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暉
青春期教育的難度來自兩方面,一是學生對青春期的疑惑和對生理心理知識的貧乏,二是教育者自身對青春期教育未能做到正確認識和科學引導。要解決這個問題,教育者除了正確認識青春期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用有效的方式方法科學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試看以下幾個真實的案例。
用吸引人的方式講道理
《核舟記》一文中有句描寫:“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每當讀到“袒胸露乳”這一句時,總有幾個孩子會偷偷發(fā)笑。于是老師停了下來,講起了故事。
兩位上山取經的和尚在途中被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此時,一位姑娘也愁眉不展地站在河邊。看來河水不淺,徒步走過去難免會打濕衣服。其中一個和尚二話不說,立刻背起了姑娘走過河去,另一個和尚本想說什么,想了想又作罷了。過了河,和尚放下了姑娘,兩個人繼續(xù)趕路。這時,其中一個再也忍耐不住了,問道:“師父教我們不能親近女色,你剛才怎么能背那女人過河?”另一個和尚聽了哈哈大笑:“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倒是一直背著呢!”
孩子們在沉思。老師說:“知道為什么講這個故事嗎?剛才讀到‘袒胸露乳,有幾個同學在偷偷發(fā)笑,你們因為好奇而關注,很像故事里的小和尚。青春期的男孩子、女孩子生理、心理都會發(fā)生變化,這是正常的,我們要學會知識性對待,而不是像小和尚一樣心中有‘鬼??!”
老師采用曲線說理,借評點“小和尚”引導學生理性看待青春期,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能使學生從中得到啟示。事實上,從心理學角度看,教育的本質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獲得經驗和體悟,發(fā)展的本質是在既有經驗背景上建立新的經驗,并通過重構融合新的經驗。故事就是提供間接經驗,而教育者的評點引發(fā)了學生自我價值重構,把空洞的說教變成了有趣的故事性表達,把枯燥的講理變成了鮮活的德育范例,把單調的強化變成了內心的領悟,這樣有助于價值取向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找到教育的“有效點”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普遍具有如下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迅速發(fā)展的生理狀態(tài)和半成熟的心理水平所導致的煩躁和沖動的情緒;缺乏辯證的態(tài)度,對問題和現(xiàn)象習慣直線思考;較低的心理承受水平;狹小的心理相容度,等等。這就要求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要求教師做到因材施教。
班上有個孩子,上課愛走神,作業(yè)完成情況不好,和同學關系也很僵。老師跟他交流多次,沒有明顯轉變。于是老師決定換種方式。
一天,老師約了孩子到辦公室,先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從起床后就不高興,亂發(fā)脾氣,還哭。父親以為孩子身體不舒服,并不是。一直到下午,才發(fā)現(xiàn)起因是小女孩的鞋帶松了,她不舒服,老踩著或被絆著,影響了她的心情。為她系好了鞋帶,她很快就恢復了情緒,又唱又跳了。
老師說,我知道你需要幫助,但重要的是我們得一起先找到這個“起因”。在意料之內又在意料之外,導致他“表現(xiàn)不好”的原因居然是“腳臭”。同學們私下里紛紛議論,大大影響了他的心情,連上課都沒心思。于是,老師當著大家的面送了他一個香盒,讓他放在鞋柜里,并叮囑他注意個人衛(wèi)生。當然,全班學生迅速得知了這個消息,紛紛詢問香盒是什么牌子的,香味怎么樣……
孩子到了青春期,會逐漸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內部。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掌握這種變化的實質,孩子就會陷入煩惱、困惑、焦慮、冷淡等不安的情緒中,容易對自己采取否定態(tài)度。因此,我們應注意觀察學生情感上的細微變化,不要忽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件,要耐心找到教育的有效點巧妙處理,重視學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切忌一廂情愿和空洞寬泛的說教。
案例中,老師采用個別談話形式,這是青春期教育最重要、最廣泛的一種形式,讓學生在老師面前有安全感和自由感,通過傾聽和協(xié)商找到了學生需要幫助的“有效點”,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以真誠的態(tài)度,借用“重要他人”的力量轉移了關注焦點;以理解和關愛,及時搭建起他和同輩群體間即將隔斷的心理紐帶,避免了教育枉費許多精力而效果不佳的窘態(tài)。
發(fā)現(xiàn)“例外”,強化“例外”
學生小牟的“不良表現(xiàn)”可謂全面:成績不好,撒謊,頂撞父母,沉迷網絡……要發(fā)現(xiàn)他的“例外”,真不容易。臨近期末考試,老師跟他一起制訂語文考試目標—110分。成績出來后,他竟意外地達到了目標。老師問他想要什么獎勵,他竟然說這次先不要,等下次考試上了120分,再加倍獎勵。
這個“例外”彌足珍貴。老師特意當著孩子的面,向家長夸贊他“有目標,能發(fā)揮潛力,實現(xiàn)自我超越”(第一次強化),又為他加了3分的操行分(第二次強化)。接下來,老師居然發(fā)現(xiàn)他在寢室里拿著語文書讀……隨后,老師在班上公開表揚小牟,孩子們都善意地鼓起掌(第四次強化),小牟臉紅著,抿著嘴笑了……
小牟偶然的一次成功,經過在重要他人即班主任、父親、同輩群體面前三次密集而有效的強化,有了一個對他而言十分“例外”的行為—在寢室讀語文書,如何處理這個“例外”行為,是轉化其逆反行為的關鍵,老師采用了再一次在同輩群體中正面強化這個“例外”的方式。有了這個強化,小牟有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對語文課也有了積極的態(tài)度。
心理學認為,任何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當一個成人受到冷落時,也會努力獲得注意;在自己的需求被忽視時,也會爭取權利。面對問題多多、難以調教的青春期孩子,教育者尤其要尋找、挖掘孩子行為背后的那個正面動機。對較為頑固的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就更需要發(fā)現(xiàn)例外,強化例外。
責任編輯/苗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