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國近年教育技術學的發(fā)展脈絡及研究趨勢分析
      ——基于《電化教育研究》的文獻計量學與科學知識圖譜研究

      2014-08-23 07:12:44任增元
      重慶高教研究 2014年1期
      關鍵詞:南國論文研究

      姜 帆,任增元

      (吉林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 吉林 長春 130012)

      創(chuàng)刊于1980年的《電化教育研究》是由中國電化教育協(xié)會與西北師范大學主辦的教育技術類權威期刊,是國家級學術期刊、CSSCI來源期刊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峨娀逃芯俊方涍^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了新穎、全面、有指導意義的各類學術論文,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電化教育領域的發(fā)展。已有學者對《電化教育研究》進行了統(tǒng)計研究與分析,例如張定強與朱秀珍從“欄目”與“關鍵詞”方面對1998—2001年的刊文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1],向國雄與趙蕓輝利用2002—2006年的數(shù)據(jù)對該刊進行了內容分析[2],但尚未見到學者對該刊關鍵詞、發(fā)文作者與機構、引文來源與知識基礎等內容做整體性的計量研究。鑒于《電化教育研究》的重要意義,本文將對《電化教育研究》2000—2011年所載論文進行文獻計量研究,并通過其知識圖譜探析我國近十余年電化教育的研究熱點與發(fā)展趨勢。

      本文以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數(shù)據(jù)庫2000—2011年度的數(shù)據(jù),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電化教育研究》12年間所刊載的3 039篇論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對其作者、關鍵詞、發(fā)文機構以及文獻共被引等情況做出科學知識圖譜,以探求其知識基礎、期刊質量與學術影響力,并從中發(fā)現(xiàn)我國近年來電化教育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及研究趨勢。

      一、研究方法及載文總量

      (一)研究方法

      利用陳超美(Chaomei Chen)教授開發(fā)的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對作者合作、關鍵詞共現(xiàn)、機構合作、作者共被引等情況進行分析,并繪制科學知識圖譜[3]。由于目前CiteSpace軟件要求輸入的文獻格式主要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數(shù)據(jù)庫(ISI)中文獻的文本格式,而本文使用的是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的文獻格式,因此先通過大連理工大學WISE實驗室劉盛博博士編寫的CSSCIREC軟件將CSSCI數(shù)據(jù)格式轉換為ISI格式后,再運用CiteSpace進行文獻計量統(tǒng)計。

      相較于傳統(tǒng)的內容分析法,基于科學知識圖譜的文獻計量方法可以通過定量的數(shù)據(jù),更加客觀、直觀、形象地反映某一學科或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演化等情況。所謂知識圖譜(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就是以科學知識為對象,通過空間表征法,綜合運用科學計量學、信息可視化技術、應用數(shù)學、圖形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揭示由科學文獻和引文路徑的復雜交織所反映出的科學交流及發(fā)展趨勢[4]。

      (二)載文情況

      期刊的載文量能夠反映出一份期刊的信息占有能力、傳遞能力和輸出能力,因而是評價期刊的基本指標之一[5]。從圖1可以看出,《電化教育研究》近幾年來所刊載的論文數(shù)量較多,說明了《電化教育研究》是一份發(fā)展相對成熟、學術影響力較強的學術性期刊。2002—2008年之間該刊載文數(shù)量穩(wěn)定,而2009年與2008、2010年相比出現(xiàn)較大波動,其中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圖1 《電化教育研究》2000—2011年載文數(shù)量

      二、基于關鍵詞共現(xiàn)的研究熱點及趨勢

      關鍵詞能夠最直接地反映和概況一篇文章的主題和內容,通過對關鍵詞詞頻高低的統(tǒng)計可以清楚地了解和判斷某時段內的學科、機構及期刊的研究熱點。在設定閾值和余弦相似系數(shù)后,用CiteSpace軟件對《電化教育研究》刊載的論文進行了關鍵詞共現(xiàn)統(tǒng)計(見表1、表2),并繪制其知識圖譜。經統(tǒng)計,2000—2011年間共有7 578個關鍵詞,其中出現(xiàn)5次以上的有84個,出現(xiàn)20次以上的有57個。

