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波+候華民++金啟安++張善學++陳利標
摘 要 為探索椰心葉甲防治的新方法,室內(nèi)測定了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的胃毒、殺卵和觸殺作用。結(jié)果表明: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5齡幼蟲具有很強的胃毒作用,24和48 h的LC50值分別為1.25和0.52 mg/L;對椰心葉甲也有顯著的殺卵作用,在供試濃度為0.5~5 mg/L時,對椰心葉甲卵孵化率和幼蟲存活率均在50%以下;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5齡幼蟲也有一定的觸殺作用,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別為0.188和0.178 mg/L。烯啶蟲胺具有防治椰心葉甲的潛力。
關(guān)鍵詞 烯啶蟲胺 ;椰心葉甲 ;生物活性
分類號 S481.1
椰心葉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為鞘翅目(Coleoptera)鐵甲科(Hispidae)害蟲,是棕櫚科植物的重要害蟲之一[1]。該蟲為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nèi)亞的本地害蟲,但由于其傳播的快速性,目前已入侵到亞洲東南部。該蟲于2002年首次入侵海南,目前已遍及海南省18個市縣[2],對海南的“椰島”自然風光及棕櫚科植物的綠化苗木產(chǎn)業(yè)帶來嚴重損失[3-4]。目前,為了防治椰心葉甲的危害,國內(nèi)外已展開大量的化學防治[5-7]和生物防治[8-11],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烯啶蟲胺屬新型煙酰亞胺類殺蟲劑,是日本繼吡蟲啉和啶蟲脒之后開發(fā)的替代產(chǎn)品,于1995年在日本獲登記。烯啶蟲胺作用于昆蟲的煙堿乙酰膽堿受體,干擾害蟲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化學信號傳遞失靈,最終導致害蟲死亡。該藥作用方式獨特,害蟲不易產(chǎn)生抗性,有卓越的內(nèi)吸和滲透作用。有關(guān)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的殺蟲作用經(jīng)文獻檢索少有報道。因此,就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幼蟲的胃毒、殺卵和觸殺活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藥劑
烯啶蟲胺原藥(>95%),由海南正業(yè)中農(nóng)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準確稱取烯啶蟲胺原藥10 mg,用丙酮定容至10 mg/L,置于0℃冰箱保存。
1.1.2 供試昆蟲
椰心葉甲,由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入侵害蟲課題組提供,試驗時挑取大小一致,健康活潑的5齡中期幼蟲和1日齡卵供試。
1.2 方法
1.2.1 胃毒作用
試驗采用浸葉法[13]。將椰子葉分別放入各供試藥液中浸漬3 s后取出,放吸水紙上晾干,然后將個體大小一致的椰心葉甲幼蟲放入裝有處理葉片的培養(yǎng)皿中,培養(yǎng)皿底鋪有濾紙保濕。將培養(yǎng)皿置于培養(yǎng)箱[溫度(25±1)℃,RH=70%~80%]培養(yǎng)。以丙酮作對照,每濃度重復3次,每重復20頭蟲。定時檢查試蟲死亡情況,以毛筆輕觸蟲體,以完全不動者視為死亡。分別于24和48 h統(tǒng)計死蟲數(shù),計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1.2.2 殺卵作用
采用浸卵法[14],用細毛筆將1日齡卵挑出,并用0.5%聚乙烯醇將卵粘到準備好的葉片上,每個葉片不少于50粒,待聚乙烯醇干燥后分別在不同濃度的烯啶蟲胺丙酮溶液中浸5 s,取出置濾紙上,待丙酮揮發(fā)干后,放入內(nèi)墊濕濾紙的培養(yǎng)皿(d=9 cm)中,置養(yǎng)蟲室內(nèi)讓其自然發(fā)育。以丙醇處理為對照。每處理重復4次,每重復不少于50粒卵。卵將孵化時,放入新鮮椰子葉片供孵化的幼蟲取食;統(tǒng)計各處理卵孵化及2齡末幼蟲存活數(shù),計算孵化率及幼蟲存活率。
1.2.3 觸殺作用
采用微量點滴法[5],將椰心葉甲5齡幼蟲單頭飼養(yǎng)在直徑為6 cm的培養(yǎng)皿中。用微量注射器將各處理(2、1、0.5、0.25和0.125 mg/L)點滴于幼蟲的胸背部,每蟲藥量1 μL;以丙酮為對照,每處理重復3次,重復20頭試蟲,分別于處理后48和72 h調(diào)查死亡情況。
1.2.4 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SPSS軟件中ANOVA方法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顯著性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比較,直線回歸方程采用機值分析法估計。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毒殺作用
結(jié)果顯示,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5齡幼蟲具有很強的胃毒作用(表1)。處理后24 h,試蟲由于饑餓取食部分葉片,引起部分死亡,在供試濃度為0.25~1 mg/L時,校正死亡率介于15%~45%;但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烯啶蟲胺同時具有內(nèi)吸和滲透作用,致使試蟲取食的藥劑量逐漸增加,導致大量死亡。此時在相同供試濃度下,校正死亡率可高達30.45%~65.07%。經(jīng)機率值分析法擬合其24 h和48 h的毒力曲線,得其LC50值分別為1.25和0.52 mg/L。
2.2 殺卵作用
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具有很好的殺卵作用(表2),結(jié)果表明,在最大供試濃度(5 mg/L)處理下,椰心葉甲卵孵化率和幼蟲存活率分別僅為4.42%和2.44%,顯著低于對照及其它處理;當供試濃度降為2、1、0.5和0.25 mg/L時,對椰心葉甲卵孵化率和幼蟲存活率分別為13.00%、27.86%、44.08%、53.96%和9.50%、24.03%、37.65%、46.02%。
