柱礎。早期的柱頭象一只淺淺的碗,側面彎曲而柔軟。到了古典盛期,帕提農(nóng)的柱頭就是一個倒置的圓錐臺,輪廓兩邊都是直線,剛勁挺拔。柱身是圓的很粗壯,包括柱頭在內(nèi)的高度為底面直徑的5.47倍,很均勻而不失雄健的氣質(zhì)。柱身有二十來個凹槽直通上下,槽與槽之間相交成很鋒利的線,它們造成的光影變化使柱子更加顯得俊俏有力。柱子上細下粗,外廓成弧型,連接上徑與下徑的直線與弧型外廓相差最大點大約在柱高的三分之一處(大致為黃金分割的位置)。這種微微地外張,使柱子飽滿而富有彈性,充滿張力。柱子沒有柱礎,它的基座是三層階座,不同于踏步,其每層的高度隨柱式整體高度變化。
愛奧尼柱式風格處處是和多立克對比的。它形成早,但定型晚于多立克式。它的柱子有柱礎,由兩層或三層凸圓盤和凹圓盤組成,就好象壓縮的彈簧富有彈性。柱身要比多立克纖細修長。象伊瑞克提翁東西兩側柱廊的柱子,連柱頭在內(nèi)高度為底面直徑的9.5倍。柱身也有凹槽,但比多立克式的多,通常有24個左右,并且槽與槽之間不相交,留有一小段外廓弧面,這樣柱身上的垂直線條更密集柔和,就顯得較為輕靈。和多立克式相比,其柱頭最有特點,柱頭左右各有一個渦卷。渦卷下頸部有精致的線腳,通常飾以盾、劍或草葉。檐部也是三層,下層額枋被兩道串珠線腳劃分成三條,上面也有一組復合的弧行線腳。檐口上部也是復合的曲面線腳,下面還有一排齒行裝飾。檐壁部分不做分隔長做大場面的主題雕刻。雕刻也是愛奧尼式的線條韻律感很強的薄浮雕,風格和柱頭的風格相統(tǒng)一。愛奧尼柱式線腳比較多,且是符合的曲面線腳,雕飾華麗,加強了與多立克柱式的風格對比。
維特魯威的記述大概不是杜撰。希臘人一向非常欣賞人體之美,并且認為一切建筑取得均衡的方法是:從細部到整體都服從與一定的基本的度量單元,即與身材漂亮的人體相似的、正確的肢體配稱比例。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建筑師對柱式形象來源于人體的說法更是深信不疑,他們中有幾位甚至把柱式檐部的側影直接和人臉比照。
關于第三種柱式科林斯的來歷,《建筑十書》里講述了一個很美麗的故事。一個科林斯公民少女已經(jīng)臨近婚期卻患病去世了,埋葬后,乳母把少女生前最喜愛的東西收集起來,裝近籃子里放在墓碑上。為了使它在露天里盡可能地耐久,便在籃子上蓋了瓦片?;@子偶然壓在一棵忍冬草上,到了春天,忍冬草發(fā)了芽,在籃子的周邊生長起來,以為被瓦壓著,葉端被迫長成渦卷。一位雕刻家偶然路過這座墓碑,發(fā)現(xiàn)了這只籃子和它邊上茂密的葉子,對這新鮮的樣式十分喜歡,就以它為原形在科斯造了一些柱子,規(guī)定了它們的比例。
總體來說,羅馬人對柱式的發(fā)展有很大的積極貢獻。因此,除了柱式,世界上沒有另外如此直接了當?shù)姆绞經(jīng)Q定著建筑的面貌,以致很長時期里,歐洲的建筑藝術教育就以研究柱式為主要內(nèi)容。柱式流行到全世界,而且歷經(jīng)兩千年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這恐怕是建筑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現(xiàn)象。古希臘、古羅馬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柱式,即使是有太空旅行、納米技術和因特網(wǎng)的今天,它們依然令人心醉,并且一直激勵著全世界的建筑。
[1][美]斯特里克蘭.拱的藝術:西方建筑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2]陳志華.外國建筑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
[3]張晶.設計簡史[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
[4][美]喬納森·格蘭西.建筑的故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J59
A
1005-5312(2014)17-00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