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遠華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聲無哀樂論》研究30年熱點述評
吳遠華
(浙江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魏晉名士嵇康所著《聲無哀樂論》是中國古典美學史上的經(jīng)典文獻之一,歷來都是文人學者品評的對象。文章擬從其創(chuàng)作成因、思想淵源、哲學歸屬、美學思想以及其它視角對新時期相關(guān)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jié),以為深入研究提供資料基礎(chǔ)。
《聲無哀樂論》;思想淵源;哲學歸屬;美學思想
魏晉名士嵇康所著《聲無哀樂論》被當代學者稱為“音樂美學史上的兩顆明珠”(苗建華語)之一,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上的“三大史書”之一。深受歷代文人學者的關(guān)注和品評。
改革開放30年來,國外相關(guān)研究目前僅見石川泰子、川名千佳、張前的《日本學生評述〈聲無哀樂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6年03期)和原正幸的《論嵇康〈聲無哀樂論〉的禮樂批評》(文藝研究,2001年01期);而國內(nèi)的研究成果不論是美學專著、史學論著還是研究論文,都非常之多,研究的焦點集中如下:
多數(shù)學者認為《聲無哀樂論》是嵇康因反對司馬氏集團推行“禮樂教化”的政治而發(fā)。此說誠如杜漢生所言:“嵇康確與司馬氏集團所見不同,并最終以此見害,此為世人皆知之史實。然而以此判定《聲無哀樂論》專為此政治斗爭而發(fā),未免過于簡單,令人存疑?!雹俟识鴱娘瞪畹奶厥馍鐣v史、政治環(huán)境去考察其創(chuàng)作成因成為21世紀以來的主要研究思路,如劉瑾《〈聲無哀樂論〉的產(chǎn)生原因及其評價問題》(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4期);張利鴿《論嵇康〈聲無哀樂論〉之形成原因》(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姚鋒《〈聲無哀樂論〉產(chǎn)生的社會、人文背景探析》(美與時代,2009年01期);包德述《〈聲無哀樂論〉音樂思想的歷史成因與美學批評》(大眾文藝,2011年16期)等。
其思路可取,但我們?nèi)圆荒芎雎缘闹匾聦嵤菍︼狄魳穼嵺`活動與心路歷程的研究。因為,《聲無哀樂論》的成因不僅與政治、社會等外在因素有關(guān),也與嵇康本人的音樂心理、音樂理想緊密相連。
魯迅于20世紀40年代首先掀起研究嵇康及其《聲無哀樂論》的學術(shù)潮流。他校釋《嵇康集》,并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②中將嵇康的音樂觀歸納為“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并認為嵇康雖在態(tài)度上是“反禮教”,實則本心是相信“禮教”的?!岸Y教”即“禮樂教化”,這是儒家的典型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楊蔭瀏認為嵇康肯定音樂精神及其“和”的性質(zhì),是以儒家的思想為其依據(jù)的。③吉聯(lián)抗也說嵇康雖然反對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儒家傳統(tǒng)音樂思想,“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基礎(chǔ)也并沒有完全離開儒家”。④田旭也說“盡管嵇康之《聲無哀樂論》看似與儒家音樂思想相對立,但在“和”的觀念上又有許多相通之處,這也恰好體現(xiàn)了嵇康與儒家在美學思想深層次上的相通性。”⑤
但侯外廬等人卻認為嵇康的思想屬于道家的“虛無主義”,因為嵇康否定人是社會的動物,把人返歸于自然,更進一步把人的自然人的身份也加以否定,僅僅肯定一個空洞洞的“道”。⑥與此持有相似觀點的還有蔡仲德、王善忠和孫曉勇等。如蔡仲德認為,嵇康的思想“是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重大發(fā)展”⑦;王善忠提出“嵇康的思想淵源可追溯到《老子》的大音希聲”⑧;孫曉勇也說《聲無哀樂論》中的美學思想源于道家的哲學思想⑨。
茅原分析說《聲無哀樂論》是調(diào)和儒、道發(fā)展而成。他認為:“秦客”和“主人”分別代表了嵇康思想的一個方面,而“秦客”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嵇康的真實思想,在他的頭腦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并且“與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主人的思想)構(gòu)成了對立面,共居于一個奇異的統(tǒng)一體內(nèi)”。⑩目前,學界大多沿襲這種觀點,認為“嵇康《聲無哀樂論》既以道家自然樂論批判儒家禮樂,又從道家思想出發(fā)肯定禮樂思想中的某些成分?!?我以為《聲無哀樂論》的思想淵源是儒、是道或兼采二家,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從哪個視角來解讀。
