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有一個村子里的人只見過麻雀,聽到麻雀的叫聲便覺動聽。后來村里來了烏鴉,它一叫,村人便十分驚奇:烏鴉的叫聲多特別?。『髞泶謇镉诛w來了百靈,百靈的叫聲贏得了所有人的贊賞。漸漸地,人們無法容忍烏鴉的叫聲了,他們驅(qū)趕了烏鴉。后來又趕走了麻雀。村人們就只聽到百靈的聲音了。
要求:①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②角度自選;③立意自定;④題目自擬;⑤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⑥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這是一則寓言類材料,寫作時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審題和立意。在審題和立意的過程中,一定要思辨三種鳥對自身應持有的態(tài)度、三種鳥之間應保持的關系以及村民對三種鳥應持有的態(tài)度。細細品讀文本,從三種鳥對自身應持有的態(tài)度出發(fā),可有如下立意:①世界因不同而精彩;②我“異”故我在;③我型我秀;④開創(chuàng)我自己的一片天;⑤小狗不應該因為有大狗的存在而慌亂不安,所有的狗都應該大聲叫——就按上帝給的嗓門大聲叫好了(契訶夫語)。從三種鳥之間應保持的關系出發(fā),可有如下立意:①應學會共存;②紅花仍需綠葉襯;③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⑤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語);⑥和而不同。從村民對三種鳥應持有的態(tài)度出發(fā),可有如下立意:①要學會包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②切勿喜新厭舊;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④不要以情感的好惡影響對事物的判斷;⑤平等對待眾生(勿以差別心對待萬物);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佳作示例】
未 央
張君宜
多年之前,我還坐在小河邊微滑的青石板上,外婆在河邊洗衣,白鵝在我面前結(jié)伴游過,桃花落在初融的春水上。鄰家的大哥哥撐著一只小木舟,搖搖晃晃,驚起一池魚蝦。遠處一縷炊煙升起,燈半昏時,姐姐溫柔的呼喚聲溢在微風中,隔斷在如今大樓的縫繚間,漸漸地,漸漸地,隱沒了……
幼時愛讀《詩經(jīng)》,在每一個最平常的午后,母親坐在一旁的搖椅上織毛衣,聽著我稚嫩的噪音,時不時抬頭對我溫柔地笑。父親一向?qū)ξ沂菄兰庸芙痰?,尤其是在對?jīng)典的背誦上,他幾乎是命令式地讓我背書。經(jīng)過了《論語》長時間的折磨后,我自己選擇了《詩經(jīng)》。兒童的想法多么簡單啊,《詩經(jīng)》里的句子多有重復,又富有節(jié)奏韻律,一小時能背上好幾頁。沒多久,家里那本薄薄的《詩經(jīng)節(jié)選》就背完了。為了免遭圣人之言的再次“荼毒”,我拿起了《唐詩》、《宋詞》。我對兒時的記憶最深的,就是這段日復一日背誦的時光,時不時偷個懶跑到爺爺家,讓他“保護”我。
當時一樹梨花明媚,午后一團花影清寂渺渺,遠處一林樹葉沙沙,我站在一旁幫爺爺磨墨,如此眉生細香,寂靜清芬。
再從家里搜羅出這些書時,它們早已蒙上了塵埃,卷頁泛黃,是冷落已久的殘破。再拿起,心中五味雜陳,卷頁里還夾著多年前摘的那朵桃花,輕輕一碰,化為粉末,是在責備我長久以來的遺棄嗎?
