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一個老板因為兩手空空出席下屬的婚禮,而被這位下屬不無芥蒂地念叨了好幾年。但出席過下屬婚禮而沒送禮金的上司們不必因此忐忑不安,因為他們的關(guān)系比較特殊——兩人原來是好朋友,之后又成了上下級,于是就有了誤解。發(fā)請柬的以為請了個朋友,收到請柬的則以為是下屬需要自己去撐場面,于是就給自己系上緞帶作為最大的禮金送過去了。
就像我把人家列為私人朋友,而人家把我列為業(yè)內(nèi)同行一樣,有些時候,你真的很難分辨在別人心目中,你的首要角色是什么。是朋友?是客戶?是同學?還是見過面吃過飯泡過吧的陌生人?而對彼此關(guān)系的準確認識,有時通過禮金或禮物表達得更直白。你當他是普通朋友,結(jié)婚封個300元紅包。想不到等你結(jié)婚時,他還回來的紅包里包了2000元,這并不意味著他比你慷慨,很可能是他首先把你看作客戶,希望在今后的生意合作中你能網(wǎng)開一面。這時,收到的紅包越厚,心理負擔越沉重,根本像捧著燙手的山芋,完全得不到應有的愉悅感。也有人樂此不疲,我知道有銀行的人擺超級豪華的婚宴,請來一幫企業(yè)主“朋友”,大肆斂財。這時的禮金,“禮”的成份已經(jīng)越來越低了。
一個做外貿(mào)的朋友有一套禮物禮金哲學:不寒酸、不諂媚、不忌諱。舉個例子,去朋友家吃晚飯,明明自己家里有瓶好酒,他偏偏要另買一瓶帶著,原因在于自己家里的那瓶太貴太高調(diào),有“諂媚”之嫌。套用他的哲學,婚禮中的空手老板至少有一點點“寒酸”了,就算完全以老板的身份出席,哪怕買張賀卡寫上“祝結(jié)婚之后好好工作,天天向上”給下屬也算份心意啊。
我參加婚宴時多次碰到老板出席的情況,大部分老板很拎得清,直爽的老板會說:“等會兒我要致個辭,不過請我來應該就為這個吧。”——不要對這樣的老板抱有禮金的幻想。謙遜的老板會說:“我很高興受邀,我同事今天真帥,真為他高興。”——他有可能會按市價一般朋友行情包紅包。西方老板這時應該比東方老板更占便宜些,如果尊重西方風俗,他們送份表心意的禮物即可,而心意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但這個論斷被我一個嫁了德國人的女友否定,她說,就算送禮物,也分得清價值輕重的,老外才不是傻子呢。綜上所述,如果你想在出席自己婚禮的老板身上收獲更多的喜悅,就要盡可能多地降低對他們的期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