侯外廬等人最早指出《聲無哀樂論》的思想屬于“心聲二物論詭辯思想”。?吉聯(lián)抗、楊蔭瀏等人也持有類似觀點。吉聯(lián)抗認為嵇康音樂思想的基本點是“聲無哀樂”,即音樂是客觀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觀的存在,兩者并無因果的關(guān)系,也就是“心之于聲,明為二物”?;而茅原指出《聲無哀樂論》不是二元論?。
此后,蔡仲德《“越名教而任自然”—試論嵇康及其“聲無哀樂”的音樂美學思想》中認為,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顯然是接受了老莊天道自然無為和王充氣一元論思想的影響。并認為這是樸素的唯物論,而非唯心論。此外,孫維權(quán)《〈聲無哀樂論〉新解》(音樂藝術(shù),1983年02期)、張震在《〈聲無哀樂論〉是“違心之論”嗎》(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1期)等都認為《聲無哀樂論》是唯物的一元論。
唯美理想論。此說以劉金山最具代表,他明確指出:“嵇康雖然以‘自然主義’為其音樂思想的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但嵇康不是一個‘寫實主義’者,嵇康追求的是“和”聲,既和諧和優(yōu)美的聲音,而且越是“極和”、越是好聽,他越是喜歡,并且希望達到一種純粹的、至和的美感體驗,這實際上就已經(jīng)具有明顯的‘理想主義’(或者說‘浪漫主義’)色彩了,所以我們說嵇康的美學是‘唯美主義’的?!?就其哲學歸屬的研究來說,與思想淵源的論爭一般,取決于研究者的立場與視角。
首先是自律還是他律,蔡仲德指出:《聲無哀樂論》是中國最有自律論色彩的音樂美學論著。?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吉聯(lián)抗的《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出版社,1964年)等也持有此說。
也有人認為它是“他律論”。如陳曉娟提出:“《聲無哀樂論》完全不帶自律論色彩,是地道的他律論”。?胡郁青、劉嘉也認為:“嵇康的音樂美學思想在本質(zhì)上是他律的,其實是嵇康以和官方音樂美學思想相對立為目的而借以進行的帶有某些浪漫氣質(zhì)的反抗而已?!?
還有人說它是“合律論”。如李曙明認為《聲無哀樂論》既非自律又非他律的“和律論”。?龍琿卻說:從音樂的本質(zhì)的角度來看嵇康的態(tài)度,他則是傾向于“自律論”的,是強調(diào)自身內(nèi)部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但從音樂與人的情感關(guān)系中,這個則有“外界的東西”起作用的,這又是有傾向于“他律論”的。?周硯馨也說《聲無哀樂論》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
其次是對“無聲之樂”的解讀。侯外廬等人提出的“論音樂,有所謂的神秘的‘至和’、‘至樂’;以與普通的‘和諧’、‘音樂’相對”?的“藝術(shù)(音樂)精神”。楊蔭瀏說,所謂“無聲之樂”,其本質(zhì)是廣涵一切而不受任何限制的,能概括世界的音樂精神。?還有吉聯(lián)抗在《嵇康·聲無哀樂論》中也認為“無聲之樂”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藝術(shù)精神”等。
而蔡仲德認為《聲無哀樂論》中存在兩種對立的音樂,它是指平和的“正聲”與不平和的“淫聲”,而不是指神秘的“無聲之樂”與普通的“有聲之樂”。?他又說到:《聲無哀樂論》中嵇康提出的“無聲之樂”是可以移風易俗、具有“和”的精神、美妙的、可以陶冶人性情的,是最終能實現(xiàn)人們安樂、團結(jié)、幸福生活的音樂。這種“無聲之樂”應(yīng)該稱作“平和”之樂。?
再次是對音、聲、樂及其關(guān)系的解讀,孫維權(quán)認為“聲”這個字,在嵇康以前的兩漢時期的古代漢語中字義可以有多種解釋。僅從與音樂有關(guān)的字義來看,可以泛指一切自然音響;也可以指人聲;還可以指音樂;亦可以指“五聲”等。?李明說其“聲”所指的音樂,主要是指在特定場合中的某些純樂器、無標題純音樂。?王曄認為“音聲指音樂之聲,直接指代音樂”。?田耀農(nóng)說:“客觀存在之音謂之‘音’,入耳可感之音謂之‘聲”,并認為“其實嵇康所說之‘聲’既非自然之聲,也非客體之‘音’之‘樂’,而是指接受主體經(jīng)聽覺感受的主觀之‘樂”。?而葉明春則認為:“音”、“聲”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語義?!奥暋北玖x自然之聲,引申義是音樂。?
