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淇
全中國最早的咖啡館,應(yīng)是開埠不久的上海才有,喝咖啡的大多是洋人,尚拖一條長辮子的“吾土吾民”是不敢問津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咖啡館的顧客也幾經(jīng)更迭,仍不外乎:美國爛水手、白俄流亡者、猶太大亨。再就是:本地“拆白黨”、妖嬈的交際花和不明身份的人……不多時,終于有了國產(chǎn)的影視明星、經(jīng)紀人、藝術(shù)家、接頭的“革命黨”……反正,那里就是一個畸形的小社會!
我雖然出生在上海,少年時代適逢“明朗的天”,烏七八糟的咖啡館早經(jīng)滌蕩,洋人走掉了大半,殘剩的主要街道上的著名的幾家招牌,標志著西方文化破落貴族般的在中國的存在。我家屬于“下只角”階層,是“吃泡飯啃蘿卜干”的主兒,我居然去學西洋美術(shù),畫的石膏雕像,全是校長顏文樑先生從法國運回國的。我們只見顏先生才配隔三岔五泡上海的咖啡館,我路過南京路的“D·D·S”或淮海路的“老大昌”,只能久立櫥窗張望,聞聞滿街的咖啡香,始終不敢跨進那“天堂的門檻”;但學藝術(shù)的狂躁少年,愛白日做夢,“紙上咖啡館”卻是迷戀著的。我曾經(jīng)在昭通路地攤上高價買到一張印象派莫奈的《稻草堆》彩色畫片,是可疑的攤主從一本法文精裝圖書或雜志中偷割下來的。畫早晨八九點鐘的兩垛稻草堆,霧氣尚未散盡,遠處的樹朦朦朧朧,那色點筆觸顏料凸凹,清晰可摹。印象派刷新了我的視界,更換了我的眼睛和心。當我知道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經(jīng)常去一家新雅典咖啡館,在那里發(fā)表所謂“印象派”宣言,我不禁心儀,也跟進新雅典白色殿堂去搖旗吶喊了(紙上讀到:新雅典咖啡館漆成雪一樣地白)。同時,傅雷譯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讓我一次次地跟著小說中的人物進入各種各樣的咖啡館,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對應(yīng)物。問題少年,初戀了“資產(chǎn)階級藝術(shù)”,必然會充當所謂的“藝術(shù)叛徒”,拜讀浪漫主義和感傷主義的詩歌,甚至雕塑家李金發(fā)的象征詩。當秋風掃著法國梧桐的黃葉,黃昏時分,雨街搖晃著斑駁的霓虹燈的倒影,在襄陽路街角的“文藝咖啡館”,門口立一尊維納斯雕像,孤零零地挨雨澆淋,身后推拉門里,走出一個不打傘的大衣領(lǐng)子翻起留小胡子的家伙,我會發(fā)生幻覺,是不是三十年代的幽魂出現(xiàn)?我不禁默誦頹廢詩人王獨清的詩句:“我從Café中出來,/身上添了/中酒的/疲乏,/我不知道/向那一處走去,才是我底/暫時的住家……/啊,冷靜的街衢,/黃昏,細雨!”
分行的短句,猶如凡爾倫《秋歌》中梵亞鈴跳弓的節(jié)奏。我自命為少年蘭波,從巴黎“瓦塞特”咖啡館出來,走上圣米歇爾林蔭大道上四顧茫然,不知往何處去!