      表1 《電化教育研究》高頻關鍵詞

      (一)高頻關鍵詞揭示的研究熱點

      通過近年突現(xiàn)關鍵詞可以揭示研究熱點問題?!敖逃夹g”(300)是最大的熱點,除此之外,“信息技術”(208)、“教育信息化”(176)、“遠程教育”(132)、“教學設計”(116)、“電化教育”(105)、“教育模式”(101)等也是該刊2000—2011年間的研究熱點?!敖逃夹g”這一關鍵詞說明了這一刊物所屬的學科領域,而其他高頻關鍵詞還表明了這一學科領域最近研究的熱點問題。我們利用CiteSpace對所有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的結果可以分為四類:網絡教育與學習、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課堂與中小學網絡教育及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這四類關鍵詞基本代表了2000—2011年間教育技術學科的研究熱點。

      1.網絡教育與學習

      網絡教學因其方便、快捷、選擇性強、自主性強,且可以突破教學的地理限制或環(huán)境限制而被眾多學者廣為研究[6]。此聚類包括“網絡課程”“電化教學”“學習模式”“教學結構”“e-learning”等關鍵詞,包涵了對網絡教育與學習的模式、結構、方法等一系列研究的科研論文。眾多教育技術領域學者對網絡教學的研究,完善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融合,加速了網絡教學內容與傳統(tǒng)學習教材的銜接,促進了互動教學方式與師生主導地位的轉型[7]。

      2.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因而“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自然成為此十余年間的研究熱點。該《綱要》從第一條的“課程改革目標”到“課程結構”“教學過程”和“教材開發(fā)與管理”等,均不同程度地涉及了教育技術的應用問題。在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中,通常把課程簡單地理解為知識;而在新課程概念中,課程不僅僅是知識,同時也是一種體驗活動;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一種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簡單傳輸,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體驗[8]。而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新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二者的結合可以使教育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多樣化、教材多媒體化、教育資源全球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化、教學工具人性化,為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提供巨大的支撐,產生重大的影響[9]。

      3.課堂與中小學網絡教育

      課堂與中小學網絡教育包括對“課堂教學”“教學模式”“校園網建設”等內容的研究,也是由于上世紀末期作為重要“社會外部因素”的網絡的出現(xiàn),對學術組織模式、學校行政系統(tǒng)、教育評價方法以及中小學課堂教育方式產生的巨大影響,而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10]。以曾祥翊為代表的一些學者深入、系統(tǒng)地調查了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認為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在如下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和評價體系、基礎設施薄弱、師資力量薄弱、優(yōu)質教育資源匱乏,缺乏支持中小學網絡教育的公共技術平臺、教育投入不足、投資比例失調,并針對這些問題在政策法規(guī)、師資培訓、財政投入、網絡環(huán)境與指導思想五個方面給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為我國中小學課堂教育與網絡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11]。

      4.教育技術學科建設

      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這一聚類關注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學)本身的發(fā)展方向與建設路徑,毋庸置疑是刊物過去及今后長期的研究熱點。從“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信息化越來越發(fā)展,而教育技術學卻越來越衰弱”[12]這一“南國農之問”,到黃榮懷與沙景榮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現(xiàn)代遠程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及與課程整合等三個核心實踐領域的系統(tǒng)分析[13],再到任友群等對美國七所大學教育技術學科建設現(xiàn)狀的考察[14],均強烈地表達了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的回顧與關切、展望與憂思。

      (二)突現(xiàn)關鍵詞揭示的研究趨勢

      突現(xiàn)度即某一關鍵詞突然出現(xiàn)的程度,突現(xiàn)度越高則說明該關鍵詞越來越受到關注,地位越來越突出。根據(jù)表2可以得出,目前教育技術學的研究趨勢為:對南國農等學術大家的研究、網絡與移動教學的研究、教學策略與對策的研究以及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的研究。