由此可見,從最初的自律、他律到合律,再到既自律又他律的辯證哲思,以及對“音”、“聲”的深入分析,顯示出由淺入深的研究進程,也為今人深入地了解嵇康的音樂思想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基礎(chǔ)。
《聲無哀樂論》作為一部綜合性的美學理論專著,其中蘊含教育、審美、音樂功能等方面的深刻內(nèi)核是不容置疑的。
有的從教育的角度探討《聲無哀樂論》中的音樂教育思想。如吉莉《〈聲無哀樂論〉與新〈音樂課程標準〉—嵇康留給音樂教育改革者的思考》(藝術(shù)探索,2005年S1期)、楊小霞《論音樂與情感的關(guān)系—〈樂記〉與〈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教育思想》(教育前沿,2007年06期)以及徐丹《〈聲無哀樂論〉的音樂美學思想及其對音樂教育的啟示》(湖南大學,2009)等。
也有人探討的是音樂審美理論。如楊和平《〈聲無哀樂論〉與音樂的不確定性》(交響,1987年03期)、侯玉國《從“聲無哀樂論”談音樂欣賞》(藝術(shù)教育,2004年05期)、白潔《論稽康音樂審美主體觀在〈聲無哀樂論〉中的體現(xiàn)》(藝術(shù)百家,2007年 02期)以及王光照、倪永強《嵇康〈聲無哀樂論〉的主體意識》(安徽大學學報,2009年04期)等。
還有人探討音樂的功能。如滝本訲、孫凡《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其與“養(yǎng)生論”的關(guān)系》(黃鐘,1993年03期)、齊向軍《〈聲無哀樂論〉中關(guān)于音樂功能的闡述》(吉林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侯凱華《從〈聲無哀樂論〉看音樂(藝術(shù))的功能》(大眾文藝,2008年12期)、趙文《“和”:藝術(shù)通向現(xiàn)實的可能性——〈聲無哀樂論〉新讀》(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以及阮瓊剛《〈聲無哀樂論〉中所提到的音樂功能在當下的具體體現(xiàn)》(音樂天地,2012年02期)等。
上述視角研究呈現(xiàn)出的開闊性,不僅為后人深入挖掘其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還具有實踐的價值。
概觀上述,不難發(fā)現(xiàn)學人們在深入挖掘與研究古典美學方面呈現(xiàn)視角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其成果令人欣慰。然而面對《聲無哀樂論》這部“經(jīng)典文獻”的解讀工作還遠未終止,如其成因、豐富的音樂哲學內(nèi)涵與文藝學價值等都仍然期待我們?nèi)ド罹颗c求證。
注釋:
①杜漢生.《聲無哀樂論》緣起辨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93(04).
②《魯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504.
③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181.
④吉聯(lián)抗.《嵇康·聲無哀樂論》(序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9.
⑤田旭.《聲無哀樂論》之“和”與儒家樂論之“和”的相通性[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⑥侯外廬、趙紀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191.
⑦⑧??蔡仲德.音樂之道的探求——論中國音樂美學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246、294、253、271-275.
⑨孫曉勇.《聲無哀樂論》美學思想淵源[J].大眾文藝(理論),2009(20).
⑩茅原.試談嵇康的音樂思想[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0(02).
?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27.
?韓梅.《聲無哀樂論》研究綜述[J].音樂研究,2006(02).
?吉聯(lián)抗.《嵇康·聲無哀樂論》序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6.
?茅原.試談嵇康的音樂思想[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0(02).
?劉金山.論嵇康的“唯美主義”美學思想[J].哲學研究,1989(02).
?陳曉娟.自律論與《聲無哀樂論》[J].美與時代,2005(04).
?胡郁青、劉嘉.嵇康《聲無哀樂論》及其音樂美學思想探析[J].中國音樂,2000(01).
?李曙明.《老子》與《聲無哀樂論》音樂觀新探[J].音樂探索,1986(01).
?龍琿.二十世紀《聲無哀樂論》研究[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02).
?周硯馨.淺析《聲無哀樂論》中的“自律論”與“他律論”[J].大舞臺, 2010(03).
?侯外廬、趙紀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8.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177.
?蔡仲德.對道家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考察(下)一兼與蔣孔陽先生商榷[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4(04).
?孫維權(quán).《聲無哀樂論》新解[J].音樂藝術(shù),1983(02).
?李明.試釋《聲無哀樂論》之“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04).
?王曄.淺釋“音”、“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01).
?田耀農(nóng).“音”、“聲”之辨[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7(01).
?葉明春.與田耀農(nóng)先生商榷“音”、“聲”之辨[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8(01).
J605
A
1005-5312(2014)17-00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