白日夢醒。父親的工薪供我吃喝,還要買顏料紙張糟蹋,哪敢進公子哥兒才能去的咖啡館?離滬到內(nèi)蒙古“支邊”,串蒙古包喝奶茶是最好的飲料,從此,半個世紀和咖啡館絕緣,直到改革開放,中國要和世界接軌,忽然一夜間,“千朵萬朵梨花開”,不論江南小鎮(zhèn)還是塞北邊城,大街小巷都能看見堂而皇之書寫洋文COFFES的去處,大都會如京、滬、廣、杭,發(fā)展成著名的咖啡館街,北京有三里屯,上海有衡山路,廣州有沿江路……店主最初的動因是好的,要搞出主題性的特色來。如置備書報雜志供知識階層瀏覽的文化咖啡館;墻上掛滿油畫如搞展覽,并備有空白讓人涂鴉的藝術(shù)咖啡館;無名詩人經(jīng)營的、設(shè)專題配樂詩朗誦的詩歌咖啡館;偽裝成民國時期十里洋場的老克勒咖啡館,專供懷舊者流連……上海衡山路上的咖啡館,以國別區(qū)分,或歐美,或東亞,或流行,或后現(xiàn)代;什么英國鄉(xiāng)村、美國爵士、西部牛仔,配樂配舞分:法國康康、拉美倫巴、阿根廷探戈……到后來,分類越細,顧客越少,只得依然恢復籠而統(tǒng)之的賣咖啡不賣文化了。但網(wǎng)上有女孩建議,開設(shè)“很多人的咖啡館”,要力挽頹勢,面向大眾。因如今喝咖啡開咖啡館已成為時尚,特別是“時尚女生”,據(jù)統(tǒng)計,多有開咖啡館的夢想,認為很“酷”的職業(yè)。我如今囊中不再“羞澀”,不再只“吃泡飯啃蘿卜干”,而是“吃飽飯撐得慌”,早打破半個世紀的零紀錄,曾頻頻出入我們的咖啡館,卻完全沒有感覺,倒不如在家喝一小杯“MADE IN VIET NAM”的半速溶的咖啡,去全世界“紙上咖啡館”漫游,更加興奮和過癮。
在西方,咖啡館和重大歷史事件、文化事件都沾邊。蘇聯(lián)作家伊里亞·愛倫堡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前一部分憶述他在巴黎的生活,離不開咖啡館。流亡法國的俄國布爾什維克,固定在巴黎奧里昂大街的一家咖啡館集會,學法國人把糖漿摻入烈酒;布爾什維克們?nèi)己燃t糖漿加礦泉水叫“格蘭那丁”的飲料。有一次,列寧來了,給他額外要了一小杯啤酒。愛倫堡說:八年以后,全世界都會談?wù)撃俏辉?jīng)在這家咖啡館要了一小杯啤酒的先生。如果允許我穿越時空,我會像仰望天安門城樓上揮手的毛澤東一樣,給列寧同志送上一杯“黑啤”怎樣?還冒著頓河的麥香味。列寧同志一定會樂于接受。因為這是十多年前,一位朋友改革開放后賺了錢,居然從德國進口一套自釀啤酒的機器,請我去喝黑啤,就像普洱一樣的湯色,灌滿了泡沫四溢的車料啤酒杯,沉甸甸地握在手里有一種滿足感,論“扎”,管夠!我遞過去……列寧并不像電影里出現(xiàn)的那樣,語速很快,手勢斬釘截鐵,不,他平和地笑了,他說,介紹一下:這位是“蓬頭鬼伊里亞”(愛倫堡的綽號),寫的文章可是不賴……咖啡館的氣場立刻顯得如此不同!
