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要] 課堂是教師的生命,“活”的課堂令人羨慕. 要想讓數學課堂活起來,關鍵還是教師. 作為教師,應當用“生本”的理念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 學生;貼近;本質;數學;教學
偶爾一次和自己所教的學生一起聆聽教師授課,真正像學生那樣去想問題,猛然發(fā)現,很多常見的問題和處理方式,都會讓我們產生新的想法和靈感──我們依然僅僅游走在學生思維的邊緣. 只有當我們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才可能讀懂學生,才能了解他們的困惑所在,從而調整教學方式. 本文試從三方面探究貼近學生本質的教學使然,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 教學情境導入要激起學生的求
知欲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學習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 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 ”這就要求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現實且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 正由于電教手段的介入,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恰當、巧妙地利用音樂、幻燈、錄音、錄像等來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將形、情、境、理熔于一爐,極大激發(fā)學生無限的求知欲望,讓我們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真正地動起來.
例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依托多媒體的優(yōu)勢,抓住學生喜歡動畫人物的心理,大膽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人物搬進了教室. 一節(jié)課,從頭至尾都在濃郁的動畫情境中展開、深入,學生的思維也在有趣的情境串聯下絲絲入扣. 在多媒體的引領下,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地思考、積極主動地學習著,學習效率不斷提升.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①話說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一路西行,十分勞累,這天總算走進了一家寺院. 無奈,寺院的齋飯也不是很多,師徒4人只有一張油餅,師傅比較公平地說:“我們一路都很辛苦,咱們把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一塊!”
②饑餓難耐的八戒,一邊流口水一邊說:“師傅,我已經餓得不行了,我吃得又多,就多給我一塊吧!”這時,聰明的猴哥湊到師傅跟前說:“那就把餅分成8塊,給他2塊吧!”師傅聽后,說:“你這猴子又在作弄八戒!”
③唐僧為什么說悟空在作弄八戒?
因為八戒雖然吃了2塊,但是八戒并沒有多吃到餅,因為猴哥把餅分成了8塊,分的份數越多,每塊餅就越小.
很顯然,(圖略)左圖中的餅一個被分成了4塊,一個被分成了8塊,從圖中我們能清楚看到,如果給八戒第一種分法里的1塊,占整個餅的■,如果給第二種分法里的2塊,占整個餅的■,它們是一樣大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等式:■=■,所以八戒得到的餅是一樣大的.
利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一下子就被提升起來了,內心深處也更清楚自己要學習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內容. 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能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素材,讓學生學得真真切切,也能讓學生有更多發(fā)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同時,讓我們的數學課堂也顯得更加豐富多彩、趣味盎然.
■ 教學語言要貼近學生的理解水平
案例?搖 師:要把這4個桃子放在2個盤子里,可以怎樣放?想一想,你會怎樣分?
讓學生用4個圓片代替4個桃子,分成2份,教師巡視.
師:誰愿意到前面來分給大家看一看?
生1:我是左邊2個,右邊2個.
(○○ ?搖 ○○)
師:這樣放,4個桃子分成了幾個和幾個?你能看著分的結果,說一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學生互相說一說后,師板書.
師:除了這樣分,還可以怎樣分呢?
生2快速走到黑板前,把上面的圖變成了圖1.
■
師:你為什么這樣分呢?
生2:剛才他是左右放的,我是上下放的.
師:小朋友們請看圖,第一次是把4分成了幾和幾?(生答4分成2和2),那第二次又是把4分成了幾和幾?(還是2和2)
師:咦,怎么都是2和2?
生:都是一樣的,都是把4分成了2和2.
師:看來,不管是橫著放、上下放、還是豎著放,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是把4個桃分成2個和2個,明白了嗎?你還能把4個桃分成幾個和幾個呢?
生1:可以分成1個和3個.
(○?搖?搖○○○)
生2:我是分成3個和1個.
(○○○?搖?搖○)
師:你能看著這兩種方法說一說4可以分成幾和幾嗎?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教學5的分成時,沒有出現學生因為圖形擺放的位置不同而當成一種分法的現象.
在學生對數學概念從不知到知的過程中,他們經常處于認知的不平衡狀態(tài). 在掌握某個概念前,他們會自己想出一些辦法來解決問題,但有時看不到其中蘊涵的問題實質,如上述案例中學生認為的4的分法,只要位置變化了就是一種新的分法. 教師要在正確判斷問題的基礎上,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盡可能使自己的語言接近學生的理解水平. 當出現與教師的預設有出入時,有的教師用簡單、蒼白的語言告訴學生:“這樣還是把4分成了2和2”,就匆匆按照自己的預設往下進行,這樣的說明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模糊的. 由于教師沒有把兩種分法聯系起來比較,所以無法從學習者內部建構起正確的數字概念模型,從而導致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 顯然,“案例”中教師的語言更貼近學生的現實. “你為什么這樣分呢?”啟發(fā)學生自己去解釋、去發(fā)現,最終學生發(fā)現不同的分法擺放的位置盡管不同,但對于數的分解來說,結果是一樣的.
■ 教師的平臺設計要貼近學生個
性發(fā)展
在常規(guī)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工具只有課本、作業(yè)本、筆和尺,再好一點就是增加剪刀、膠水和紙. 這給學生在學習中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建構知識造成了極大的局限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也因工具的缺乏而難以充分發(fā)揮. 我們在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了更能有效培養(yǎng)以上能力的認知工具和更能展示學生個性的平臺. 如作為信息獲取工具的“搜索引擎”,作為知識建構和創(chuàng)作實踐工具的“幾何畫板、畫圖”等.
“畫圖”是小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中的必修內容,學生使用“畫圖”中菜單所提供的各種工具,可繪出直線、圓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等心目中各種各樣的圖形.
“智能型多媒體課件”可以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學習進程、自由選擇學習方法的環(huán)境,打破劃一、同步的學習方式,進行異步學習.
在“軸對稱圖形”一課中,學生在對網頁上的圖形進行充分地分析、概括后,初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教師進而啟發(fā)學生:“既然軸對稱圖形有這樣的特征,那么怎樣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呢?”我要求學生打開“畫圖”,運用各種工具按鈕,自由繪出一個或幾個軸對稱圖形. 學生根據所學概念的特征,在“畫圖”中自由創(chuàng)作. 有的直接用鼠標拖出一個三角形,然后對其進行復制、旋轉,再移到一起,有的拖出一個長方形,再拖出一個等腰三角形,把它們按軸對稱的要求進行組合. 有的甚至畫出頗有創(chuàng)意的復雜的軸對稱圖形,并根據它的形狀來命名.
在繪圖過程中,學生不但鞏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而且激起了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用計算機所提供的各種工具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畫面. 除了運用“畫圖”,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還在教師設計的課件中進行了“創(chuàng)意拼圖”. 教師在課件中提供可拖動的指定圖形,讓學生設計出一幅慶祝元旦的圖案,并要求一定是軸對稱圖形,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可以設計一幅,也可以設計多幅. 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這是傳統(tǒng)學習工具所無法做到的. 認知工具的改變使“軸對稱圖形”一課充滿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充分放飛,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現.?搖?搖
在上述思考中,我和學生們共同思考了一些看似習以為常的結論和規(guī)定,以期獲得一些合理的解釋. 結論的正確性尚待考證,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貼近學生的教學設計中,我和學生們充分享受了思考帶來的快樂!能有一群和自己思維共振的學生,我想教師的幸福恰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