剛上初中時,我終于有借口擺脫那些折磨了我多年的書了,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小說和漫畫書,開始了一段荒唐的時光。我日日沉浸在書中那浪漫而又刺激的情節(jié)里,不理會母親那若有若無的嘆息。我向周圍的朋友同學講述那段“可怕”的背書歲月,他們都說從來沒有背過那些書。那時我是多么羨慕他們啊,沒有日復一日的背誦功課,一群小伙伴們在陽光下盡情玩鬧……
小河里長滿了蘆葦,小舟被迫擱淺,河水開始發(fā)臟發(fā)臭,再聽不見河邊那清晨時的搗衣聲了。
這樣的時光不知持續(xù)了多久,直到有一天我終于倦了,不再理會周圍人遞來的一本又一本漫畫和小說了,它們是那樣的淺薄,我已索然寡味。我重新翻出少年時光冷落的《詩經(jīng)》,一字一句吟誦,恍覺云影天光,歲月幾般般,仿佛又回到那段流螢點燈的歲月。現(xiàn)在想來,只有外婆是一直堅守著的吧,那些舊日的農(nóng)具,即使不用,也妥善地保管不舍得丟棄,搬家了一次又一次,它們依舊如影隨行,如今光陰在它們身上開出花來,說不出的美麗與溫柔。
夜如何其?夜未央……
[點評]本文截取了三個生活片段來演繹自己對經(jīng)典的感知、感受和感悟的過程。兒時懵懂讀經(jīng)典,因不解而折磨;少時癡迷讀漫畫、小說,因叛逆而迷失;現(xiàn)時解得經(jīng)典義,因深味而懷想。它向我們昭示了一個深刻的生活哲理:感情支配認識,表明我們還在成長;認識調(diào)控感情,表明我們已走向成熟。對世間的事物,我們不能因自己一時的好惡而取舍;否則,待參悟出其中真義時,你將追悔莫及。此外,文中三處景物描寫,情景交融,有配樂伴奏之妙;篇末外婆妥善保管農(nóng)具一筆,四兩撥千斤,有指點迷津之功。
不識東風
孫榮榮
人類無論如何狂妄,都不應該在美的可能性面前失去謙卑。
——題記
騎車經(jīng)過東風路時,我猶猶疑疑。拓寬的街道簇然一新,路邊石階砌高幾與門檻相平,熟悉而又陌生,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
吃驚又惶然,我像一縷尋不到樹梢的風,只不過搬離這兒小半年,自小熟悉的街道怎么就換了模樣?
天一直陰沉著,前方仍在施工的路段“硝煙”彌漫。調(diào)皮的風試圖把沙粒吹進我的眼睛,一片迷蒙中我才似乎找到一點熟悉的感覺。騎到拐角處,才發(fā)現(xiàn)某一條小巷內(nèi)三三兩兩地擠著幾個小吃攤——其中糯米糕的香味更是與我味蕾的記憶達到了共鳴。
我停下車買了一塊糯米糕,順道打聽了街道的遭遇,原來是城市規(guī)劃者把這一帶規(guī)劃為綠化帶兼停車場。他們說:“這是為了整頓市容,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辟u糕的阿姨拿了效果圖給我看,果然整潔大氣,端莊美觀。
原來是為了追求統(tǒng)一規(guī)劃的城市美,所以才趕走小攤小販,趕走路邊長了幾十年的樹,趕走經(jīng)年的糯米香氣,趕走我們記憶里的風。
空氣中飄浮著新植的行道樹枝葉的香味,在以后的幾代人的記憶里,也許這便是美,因為他們的標準已由城市規(guī)劃者統(tǒng)一規(guī)定,因為他們的記憶已被卡在一個個停車位的方寸之間。他們無法感受到昔年的風拂過心扉,無法體會夏日傾盆大雨后在坑洼石板路上奔跑的快意。一張薄薄的效果圖,斬斷了一代人回憶中美的可能性。endprint
我悲哀地站在整齊劃一的街道上,突然意識到,那年雨后泛起的土腥味,那年枝頭新葉的嫩綠,那年奔跑在這條街道上的我們,都已在被懷念。
據(jù)說多年以前這兒曾是農(nóng)田,有一望無際的麥浪。更多年以前這兒曾是海洋,有陽光下粼粼的細波??扇缃?,滄海桑田的輪回在此終結(jié)。我們當然承認城市規(guī)劃效果圖上的美,只是讓我們?nèi)绾稳ふ視r間留下的痕跡以及它帶來的美的可能性?
趕走了所謂的“麻雀”和“烏鴉”,百靈鳥能否唱一曲春天?而村民的子孫們只能領略單調(diào)的百靈叫聲,卻再也見不到嘰嘰喳喳的麻雀、投石喝水的烏鴉了。他們也許永遠都不會懂什么叫“好聽”,什么叫真正的美了!
