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紅,應秀華,鄭桂愛,陳鳳華,朱安善
(麗水市人民醫(yī)院,浙江麗水 323000)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 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種與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lance,IR)和遺傳易感密切相關的代謝應激性肝臟損傷[1]。發(fā)達國家NAFLD患病率為20%~30%[2],中國上海、廣州和香港等發(fā)達地區(qū)成人NAFLD患病率為15%左右[3],本病已成為本世紀全球重要的慢性肝病問題,亦是我國愈來愈重視的慢性肝病問題。NAFLD發(fā)生與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改變有關,國內大多數(shù)關于NAFLD患病率的數(shù)據(jù)報道主要來自城市和農(nóng)村居民,較少單獨開展女性公職人員NAFLD患病率的流行病學的調查。中國女性占全世界35億女性總數(shù)的1/5[4],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5]:城市女性超重、肥胖高于農(nóng)村,50歲以后女性血清甘油三酯(TG)和總膽固醇(TC)水平高于男性,心血管危險事件增加,而對于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及疾病治療率偏低。為此筆者收集浙江省麗水市女性公職人員健康體檢資料,分析女性公職人員NAFLD患病狀況及相關危險因素,為今后開展NAFLD的預后研究和治療提供依據(jù)?,F(xiàn)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2011年3月至12月在本院健康體檢中心行常規(guī)健康檢查的女性公職人員3 493人,年齡20~79歲,平均41.5歲;均為本市、縣(區(qū))和鄉(xiāng)鎮(zhèn)三級政府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干部及大中小學教職員工,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2 602人(74.5%)、中專學歷891人(25.5%);受檢者均無過量飲酒史。
1.2 方法
1.2.1 觀察指標 受檢者均接受全面體檢。觀察指標包括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血壓(BP)、空腹血糖(FPG)、TG、TC、尿酸(UA)及腹部實質性臟器B型超聲波檢查。受檢者均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抽取靜脈血5.0 ml。血糖、血脂、UA檢測采用Olympus-400自動化檢測儀和同一公司生產(chǎn)的生化診斷試劑;腹部實質性臟器B型超聲波檢查采用G50型超聲診斷儀。
1.2.2 診斷標準 NAFLD診斷根據(jù)病史、臨床表現(xiàn),結合實驗室檢查和腹部實質性臟器B超檢查等確診[6]。按照BMI分類標準[7],將受檢者分為體重過低(<18.5 kg/m2)、體重正常(18.5~23.9 kg/m2)、超重(24.0~27.9 kg/m2)、肥胖(≥28.0 kg/m2)4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8]規(guī)定: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為高血壓。TG>1.7 mmol/L 為高甘油三酯,TC>5.7 mmol/L為高膽固醇血癥[9],UA>360 μmol/L(女)為高尿酸血癥。FPG 6.1~7.0 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FPG≥7.0 mmol/L為糖尿病[10]。本調查研究中,如調查對象提供既往確診過糖尿病或高血壓病或正在服藥者,也確定為糖尿病或高血壓病。
1.2.3 資料收集 收集受檢者健康體檢資料、檢驗結果和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設計統(tǒng)計表,對統(tǒng)計結果進行統(tǒng)計、比較和分析。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回歸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本次調查結果,按照麗水市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人口學資料進行標化。
2.1 女性職員NAFLD患病狀況及與年齡和BMI的關系 3 493名體檢人員中,經(jīng)腹部B超檢查確診脂肪肝407例(11.65%)。年齡和BMI與NAFLD患病率比較見表1。
表1 年齡和BMI與NAFLD患病率比較(例,%)
2.2 各項觀察指標在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的比較 見表2。
表2 觀察指標在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的比較
2.3 NAFLD相關危險因素回歸分析 對NAFLD相關危險因素采用二項分類變量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逐步回歸分析,NAFLD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見表3。
表3 NAFLD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
3.1 女性職員NAFLD發(fā)病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麗水市3 493名女性職員健康體檢檢出NAFLD 407人,檢出率為11.65%。表2兩組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BMI、收縮壓、舒張壓、TG、TC、FPG和UA在脂肪肝組明顯高于非脂肪肝組(P均<0.01),經(jīng)二項分類變量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顯示,NAFLD與年齡≥50歲、體重超重、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癥等相關危險因素分別是非脂肪肝女性的2.38、7.99、5.19、3.36和3.12倍。
3.1.1 年齡≥50歲 NAFLD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1],NAFLD年齡分布呈雙峰現(xiàn)象,50歲前男性NAFLD患病率高于女性,而50歲后女性NAFLD患病率高于男性。表1顯示,將年齡分為<40歲、40~49歲、50~60歲、>60歲時,女性隨著年齡增加NAFLD患病率呈上升趨勢;NAFLD相關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也提示,50歲后女性職員的NAFLD患病率較50歲前有明顯升高,此結果與李娜等[12]觀察結果相似,說明婦女更年期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易致內臟脂肪增多。
