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元 周道林
摘要:對2例豬附紅細胞體病的發(fā)病情況、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進行了介紹,并提出了診治方案。
關鍵詞:豬;附紅細胞體??;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4-0036-01
豬附紅細胞體病以懷孕母豬容易發(fā)病,哺乳仔豬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而后備母豬感染發(fā)病少見報道。黔西縣2005年3月4日從某種豬場引進60 kg左右的外二元(長×約)母豬180頭,分別發(fā)放給9戶農(nóng)戶飼養(yǎng),每戶飼養(yǎng)20頭母豬。筆者在此項目中負責技術管理工作,現(xiàn)將兩戶飼養(yǎng)戶暴發(fā)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治情況介紹如下。
1發(fā)病情況
黔西縣所引進的180頭外二元母豬入圈飼養(yǎng)以來,體質健壯,生長良好,按照項目設計要求,已注射豬瘟、藍耳病、豬副傷寒、豬喘氣病、豬萎縮性鼻炎、豬瘟三聯(lián)、日本乙型腦炎、豬口蹄疫病、豬偽狂犬疫苗。主訴:2005年5月26日注射鏈球菌疫苗,27日有一部分豬少食,28日有5頭食欲廢絕,通知防疫員給予醫(yī)治。28日防疫員通知項目辦,檢查所見:經(jīng)醫(yī)治的5頭后備母豬中有2頭有少量食欲,其他豬食欲減少或廢絕,群體發(fā)病,飼料、水質無異常,并排除人為中毒因素。體重在50~80 kg。
2臨床癥狀
病初體溫升高至40.5~42.0 ℃,大便干燥微黃,小便微黃,結膜輕微充血黃染,食欲減少,吃少量精飼料或青飼料,有飲欲。用抗生素治療,停藥后體溫又迅速升高,隨著病程的發(fā)展,下腹、耳、臀部皮膚充血,呈鮮紅色,指壓不退色,少數(shù)豬毛孔有鐵銹色斑點,有眼哆,有些豬有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共濟失調,背腰強直,有神經(jīng)癥狀,后期兩后肢不能站立,糞干黃呈球形,小便尿色變重,呈黃色或如濃茶,流涎,強力咳嗽,呼吸迫促,無端嘶叫,叫聲嘶啞,多突然倒地,口臟流出帶泡沫液體后死亡,全身充血。
3病理變化
外觀全身充血,下頜淋巴結水腫,切面外翻漿液滲出,有出血或壞死灶,喉及氣管內(nèi)黏膜有少量的出血點和水腫,內(nèi)有帶泡沫的黏液,腔內(nèi)有淡黃色的積液,肺充血腫大,淤血,有紫色斑,肺小葉明顯,切面有帶泡沫的液體滲出,心包積液,心肌柔軟蒼白,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出血黃染,脾、肝、腎腫大,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脾質地柔軟,有粟粒大的結節(jié),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胃腸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脂肪黃染程度不一,有些豬腦膜水腫,腦室積液、充血。
4診斷
取患豬血液2 mL制成血液抹片,經(jīng)姬姆薩染色法染色之后顯微鏡下觀察,紅細胞周圍發(fā)現(xiàn)立克次氏體;結合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變化及治療效果,診斷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5治療
(1)用長效土霉素,大豬300萬U,小豬200萬U,每天肌注一次,連用3 d;用磺胺-6-甲氧嘧啶(按說明書劑量),每天肌注一次,連用3 d。
(2)每天用黃芪多糖15 mL和維生素C 5 mL,分別注射2次,連用5 d;對個別病重的豬,釆取補液、強心、利尿等綜合療法。
(3)在飼料中加阿散酸(180 g/t飼料),連續(xù)使用20 d,飲水中添加人工鹽,多喂青綠優(yōu)質飼料。
(4)加強護理,保持環(huán)境衛(wèi)生,每天消毒1~2次。
6小結與體會
(1)此次暴發(fā)豬附紅細胞體病,從發(fā)病到治療痊愈,時間為12 d,治愈16頭,死亡4頭。病初誤認為豬場有個別豬隱性感染豬鏈球菌病,注射疫苗后引起暴發(fā),用青、鏈霉素治療后療效不佳。死亡2頭后結合實驗室診斷與病理解剖變化等,確診為豬附紅細胞體病,改用長效土霉素等藥物,釆取綜合治療措施(不要輕易使用退熱藥物),取得了較好效果。
(2)由于黔西縣5~6月屬多雨季節(jié),氣候溫暖、悶熱,可能豬場有個別豬隱性感染該病,在注射鏈球菌疫苗時,一個針頭打完20頭豬,可能是造成全群發(fā)病的關鍵所在。病初誤診為鏈球菌病,而延誤了治療時間。
(3)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organism)之豬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suis)感染豬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血液病,附紅細胞體寄生于人、豬多種動物的紅細胞或血漿中,屬于人畜共患病。國內(nèi)外獸醫(yī)界有人稱為黃疸性貧血,類邊蟲病,赤獸體病等,主要表現(xiàn)為黃疸性貧血,發(fā)熱、呼吸困難、虛弱、流產(chǎn)等癥狀。只有懷孕母豬容易發(fā)病,哺乳仔豬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可達80%~90%。筆者認為對后備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也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