      1.南國農教育技術思想研究

      2010年恰逢中國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學科奠基人——南國農先生的90壽辰,一些學者通過對南國農先生畢生教育思想、學術理論的研究和回顧,重溫了我國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學的誕生、建設與發(fā)展歷程。南先生著作等身且質量極高、影響力極大,對教育技術學科體系的建設、基礎理論的論證、學科發(fā)展道路的選擇等若干重大問題均有建設性貢獻?;诖?,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年學者對南國農先生研究的重視。

      2.網絡與移動教學研究

      隨著移動計算技術(Mobile Computing)的快速發(fā)展、電子設備的愈趨智能、存儲空間的不斷擴大,近幾年移動學習悄然興起,在改變人們學習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理念。網絡學習與移動學習因其優(yōu)良的交互性、靈活的傳輸方式、高質量的媒體、小模塊的課程結構等優(yōu)勢而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信息社會數(shù)字化學習的普遍形式[15]。

      3.教學策略與對策研究

      近年來,我國教育技術事業(yè)迅猛發(fā)展、信息化教育不斷成熟,隨之出現(xiàn)的網絡教學問題逐漸得到解決,而這就涉及對教學策略及對策的研究。例如馬麗與戴心來認為學習者的認知風格對其學習過程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作者分析了教學策略設計的影響因素,進而從認知風格理論的視角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策略[16]。

      4.中國電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

      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能夠成為突現(xiàn)熱點,一方面由于2010年為南國農先生的90壽辰,而2011年又為中國影音教育的先行者——孫明經先生的百年誕辰,致使一些學者發(fā)表相關論文紀念兩位先生對中國電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貢獻,也借此回顧了電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另一方面則由于2010及2011年“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發(fā)展史研討會”“教育技術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研討會”與“南國農與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學術研討會”等若干與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直接相關的學術年會或研討會的集中開幕,使得一批學者發(fā)表了較多數(shù)量的有關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的論文。

      通過突現(xiàn)關鍵詞可以看出,教育技術在實際生活、實際問題或相關領域的應用性研究在近年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這些研究無一例外緊密結合近年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教育技術學科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電化教育研究》的適切性與前瞻性。

      綜合而言,《電化教育研究》所刊載的研究熱點主要在“網絡教育與學習”“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課堂與中小學網絡教育”與“教育技術學科建設”這四個方面。研究趨勢主要在“對學術大家的研究”“網絡與移動教學的研究”“教學策略與對策的研究”以及“中國電化教育發(fā)展的研究”這幾方面,偏向與時代結合的應用性研究。

      表2 《電化教育研究》近年突現(xiàn)關鍵詞

      三、發(fā)文作者與機構知識圖譜

      (一)發(fā)文作者知識圖譜

      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在2000—2011年間出現(xiàn)了一批教育技術領域內的專家學者,他們發(fā)文量較高,可謂是教育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根據(jù)2000—2011年這12年間的數(shù)據(jù),《電化教育研究》共收錄了2 949位學者發(fā)表的3 039篇論文。在這2 949位作者中,發(fā)表過1篇論文的有2 200人,占總人數(shù)的74.6%;發(fā)表過2篇論文的有368人,占總人數(shù)的12.5%;發(fā)表過5篇及以上的有154人,占總人數(shù)的5.22%,由這154名作者發(fā)表的1 192篇論文占論文總數(shù)的39.2%。因此,《電化教育研究》的發(fā)文作者比較集中,說明該領域存在論文產出比較高的學術精英。

      表3列出了年均發(fā)文1篇以上的作者,這些作者也是教育技術領域內的高產出學術精英。這12年中,發(fā)文量最多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祝智庭教授,其次是何克抗、王陸、張際平、李藝、徐福蔭、張舒予、李克東等。在這些高產作者中有若干中青年學者,說明該學科后繼有人。