相差一個世紀前,破破爛爛的歸拉丁區(qū)的“戲院街”的老咖啡館,也有著名人物馬拉、丹東、德木倫在那里策劃如何攻占巴士底監(jiān)獄,于是,法國大革命開始了!烈火從咖啡館一直燃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德木倫雖然口吃,他的演講卻像羅馬西塞羅條理分明且具煽動力,咖啡館里擠滿了人,連老板都聽得入神。不久后,他也被送上了斷頭臺,因為他反對過度暴力,極左分子對他恨之入骨。我仿佛聽見他一路吃力地誦吟著他的“烏托邦”綱令:“給……茅……茅屋以……以……和平……平……”
如果我能穿越時空,我將虔誠地去朝拜那些老咖啡館,猶如踏進禮拜堂的圣徒。為了我少年時即崇敬的不朽的藝術(shù)和藝術(shù)家,我將尋找圣日耳曼區(qū)左岸的“雙瓷偶“咖啡館,以及象征派詩人蘭波和魏爾倫經(jīng)常出入的“馬德里”咖啡館、“瑞典”咖啡館,市政府對面的“煤氣”咖啡館,我會選擇離他倆較遠的桌子坐下,觀察大胡子魏爾倫咬著煙斗,得意地入迷地聽這個天才的鄉(xiāng)村少年,朗誦他的新作:《醉舟》。時光流轉(zhuǎn),蘭波流落異國他鄉(xiāng),老魏爾倫在瓦塞特咖啡館,一杯接一杯地飲苦艾酒,整夜整夜地寫詩。據(jù)后經(jīng)營者介紹:他壓壞的破沙發(fā)依然留在那里。
蒙馬爾特的“洛東達”咖啡館(早已拆除,蓋了影院)當年熱鬧得很,來自彼得堡的阿赫瑪托娃到過;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艾呂雅引來的馬雅可夫斯基也到過。馬雅可夫斯基愣頭青似的,誰也不搭理,和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自言自語地說:“巴黎,是紫色的……”他的直覺完全正確。波特萊爾的巴黎是紫色的憂郁,而靄爾莎的眼睛……阿赫瑪托娃出現(xiàn)并影子似的遁逝。她在咖啡館認識了卷發(fā)的意大利畫家莫迪·格里安尼,莫迪的眼睛霎時亮了,像柜臺上閃亮的酒瓶,他的目光不再游移,他本來坐在角落里畫速寫。他經(jīng)常付不起咖啡和酒錢。只得一張速寫換一杯勃艮地產(chǎn)的紅酒,當然,白蘭地更佳?,F(xiàn)在,他終止了熟練的筆。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跡。完全不同于進出咖啡館的其他女人,也不同于巴黎“藍襪子”沙龍吟風弄月的貴婦人,她的高貴氣質(zhì)是特殊的,是白夜和白雪釀成的烈酒,瞧那眼神!真正紫色的憂郁!不是巴黎也不是翡冷翠,而是俄羅斯那不變更的憂郁的眼神。這位“巴黎派”畫家試圖捕捉但屢屢失敗,從此,他畫的男女都不畫瞳仁——心靈的窗戶不再開啟,只安上橄欖形的兩塊藍或紫。在他所有油畫作品中,並沒有阿赫瑪托娃的肖像,傳世的是一張寥寥幾筆勾勒的沒有臉部表情的體態(tài)大動勢。我曾據(jù)阿赫瑪托娃的照片為一家雜志封面畫過她的頭像,那側(cè)面尖削的鼻子,一根弓形的弧線,自前額至隆起的高潮,唯以精確描摹她詩的呢喃。好一陣子,莫迪·格里安尼不上咖啡館畫速寫了。他每天都到盧森堡公園守候即將回國的阿赫瑪托娃……
