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建德
現(xiàn)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shí)驗(yàn)教科書《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之《孟子》選讀部分,選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課文注解⑧:國家有一萬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千,或者國家有一千而大臣擁有其中的一百,這不能說不多了。
我認(rèn)為,這個注解有問題,因?yàn)樗撾x了上下文語境。不僅如此,這個注解在原文的“萬”“千”“百”前分別加上了“國家”“大臣”等不同的主語,屬増文解經(jīng)。
按課文注解源于古注,東漢趙岐《孟子章句》:“周制君十卿祿。君食萬鐘,臣食千鐘,亦多矣,不為不多矣?!蹦纤沃祆洹睹献蛹ⅰ烦幸u之,以為:“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
從語境考慮,“萬”“千”“百”應(yīng)是上文“萬乘之國”“千乘之國(家)”“百乘之家”的省略語。然后就是“取”字,“取”字在這里是表示被動的,是“被奪取”,亦即上文之“弒”。從上下文看,后文“不奪不饜”的“奪”與“取”是同義詞,只不過做主動用法。在這里,“弒”強(qiáng)調(diào)的是“君臣父子”的秩序,而“取”強(qiáng)調(diào)的是“弒”的結(jié)果。所以,“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笨梢宰⒔鉃椋喝f乘之國被千乘之國(家)奪取,千乘之國被百乘之家奪取,(這種情況)不是不多啊。
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上下文語境:上文“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說的是事理;下文“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擺的是事實(shí);而后文“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則是追究原因。
按這一段文字居《孟子》全書之首,清焦循《孟子正義》:“章指言,治國之道,明當(dāng)以仁義為名,然后上下和親,君臣集穆,天經(jīng)地義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考慮到它的特殊地位,敢陳臆說,就正方家。
[作者通聯(lián):陜西志丹縣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