      表3 年均發(fā)文1篇以上的作者

      (二)發(fā)文機構知識圖譜

      根據(jù)學術規(guī)范及期刊要求,多數(shù)期刊署名單位都具體到了院、系、所等二級單位,但也有部分文章署名單位為“某某大學”。在12年中,論文署名單位有1 576個(包括一級單位及二級單位),但不同機構之間產出效率存在很大差異:僅產出1篇文章的機構有1 178個,產出2~9篇的機構有352個,產出10篇及以上的機構有44個,共發(fā)表1 008篇論文,占發(fā)文總量的33.2%。如表4及圖2,產出最多、節(jié)點最大的兩個機構——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與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分別發(fā)表159篇及126篇,遠遠高出其他機構,并且作為中介聯(lián)系其他眾多科研機構,說明此二單位不僅為《電化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稿源,同時也在教育技術學界發(fā)揮了巨大的影響,為學科建設及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其他機構如華東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系、北京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技術研究所、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等單位也在教育技術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排名前十的機構均為師范大學,說明我國師范大學在教育技術學學科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表4 年均發(fā)文2篇以上的機構

      圖2 《電化教育研究》發(fā)文機構知識圖譜

      四、文獻共被引及知識基礎

      如果把研究熱點定義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現(xiàn)狀,那么研究熱點的引文就構成了相應的知識基礎。進行文獻共被引分析,進而發(fā)現(xiàn)高被引文獻,就可以找出某一研究主題或領域的知識基礎?!峨娀逃芯俊?2年間刊載的3 039篇論文共有15 429篇有效參考文獻,經統(tǒng)計,被引次數(shù)≥6次的參考文獻有97篇,≥10次的有35篇,≥20次的有12篇(如表5)。這些文獻是2000—2011年間《電化教育研究》研究熱點最為關注的文獻群,尤其是其中涉及基礎理論和技術方法的文章或著作。

      表5 高被引文獻排序

      續(xù)表

      由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圖3)可知,南國農的專著《電化教育學》(1998)與《信息化教育概論》(2004)、西爾斯·巴巴拉著,烏美娜譯的《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與《教學設計》以及何克抗的專著《教育技術學》(2002)、《教學系統(tǒng)設計》(2002)在圖中節(jié)點最大,被引頻次也最高,說明這六本著作是中國教育技術領域共同的知識基礎、堪稱極為重要的經典文獻。

      南國農先生作為我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的奠基者,其所著的《電化教育學》及《信息化教育概論》這兩本專著全面、系統(tǒng)地建構并完善了我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學科的專業(yè)理論體系,被學界稱為“引領我國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發(fā)展方向的著作”[17],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烏美娜所翻譯的《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范疇》作為唯一一本高被引譯作,在內容上闡述了教育技術的“94定義”和五大范疇,同時也論述了對教育技術產生重大影響的理論、價值觀念、實踐活動對教育技術發(fā)展的影響和開發(fā)教育技術定義的現(xiàn)實意義,貼切、準確、完善地闡明了教育技術的概念界定、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范疇等問題。而烏教授的另一本著作《教學設計》則針對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目標的闡明、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對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18]。

      何克抗教授在長期教育實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理論”“兒童思維發(fā)展理論”“語覺論”“教學結構理論”“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理論”等自成一家的教育理論[19],對我國教育技術、教學設計等學科領域的發(fā)展均有重大貢獻及長遠影響,其所著的《教育技術學》與《教學系統(tǒng)設計》也自然是我國教育技術領域的權威之作。

      圖3 《電化教育研究》文獻共被引知識圖譜

      被引處于前十名的文獻中有8部為著作,僅有2部成果形式為“論文”,可見這2篇論文的重要影響。桑新民的論文《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從學科歷史的視角 ,“對我國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學科的演變發(fā)展及歷史、專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與問題、理論體系的主要范疇及其相互關系、理論研究的突破口與生長點、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等學科建設發(fā)展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全景式的‘掃描’和審視”[20];而南國農的論文《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則以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視角,“立足本國實際, 追蹤現(xiàn)實問題;既要借鑒, 更要超越”[21],確立了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的兩個基本特征。

      圖3也表明,南國農的著作《電化教育學》(1985)與《教育傳播學》(1995)、尹俊華的《教育技術學導論》(1996)也是《電化教育研究》研究熱點重要的知識基礎。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者對這些經典文獻的引用也反映出他們對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的重視。

