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平
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才能真正使廣大黨員干部醒腦提神,思想上補課、精神上補“鈣”,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實踐充分證明,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樹立貫穿時代精神的群眾觀就是要將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新闡述作為全體黨員干部的必修課,并貫穿于活動始終,成為引領發(fā)展、面向未來的強大思想動力。
習近平群眾觀是歷史經驗的新總結。馬克思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毛澤東早就將黨群關系形象地比成“魚水關系”,將人民觀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成為政黨獨特的文化基因。大革命時期,“百萬工農齊踴躍”推動了勢如破竹的革命進程;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人民個個同仇”動搖著反動勢力的根基;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百萬雄師過大江”才使“人間換了天”。此后,黨的群眾觀逐步豐富和發(fā)展,從“中國人民的兒子”鄧小平的由人民來評判,到江澤民“始終代表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的立場”以及胡錦濤的“以人為本”,習近平的群眾觀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中極具系統(tǒng)性、深刻性、時代性,更具人民性。習近平的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疾速浩蕩的世界潮流面前,從蘇東劇變到最近一些國家所經歷的“顏色革命”表明,新的時期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國家的興衰存亡、執(zhí)政黨的前途命運尤為重要:“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挖掘出全體民眾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源頭;如何有效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克服改革發(fā)展進程中的諸多瓶頸,“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開啟了各族群眾更有尊嚴的生活、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的新時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歷史傳承中,習近平的群眾觀顯示出濃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應該共同享受發(fā)展成果、應該共同享受安全保障”,奏響了世界各國民眾實現(xiàn)夢想成真的大合唱。
習近平群眾觀是中國理政傳統(tǒng)的再升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的政治模式根深蒂固。在這種政治模式下,家國一體?!耙悦駷楸尽?,政權就有了道義上的存在,不“以民為本”就失去了存在的正當性、合法性,就意味著天命的喪失?!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漫長的封建社會官員的使命擔當,即使位高權重,依然要遵循這一文化理念。到了民國,“民本主義”演進成為“民生主義”;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本主義”成為“為人民服務”;到了今天,民本主義演變?yōu)椤皺酁槊袼?,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新三民主義”。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成了每一個人民公仆的至高理念和真理追求。習近平的群眾觀洋溢著深厚的人民之情,將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的熱切盼望寫在了不斷發(fā)展壯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上。習近平的群眾觀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理于民、問改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是對傳統(tǒng)理政模式的新認識、新突破,凝聚了人民的思想、群眾的智慧、實踐的結晶,增添了理論的定力、夢想的聚力、行動的偉力。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習近平上任伊始,親自到河北阜平訪貧,從月壇西街慶豐包子鋪與民眾排隊購餐到雨兒胡同的微笑合影,從深情追憶摯友賈大山到給患病大學生村官親筆回信,都將濃厚的人民情寫在民族復興的堅實道路上,寫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國理政藍圖中。
習近平群眾觀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的總揭示。一項制度要想在實踐中取得巨大的效應,就要合民情、順民心,脫離了人民的廣泛認同、衷心擁護,制度的功效就難以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制度既是宏觀的路徑設計,又是具體而微的實踐步驟;是民族未來的部署,也是人民實踐的引領。制度融入生活,才能青春勃發(fā)。全面深化改革的歷程,從根本上來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大調整、大完善、大推進。作為國家治理的頂層設計,既是人民的事業(yè),也關乎人民的生活?!叭嗣袷歉母锏闹黧w”,習近平已經將人民觀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當中,并貫穿在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體制,已難以適應全民創(chuàng)造活力的迸發(fā),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凸顯出最大限度讓人民參與市場經濟活動,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價值取向;一元的社會管理體制,是滋生腐敗的溫床,難以發(fā)揮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由過去的國家管理到現(xiàn)在的國家治理,表明中國正借助多元主體,由人民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民本政治理念;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歷史進程中,文化發(fā)展不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激發(fā)全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昭示著在譜寫文化強國雋永篇章的道路上,民眾才是迸發(fā)文化活力的主體。當前繁多的制度設計,最終要普惠于民,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法治中國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是億萬民眾共享美麗中國的真實寫照,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tǒng)一、謳歌人民意氣風發(fā)的時代精神定格下了人民共建文化強國的主旋律。
習近平群眾觀是改革開放的中國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新指南。當今中國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醫(yī)療、住房、生態(tài)環(huán)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執(zhí)法司法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突出,這就是中國最實際的國情,也是人民最期盼解決的問題。面對現(xiàn)實,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只有解決問題,切實破除前進之弊,才能風清氣正,迎來發(fā)展的春天。無可否認,這是一個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國,又是一個面臨諸多問題的中國。今天,解決群眾問題不是瞻前顧后、左思右量、畏葸不前,也不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適可而止,更不是華而不實、急躁冒進、好大喜功,而是要以壯士斷腕、抓鐵有痕的決心、意志,大刀闊斧、持之以恒的氣魄、干勁,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一年多來,改革開放的中國沖破重重利益固化的藩籬,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在習近平的群眾觀中,人民的呼聲、人民的訴求、人民的期盼,就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寒門難出貴子”,不設重點學校和重點班應運而生;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關乎萬千民眾的“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在全國范圍內審慎醞釀并漸次推進;人命關天,安全領域發(fā)生特大事故后第一時間應急處理,盡顯中國效率;腐敗問題已危及執(zhí)政黨的根基,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席卷全國的反腐風暴不斷向縱深推進。這一切表明,我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廣度、深度切實解決發(fā)展道路上人民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問題,中國正以日新月異的變化來回應民眾的訴求、發(fā)展的需求、時代的要求。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弊钌詈竦母N藏于人民之中。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學習習近平的群眾觀,將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解決好思想問題這個“總開關”和“總閘門”,就能涵養(yǎng)起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凝聚起共同的理想信念。走過“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昨天,奮斗在“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明天也必將“乘風破浪會有時”。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責任庫: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