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非遺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劉浩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其中既有物質形態(tài)的“有形”的文化遺產,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口頭傳統(tǒng)、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jié)慶、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等。自2006年6月10日迎來了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標志。從此,為正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保護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是支撐著中華民族長久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如果根系發(fā)達中華民族必然長盛不衰,如果根系衰敗,中華民族將會失去她作為“中華”的意義。人們說只要有生魚片、相撲、花道、茶道、藝妓,日本民族就在;只要有泡菜、烤肉、跆拳道、韓服,韓國民族就在;而中國只要保護好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就在。
現代化的急速發(fā)展,是很多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市民、專家、學者更加注重中國民族根的問題。2006年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在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中國掀起了一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四級并進。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guī)范化,2006年6月,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并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此后,2008年6月又出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而各省區(qū)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逐步向市/縣擴展。未被發(fā)現或已經發(fā)現但至今未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仍數不勝數。
但申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團體,是否對申報對象采取了應有的保護措施呢?我想有很多是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容樂觀的。某某民間樂社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獎牌,有了非遺傳承人,有了非遺保障金。這在局外人看了是何等好事,但事實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并非想象中的那樣美好。由于這村有了“榮譽稱號”而和他有師承關系或合作關系的樂社沒有,這必然引起樂社間的嫉妒和矛盾。另外,傳承人、傳承金,也會成為樂社內部的矛盾焦點,傳承金的分配不均直接導致樂社內部會員的不滿,以至于使他們失去了將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的熱情。樂社生存于這樣“內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中,我們不禁會想,這樣的樂社還能繼續(xù)發(fā)展嗎?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他的保護起到作用了嗎?相反,河北省固安縣屈家營村的林中樹正向我們大家傳遞著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正能量。在全球傳統(tǒng)音樂交匯的海洋中,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頒獎盛典在京隆重舉行。在全球50余個報名參選項目中,經過大獎組委會三個階段的嚴格評審,中國廊坊市屈家營村“音樂會”的林中樹摘得本屆太極傳統(tǒng)音樂獎。自1986年始,林中樹帶領屈家營音樂會成員對這一傳承了600多年的冀中笙管樂進行了譜本整理、古樂器修復、老樂手保護等大量工作。歷時26年,使這一人類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在這評審大會上林中樹得到了5萬美元的個人獎金。但同樣生活在農村,經濟并不富裕的林中樹卻毅然決然的,將這30多萬元奉獻給了屈家營音樂會。老師曾問過:“河北省有幾百個樂社國家花錢為屈家營建立音樂禮堂,這樣做值得嗎?”雖說建禮堂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但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值得!冀中平原上有幾百個大大小小的樂社,但是卻沒有幾百個林中樹啊。如果有幾百個林中樹,那國家建幾百個音樂禮堂,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搭建幾個平臺,何樂而不為呢?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老師說過:現代化是一塊橡皮擦,它正一塊一塊的擦掉傳統(tǒng)文化。我們不能否認現代化的影響下改變了傳統(tǒng)的農村經濟發(fā)展方式,使大批的年輕人在現代化的吸引下來到大城市,以至于農村的樂社因為沒有固定的樂手而漸漸干癟。這,是一種悲哀,一種有心而無力挽回的悲哀。面對現代化浪潮,面對他們軟弱無力的掙扎,一方面是同情,一方面讓人感覺到他們的自救其實就是自殺,很多時候傳統(tǒng)音樂受現代化影響已經失去了它那種原滋原味的神圣感。
但是,現代化又不會因為傳統(tǒng)文化需要保護而停下奔馳的腳步,所以我們既然無助,何不另尋他路,或許現代化還能幫到傳統(tǒng)文化。我認為現代化是橡皮擦的同時又是筆,它能夠書寫傳統(tǒng)文化昨日的輝煌和今日的努力?,F代化的錄音、錄像等技術飛速發(fā)展,網絡、電視等平臺日新月異。如果不是現代化,那些沉睡在箱子底下的古董樂譜將一直沉睡下去,直到世人再也看不清她的身影;如果不是現代化,那些老祖的聲音將永遠的消失,沒人知道古樂的神圣與霸氣;如果不是現代化網絡的發(fā)達,傳統(tǒng)文化就可能永久的與世隔絕,沒人了解,沒人關心,沒人去學。
現代化讓那些瀕危的文化成為永恒,只要現代化與傳統(tǒng)保持在兩條平行線上,傳統(tǒng)不拖現代化的后腿,現代化不干預傳統(tǒng)的風味,二者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就能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fā)展。
[1]齊易,王昌.端村“音樂會”復興的啟示[J].人民音樂,2013(5).
[2]齊易.高洛音樂會:文化遺產保護范例[J].當代人,2011(11).
[3]張振濤.平原日暮——屈家營的故事[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G12
A
1005-5312(2014)17-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