      五、結論

      2000—2011年這12年間,《電化教育研究》緊密圍繞我國電化教育與教育技術學科發(fā)展與改革的重大理論及實踐問題,刊發(fā)了一批高質量的論文,廣泛影響學科發(fā)展的同時,自身的學術影響也不斷提高,并在“網絡教育與學習”“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課堂與中小學網絡教育”及“教育技術學科建設”四個方面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研究熱點。無論個人作者還是署名機構,《電化教育研究》均稿源廣泛、基數(shù)眾多,但也形成了對該刊發(fā)展發(fā)揮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少數(shù)精英群體。南國農、何克抗、烏美娜等人的若干學術著作及論文是《電化教育研究》重要的知識基礎,對該學科領域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運用科學知識圖譜對《電化教育研究》進行文獻計量學研究,初步揭示了該刊2000—2011年間的研究熱點與知識基礎,但限于選取的數(shù)據(jù)、計量指標和研究水平,本文只能窺探《電化教育研究》的部分特征,不能完全反映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范圍和全部特征。如何在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方法、分析視角方面進一步完善,以更科學、準確的方式全面、清晰地分析與研究期刊,還望專家學者給予指導與勘正。

      參考文獻:

      [1] 張定強,朱秀珍.從“欄目”與“關鍵詞”的變遷看《電化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J].電化教育研究,2003(12):22-27.

      [2] 項國雄,趙蕓輝.從《電化教育研究》刊發(fā)的論文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8(3):26-32.

      [3]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4] 陳悅,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0.

      [5] 吳漂生,胡蓉.2006年《情報科學》載文、作者與引文統(tǒng)計分析[J].情報科學,2007(10):1491-1494.

      [6] 王萌.基于多維度的網絡教學評估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09(6):42-45.

      [7] 陳伯良,張如春.處理好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四種關系[J].電化教育研究,2001(1):71-72,77.

      [8] 姚巧紅,等.面向新課程的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改革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9] 張筱蘭.教育信息化環(huán)境對新課程改革的支撐[J].電化教育研究,2005(6):38-40,46.

      [10] 趙俊芳.論大學學術權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39-148.

      [11] 曾祥翊,等.我國中小學網絡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問題、對策及其發(fā)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4(9):57-60.

      [12] 南國農.中國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建設的發(fā)展道路[J].電化教育研究,2005(9):3-8.

      [13] 黃榮懷,沙景榮.關于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發(fā)展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5(1):5-11.

      [14] 任友群,程佳銘,吳量.一流的學科建設何以可能?——從南國農之問看美國七所大學教育技術學科建設[J].電化教育研究,2012(6):16-28.

      [15] 劉敏,李興保.移動學習領域的可視化引文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2(11):44-49.

      [16] 馬麗,戴心來.認知風格理論對研究性學習教學策略設計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07(1):59-62.

      [17] 劉瑞儒.一部著作引領我國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發(fā)展方向——南國農先生編著的《電化教育學》(《信息化教育概論》)的幾點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8(10):19-24.

      [18] 陳娟.中國(內地)教學設計研究30年:關鍵著作分析[D].江西:江西師范大學,2012.

      [19] 曾蘭芳.關于教育技術的本質及其學科的發(fā)展——訪我國教育技術著名專家何克抗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03(2):4-8.

      [20] 桑新民.現(xiàn)代教育技術學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3(9):26-36.

      [21] 南國農.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國道路[J].電化教育研究,2006(1):6-9.

      猜你喜歡
      南國論文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紅豆生南國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南國神草金不換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南國牡丹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37
      紅豆生南國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46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易门县| 合水县| 平湖市| 桐梓县| 四平市| 临湘市| 赣州市| 井冈山市| 宜州市| 昭平县| 长乐市| 达州市| 宜良县| 田阳县| 大兴区| 延寿县| 莎车县| 陈巴尔虎旗| 商洛市| 湾仔区| 彭泽县| 宝鸡市| 会宁县| 兴国县| 怀安县| 宜兴市| 桐城市| 九龙县| 钟祥市| 吴川市| 砚山县| 巢湖市| 仙桃市| 东乌| 汝南县| 娄底市| 西安市| 定兴县| 河北省| 册亨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