咖啡館是歷史大舞臺,是時代小劇場,有許多新藝術(shù)、新流派、新人物都在那里“粉墨登場”。左拉和塞尚在咖啡館彼此發(fā)現(xiàn),也是在咖啡館絕交的。左拉回到他的梅塘別墅,和莫泊桑他們一起實踐自然主義的小說主張,不再理睬塞尚這個鄉(xiāng)愿老土,只畫毫無隱喻的《縊死者之屋》,這座普通的房子和別的房子沒有任何不同,卻給未來藝術(shù)以偉大的啟示。薩特和波伏娃在“花神”咖啡館有固定的座位,每天必到,以為他倆“存在”之證明;而他倆彼此的存在,既是他者的“天堂”更是“地獄”。阿波里奈爾和畢加索,一個詩人一個畫家,風馬牛不相及又同屬“立體派”。阿波里奈爾的詩主張多維空間;畢加索畫亞威農(nóng)少女組合成立方塊;阿波里奈爾將文字碼成圖案畫;有一天,畢加索也碼了一首沒有標點符號不分段落的詩:“在童年你趕著到了這時候記憶中空白一片藍色花壇在它的眼睛里是白色的非常白而且一片銀白色的靛青白色的一瞥……”畢加索和阿波里奈爾都是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先驅(qū)。布勒東首先發(fā)布“宣言”,和阿拉貢在學校街布爾·米施咖啡廳實施“自動寫作”。二十二歲的德斯諾斯突然閉上眼睛在半朦朧狀態(tài)中,夢游似的讓意識潛入無意識的深水區(qū)自由流蕩,他喃喃有詞,一位朋友替他記錄在紙上,這位朋友叫作尤卡。多年以后,在納粹的死亡集中營里,猶太詩人德斯諾斯寫下最后的獻給尤卡的詩:尤卡,世界上有了奧斯維辛,你的美麗成了瞬間,永恒的唯有死亡……
《傷心咖啡館之歌》,這是我讀過的一篇小說的題目。我終于在有生之年,趕上好時代,可以去歐洲追尋這些咖啡館的“傷心”。我拒逛“巴黎的春天”和“老佛爺”商場,就在附近街頭咖啡座的靠背椅落座,要了一小杯特濃的哥倫比亞咖啡加奶,故意用小勺慢慢地攪拌時光,消磨掉巴黎的一個黃昏,看面前人來人往,絲毫沒有靈感被激發(fā)的兆頭。我曾到拉雪茲神父公墓對街的咖啡館沉淀下來,仿佛聽見從圍墻里飛出雨果的大聲演說;還有安那托爾·法郎士;還有左拉;還有槍聲……我曾在圣米歇爾山下的小咖啡館,聽到山上大教堂的警鐘遠播。一位苦修士專司其職,卻至死無法消弭塵世和自身的罪孽。我曾趕上德國萊茵小鎮(zhèn)的嘉年華節(jié)日,咖啡館里的老顧客,個個像老頑童,把什么都忘了,都蹦蹦跳跳恢復了青春。相反,憂郁的瑞士琉森咖啡館,一位金發(fā)女郎鋼琴彈奏朔拿大,正是貝多芬的《月光曲》,使我不由自主地像老托爾斯泰一樣脆弱,竟淚流滿面。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水壩廣場附近的咖啡座,我要了一杯檸檬冰沙;我看見騎著高大的阿刺伯馬的女警花和衣衫襤褸的流浪漢,仿佛從倫勃朗油畫的陋巷走出來的……在水城威尼斯的馬可廣場,我品嘗到正宗的“卡布奇諾”,一面使舌頭舔一下浮華的泡沫,一面閑看鴿子啄食游客的面包屑和午后細碎的光影。在布魯塞爾,在海德堡,在……我希望邂逅當年的大師,再也不可能了。我沒有那么幸運,不如那位剛到巴黎的西班牙無名小說家,在街頭遇到他崇敬的海明威,他用西班牙語隔馬路呼喚:“喂,大師,您好!”海明威也向他招手,用西班牙語回答:“兄弟,再見!”海明威是從謝列克特咖啡館走出來的,在那伙白皙的歐洲人中間,忽然從掀開的窗幔一端,射入一縷使海水蒸沸的火熾的陽光,將海明威的空間挪移到有棕櫚的鄉(xiāng)國,他和劃船出海捕魚的桑地亞哥老人一樣饑腸轆轆,一樣酒量超人。他的酒杯里斟滿了英國威士忌,喝空一瓶,再上一瓶,直到所有的衣兜空空如也底朝天為止。
再見!紙上咖啡館和過往的大師們!
我已經(jīng)不是囊中羞澀喝不起咖啡的少年,更不是習慣于泡咖啡館的“海歸”老頭。只因為惡俗的搖滾和染發(fā)如羅聘畫中“鬼趣”的青年使我望而生畏,但也有因人而異的高雅的去處。半輩子的老友相逢于京都,都到了顫顫巍巍、眼花耳聾的年紀,擇一家咖啡館話舊,說一些和周圍的氣氛完全不搭界的閑扯。忽見隔座一個青年男士和兩位女友的桌面,擺滿了洋酒和小食品,賬單讓小伙子的臉像澆上雞血,正欲辯無聲,欲哭無淚,終于闖入了“救命菩薩”——便衣警察,將“酒托女”和老板銬走。這就是我們非紙上咖啡館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