3.1.2 超重 按照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推薦的中國成年人BMI分類標準,將受檢女性職員分為體重過低、體重正常、超重、肥胖4組,NAFLD患病率分別為3.46%、22.59%、47.56%和79.67%;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超重是NAFLD最危險因素之一。
3.1.3 高甘油三酯血癥和高血糖及高尿酸血癥 本文資料分析結果還顯示,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糖、高尿酸血癥3個相關危險因素。脂肪肝組TG和FPG水平較非脂肪肝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NAFLD與胰島素抵抗(IR)存在密切相關;脂肪肝組血UA水平升高,可能與長期攝食高熱量食物有關。
3.2 衛(wèi)生指導
3.2.1 NAFLD衛(wèi)生指導目的 NAFLD是指除外乙醇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以彌漫性肝細胞大泡性脂肪變?yōu)橹饕卣鞯呐R床綜合征。由于目前對于NAFLD還沒有療效確定的治療藥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生活方式[13]。采取有效的衛(wèi)生指導,把科學的脂肪肝疾病相關知識和自身保健知識深入淺出地教給人們,使其充分認識到脂肪肝的可預防性及其發(fā)生后的危害。充分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做到未病先防。
3.2.2 NAFLD衛(wèi)生指導內容
3.2.2.1 合理膳食 建立科學合理的飲食制度,調整飲食結構,以高蛋白、高膳食纖維、低脂、低糖為原則,堅持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能量來源以糧食為主的傳統(tǒng)方案,以減少能量過剩。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告知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合理分配,各營養(yǎng)素按1/3分配,每餐做到8~9分飽,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避免過量攝食和吃夜宵等不良習慣,以免擾亂代謝功能,誘發(fā)超重、肥胖、糖尿病和高脂血癥。
3.2.2.2 適當運動 體育鍛煉與發(fā)生脂肪肝呈正相關[14]。有氧運動是預防脂肪肝的有效方法之一,指導患者根據(jù)自己的體重、體能、體質、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運動時間、頻率、強度。選擇中等量、持之以恒的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自行車、散步、打球、爬山等;運動強度依心率而定,靶心率=170-年齡,持續(xù)時間30 min以上,運動后疲勞感于10~20 min消失為宜。每周運動3~5次,可消耗體能和多余熱量,促進脂肪代謝,從而控制體重,增加冠脈血流,對于降低血脂、血壓有顯著效果,有利于脂肪肝的康復。
3.2.2.3 心理平衡 針對部分職員體檢出NAFLD后的緊張、焦慮心理進行心理疏導,講解心理因素和疾病的關系及脂肪肝防治知識,說明只要采取綜合措施,脂肪肝是可以治療的,使其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保持心理平衡。
3.2.2.4 定期檢查 NAFLD患者存在引起該病的多種相關危險因素,培養(yǎng)自我保健意識,定期體檢,以便早期發(fā)現(xiàn)相關疾病和相關危險因素,有效阻止疾病發(fā)展,做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3.2.2.5 健康宣教 根據(jù)體檢結果,對受檢者進行集體健康教育講座和個別一對一教育,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全方位指導,如組織觀看電視講座、光盤知識講座、科普教育,發(fā)放健康教育處方、健康手冊,開展熱線電話咨詢和發(fā)送短信等形式進行健康宣教。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2010年修訂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3):163-170.
[2] Preiss D,Sattar N.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n overview of prevalence,diagnosis,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J].Clin Sci(Lond),2008,115(5):141-150.
[3] 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J Hepatol,2009,50:204-210.
[4] 項美香.女性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機制及危險因素特點[J].心電與循環(huán),2014,33(1):13-16.
[5] Wang RR,Li N,Zhang YH,et al.Novel compound heterozygous mutations T2C and 1 149insT in the KCNQ1 gene cause 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syndrome[J].Int Mol Med,2011,28(1):41-46.
[6]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下冊)[M].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007-2009.
[7]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4.
[8]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年修訂版)[M].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12,19(10):5.
[9]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訂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2-17.
[10]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5-8.
[11] 范建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5-48.
[12] 李娜,閆杏娜,谷淑芬,等.河北省博野縣4748例城鎮(zhèn)職工脂肪肝患病率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3):2585-2586.
[13] 李文利,許妍,趙衛(wèi)紅.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09,8(4):276.
[14] 方藕環(huán),董靜波,陳國員,等.慈溪市觀海衛(wèi)鎮(zhèn)農(nóng)民脂肪肝患病現(xiàn)狀及相關因素分析[J].護理與康復,2012,11(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