2.3 觸殺作用
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5齡幼蟲具有強烈的觸殺作用,處理10 min內(nèi)就有試蟲開始開始死亡,隨著處理時間的延長,試蟲死亡情況顯著。在處理后24 h,供試濃度僅為0.25 mg/L,其校正死亡率就可達到51.85%,而在最大供試濃度分別為2和1 mg/L時,其校正死亡率均在84%以上;在處理后48 h,最大供試濃度(2 mg/L)中的試蟲已全部致死;在供試濃度為0.5~1 mg/L時,對椰心葉甲5齡幼蟲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在80%以上;當供試濃度降為0.25和0.125 mg/L時,死亡情況呈下降趨勢,48 h的校正死亡率介于48%~65%。以機值分析法對其回歸方程進行擬合,求得其24和48 h的LC50值分別為0.188和0.178 mg/L。見表3。endprint
3 討論
烯啶蟲胺是日本繼吡蟲啉和啶蟲脒之后開發(fā)的替代產(chǎn)品,其作用機制仍是作用于昆蟲的煙堿乙酰膽堿受體,且該藥比吡蟲啉與啶蟲脒等煙酰亞胺類殺蟲劑具有更好的內(nèi)吸和滲透作用。用該藥來防治椰心葉甲,一方面,由于其高效的毒力可減少農(nóng)藥的使用量,另一方面,由于烯啶蟲胺易溶于水,其制劑多以水基化劑型為主,防治方法將更為環(huán)保,可作為啶蟲脒的替代藥劑防治椰心葉甲。目前,對椰心葉甲的防治工作主要有掛包法[6]和寄主天敵防治法[1,8]。掛包法的防治藥劑為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和南海綠寶生化技術(shù)研究所合作開發(fā)的“椰甲清淋溶性粉劑(45%啶蟲脒·殺蟲單)”,利用海南潮濕多雨等特點,通過雨水將藥劑滲入到植物內(nèi)部而起到直接和持續(xù)殺蟲的目的[6],但海南只在5月以后才有持續(xù)的降雨,在此之前降雨較少,因此,掛包法防治椰心葉甲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限制。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中國熱帶農(nóng)業(yè)科學院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引進兩種椰心葉甲寄生性天敵椰心葉甲嚙小蜂和椰甲截脈姬小蜂,通過野外放蜂寄生椰心葉甲幼蟲和蛹,從而控制該蟲的危害[1,8]。但海南高溫高濕的氣候?qū)纳蕴鞌骋娜~甲嚙小蜂和椰甲截脈姬小蜂的生存和寄生率影響較大。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烯啶蟲胺對椰心葉甲5齡幼蟲具有很強的觸殺、胃毒和殺卵作用,這說明利用烯啶蟲胺防治椰心葉甲,不但可以持續(xù)控制本代害蟲的危害,還可控制下一代害蟲的危害暴發(fā),在藥劑開發(fā)中只需改進施藥方法,將注干法[15]、掛包法[6]和寄主天敵生物防治[1,8]等方法結(jié)合起來,在椰心葉甲的防治中將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呂寶乾,彭正強,唐 超,等. 椰心葉甲寄生蜂——椰甲截脈姬小蜂的生物學特性[J]. 昆蟲學報,2005,48(6):943-948.
[2] 陸永躍,曾 玲,王 琳,等. 棕櫚科植物有害生物椰心葉甲的風險性分析[J]. 華東昆蟲學報,2004,13(2):17-20.
[3] 張志祥,程東美,江定心,等. 椰心葉甲的傳播、危害及防治方法[J]. 昆蟲知識,2004,41(6):522-526.
[4] 萬方浩,鄭小波,郭建英. 重要農(nóng)林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與控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76-387.
[5] 肖廣江,陸永躍,曾 玲. 阿維菌素對椰心葉甲的毒力和防治效果[J]. 昆蟲知識,2007,44(4):530-533.
[6] 張志祥,徐漢虹,江定心. 椰甲清淋溶性粉劑掛袋法防治椰心葉甲技術(shù)的研究與推廣[J].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8(2):65-68.
[7] Jing Z, Yingqian L, Yang L, et al. Podophyllotoxin deriveatives shows activity against Brontispa longissima Larvae[J]. Natural Product communications, 2010, 5(8): 1 247-1 250.
[8] 呂寶乾,彭正強,許春靄,等. 椰心葉甲蛹寄生蜂椰心葉甲嚙小蜂的生物學特性[J]. 昆蟲學報,2006,49(4):643-649.
[9] 秦長生,徐金柱,謝鵬輝,等. 綠僵菌相容性殺蟲劑篩選及混用防治椰心葉甲[J].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2):44-46.
[10] 張 靜,馮 崗. 軟枝黃蟬提取物對椰心葉甲幼蟲的殺蟲活性[J]. 熱帶作物學報,2010,31(7):1 152-1 156.
[11] 馮 崗,張 靜,金啟安,等. 魚藤酮對椰心葉甲的生物活性[J]. 熱帶作物學報,2010,31(4):636-639.
[12] 孫 慧,楊春河. 新型殺蟲劑烯啶蟲胺[J]. 精細與專用化學品,2009,17(11):16-18.
[13] Minyi L, Jing Z, Gang F, et al. Khayasin and 2'S-methylbutanoylproceranolide:Promising candidate insecticide for the control of the coconut leaf beetle, Brontispa longissima[J].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 2011, 36(1): 22-26.
[14] 羅都強,馮俊濤,胡 瓚,等. 雷公藤總生物堿分離及殺蟲活性研究[J].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9(2):61-64.
[15] 唐光輝,江志利,張文峰,等. 樹干注藥防治椰心葉甲藥效試驗[J]. 中國森林病蟲,2006,25(4):3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