扔掉手中的效果圖,我騎車離開,沒有猶疑,這條東風路,以后我只在記憶中經(jīng)過。
[點評]本文最大特色是對自己身邊生活的熱切關注。正因為此,文章給人以真切的觸感和痛感。作者調(diào)動視覺看城市拆遷,調(diào)動聽覺聞城市規(guī)劃,調(diào)動味覺品街頭小吃……而對石板路、糯米糕等行將逝去的城市印記則充滿了深切的懷念,更對城市統(tǒng)一規(guī)劃中對城市記憶和美的可能性的扼殺充滿了深深的惋惜。作者在篇末已“出離憤怒”,踏上了追憶記憶中的“城市之夢”的痛苦歷程。
且行且珍惜
孫寧新
我敢說,百靈鳥不久也會被趕出村子。
倘若人們不懂得尊重和珍視曾經(jīng)帶給我們美的事物,便永遠只能擁有眼前短暫的美麗。
人們喜歡美,樂于追求美,甚至想要占有美。人類一路走來,建立起偉大文明的過程何嘗不是追求美的過程呢?正是因為追求美,音樂、美術、舞蹈才發(fā)展為動人的藝術;正是因為追求美,花圃、公園才成為人們的流連之地。縱是由于貪欲,人們對象牙、鱷皮的推崇不也是追求美嗎?歷代皇帝都喜愛搜羅天下奇珍異寶,“萬園之園”圓明圓最是令人感慨傷懷。即便是不懂事的小孩子看到花兒也會咧嘴一笑,路邊美麗的無名野花總有人愛采來戴一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但善待美、珍惜美的記憶才是人們真正欣賞美應有的態(tài)度。
隨著更美的事物的到來,人們很容易喜新厭舊,甚至不惜徹底推翻自己原本的審美觀。人們喜歡上了百靈鳥,不惜趕走曾經(jīng)為自己帶來歡樂的烏鴉與麻雀,不知烏鴉、麻雀們作何感想?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的國度,但經(jīng)濟的大發(fā)展帶來的橫流物欲正摧殘著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不斷有“潮人”否定中國燦爛的文明,摒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難道在他們眼里先人們都白活了嗎?否定往往帶來破壞和傷害,神州大地的古建筑消失殆盡,拔地而起的僅僅是外表光鮮的高樓大廈。挖掘機就像是在掘中國古老文明的墳,也為未來刨下一個坑,拔地而起的不是民族自信,僅僅是虛假的繁榮,僅此而已。
只有尊重和珍惜一切帶來美的事物,尤其是曾經(jīng)帶來美的事物,我們才能真正接近美,才能填平前方的坑,從而拔地而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類身為萬物靈長,理當善待萬物生靈,為什么要不斷破壞和傷害呢?對待文明也是如此。傳統(tǒng)文化帶給人們太多美麗,放之于當代社會,其實并不與現(xiàn)代文明沖突,我們應該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共存與交融。美麗只有既包孕過去,又開啟未來,才能因其積淀起的豐厚內(nèi)蘊而經(jīng)得起凝視,耐得住咀嚼。
對曾經(jīng)帶給我們美的事物,請且行且珍惜!
[點評]本文顯現(xiàn)出了濃烈的思辨色彩。曾經(jīng)帶來美的事物和現(xiàn)時帶來美的事物之間,不是取舍關系,而是兼容關系。拋棄曾經(jīng)帶來美的事物無異于自掘祖墳,自割血脈;吸納曾經(jīng)帶來美的事物,才能推陳出新,永葆生機。因為思辨性強,“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但善待美、珍惜美的記憶才是人們真正欣賞美應有的態(tài)度”、“挖掘機就像是在掘中國古老文明的墳,也為未來刨下一個坑,拔地而起的不是民族自信,僅僅是虛假的繁榮”等議論語句均堪稱雋語。
警惕在文化的潮流中頻繁換臺
楊富盛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一股潮流向民眾進發(fā)時引發(fā)熱議,然而不久后又被另一種潮流代替。為此,我們需警惕在文化潮流中頻繁換臺。
正如材料中的村民,喜新厭舊打烏鴉,趕麻雀。那么,明天來了另一種鳥兒,或許百靈的飯碗又保不住了吧。
文化不是妓女,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前些日子,《來自星星的你》引發(fā)“星星熱”,在這股熱潮中,“都教授”、“異星球”成了關鍵詞??珊镁安婚L,隨著美劇《紙牌屋》的興起,《來自星星的你》留下的只有“都教授太帥了”之類腦殘粉的花癡言論,又有多少人去研究《朝鮮王朝實錄》?大家又都去觀望《紙牌屋》的官場政治了。有人不屑,遙控器在我手中,我想換就換。殊不知,這種近乎無賴的思想暴露出的恰恰是國民的浮躁。
對一種文化潮流的暴力驅(qū)趕和對另一種潮流的全盤接受都是十分危險的事情。每一種潮流都是應運而生的,它于人都有意義,即便是化為廢墟,走向衰弱,也有其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暴力驅(qū)趕是一種無聊弱智的行為,而不加辨別地全盤接受同樣毫無裨益。正如“儉以養(yǎng)德”思想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今天,不僅沒有受到抵制,反而得到了進一步弘揚;而作為歷朝正統(tǒng)思想的孔孟之道,也因“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等觀點而受到后人質(zhì)疑。由此可見,一種文化潮流引領著一種趨勢,我們需要細加研究,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對一種文化潮流的包容與吸收,是實力與自信的體現(xiàn)。美國正因為對文化的包容與吸收,才在二百多年里發(fā)展成超級大國。從不同的文化中提取于己有用、為己所用的信息彰顯出一個人的眼光。正如魯迅提出的“拿來主義”:煙槍可以放在博物館陳列,鴉片可以送給藥鋪。將目光聚焦于興起文化的鼎盛之源與衰弱文化的未拔之根,這才能保證文化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一個在電視機前頻繁換臺的人不可能看出門道,一個在文化潮流中搖擺不定、隨波逐流的人不可能吸收文化的精髓。只有真正懂得并發(fā)掘文化精髓的人,才不至于被文化潮流吞沒,從而堅守本心,盡享文化交響曲的天籟之音。
[點評]本文的最大特色是犀利。首先是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耙粋€在電視機前頻繁換臺的人不可能看出門道……堅守本心,盡享文化交響曲的天籟之音”可謂一針見血,直指“頻繁換臺”國人浮躁的流弊。其次是解決問題亮實招。作者開出的療救“頻繁換臺”時代病的藥方——“將目光聚焦于興起文化的鼎盛之源與衰弱文化的未拔之根”,可謂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endprint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
周柯宇
黑澤明在他的電影里說:“歐洲人自古便住在石頭做的房子里,我們卻住在木頭房子里?!?/p>
“是不是因為這,我們的心才變得敏感纖細?”他如是問,帶著日本人特有的自傷自憐。每每打量著這個曾吮吸于中國的東方國度,我總會訝異于那里開出的陰郁花朵。京都奈良的唐風、波紋盤旋的枯山水、灰空間,隱隱的是中國的氣息,其實卻早就不是了。
我總沉迷于那些挾風霜氣息的器物,領悟著先人的大智慧。竹子里生出了折扇、竹簾、竹席;棉布上開出了各種印染的花色;一張織機,能織出璇璣文、回文錦,最紛繁最樸素,俯身拾起的任何東西似乎都可以在中國人指間成為一種文化或傳奇。
時光滄桑流轉(zhuǎn),人們似乎早忘卻這些帶著自然靈光的記憶,紛紛狂奔向光鮮華美的世界另一端。舊時的素釵換成了嫵媚的卷發(fā),淡木紙傘換成了鋼制傘骨,桐油紙變成了尼龍布,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化著。老剃頭匠再沒有生意,他一生舞得風生水起的剃刀再沒有人需要了,一生練就的招式再無用武之地,因為年輕人都喜歡重金打造的夸張造型,洗剪吹輪番上陣。不知還有沒有人記得,有一門古老手藝只需要一把刀和一顆虔誠穩(wěn)重的心。
耕牛、磨盤、羅盤經(jīng),如此等等,已成絕唱。它們是像麻雀一樣的質(zhì)樸生命,流貫在中國的生活與故事里。我們丟了它們,決然地舍棄,連同那些美好的感情。助產(chǎn)的名醫(yī)也許是販嬰的兇手,青春的少年也許將尖刀親手送進朝夕相處的同學的胸口,生命何時變得如此輕賤,而身邊的你們又何時變得如此可怖?當手中的iPad取代了書本,當瓶中的礦泉水取代了來自河渠中的水,我們真的是走向了更華美優(yōu)渥的生活,還是失去的更多?
“竹幾一燈人做夢”,“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長久地,為那些詩句動容,我們難道不該是這樣,不流于外物,而解放內(nèi)心?長久地凝佇,才能讀懂那些古老傳奇,才能看懂麻雀樸實的身形中長久勃發(fā)的生命。
人們久久沉浸在百靈的歌聲里,會不會有一天也懷念起麻雀的曾經(jīng)。
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那故去的土地愛得深沉。
[點評]作者的眼光顯現(xiàn)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觀照,不僅看到了“外物”這一“形”的失傳,而且看到了“內(nèi)心”這一“神”的失傳,而后者更是致命的。為此,作者眼里才常含淚水。由表及里,讓文章力透紙背;隨情驅(qū)遣,又讓文章灑脫自如。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