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張金菊 《當代陜西》總編輯
嘉 賓:張曉峰 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鄭夢熊 省委農(nóng)工辦主任
張進蒙 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
石 英 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雷鐘哲 《當代陜西》特約撰稿人
透析“陜西好人”的軌跡
主持人:張金菊 《當代陜西》總編輯
嘉 賓:張曉峰 省委研究室副主任
鄭夢熊 省委農(nóng)工辦主任
張進蒙 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
石 英 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雷鐘哲 《當代陜西》特約撰稿人
張金菊
張曉峰
鄭夢熊
張進蒙
石 英
雷鐘哲
《當代陜西》:近期,我省集中誦現(xiàn)一批影響力大、感染力強的好人事件,在社會上反響強烈。今天請各位先談談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
石 英:好人事件引起群眾共鳴,這是個好事。但同時也暴露出我們在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領域存在著不可小覷的問題。本來,這些好人應該普遍存在,司空見慣,不是新聞才對。為什么能夠引起強烈反響,說明社會轉型期,好人難當、好事難做、善舉稀缺。這為我們傳遞了一個信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人群中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我們才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張進蒙:大家比較關注,表明全社會對于道德建設的一種焦慮。銅川好人郭曉燕說,在扶老人起來的那一刻,她沒有猶豫,也不曾考慮“后果”,因為她堅信,誠信友善是走南闖北的“綠卡”。如果她跌倒了,別人也會去扶她,是這個信念在支撐她。對比昆明恐怖襲擊事件,為什么一個女暴徒能沖進人群中,砍死砍傷那么多人?為什么沒有人制止她?因為每個人都在想別人不會伸出援手。這說明,如果不講道德,很可能會危及到自己的生活,甚至是生命。
雷鐘哲:如今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但精神步伐不相匹配,因之出現(xiàn)了小悅悅幼小生命戛然而止的悲劇。同樣,老人倒地扶與不扶,竟也成了引起人們廣泛討論的話題。這些現(xiàn)象說明,當今社會需要好人、呼喚好人,同時也在塑造好人、催生好人。只有當凡人善舉成為社會的正常行為,助人為樂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當幫人撿橘子不再成為重大新聞,當老人該不該扶、能不能扶不用再討論,我們這個社會,才是一個健康、和諧、文明的社會。
《當代陜西》:陜西好人事跡,深深觸動了人們的心靈。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鄭夢熊:這些陜西好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平凡人、普通人、老實人。正因為他們都是普通人,社會意義和普遍意義才更大。我認為,“陜西好人”的定義就是“不求任何回報,在陜西長期做好事善事的平凡人、普通人、老實人、本分人”。之所以要強調他們是平凡人、普通人,是因為對任何人來講,學習他們的善舉幾乎沒有任何難度,沒有門檻,只要你想學就能做到。這樣的好人可學、好學,社會意義才普遍。
石 英:“陜西好人”的事跡,平凡中見偉大。說平凡,因為其事跡都是日常小事,幫忙把橘子撿起來、把老人扶起來,都是每個人力所能及卻未必能做到的很簡單的事。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假思索,更沒有什么理論,而是自然而然,成為一種習慣,反映出他們人性中善良的本色。
雷鐘哲:與近期外省發(fā)生的幾起翻車哄搶財物事件相比,陜西好人展現(xiàn)的高風亮節(jié),猶如夜空的閃電,用善良趕走邪惡,用溫情復蘇人性,讓我們深深堅信,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真、善、美的社會,還是充滿希望和值得期待的社會。
《當代陜西》:2008年以來,陜西先后有127位好人登上了中國好人榜,各級推選出陜西好人近3萬人,占到全省人口的千分之一。與全國其他省份比較,這個比例相當高。為什么在陜西這片熱土上,好人會層出不窮、經(jīng)久不衰呢?
石 英:外地游客每到一個地方,都能感受到當?shù)氐囊恍┑赜蛱攸c。陜西好人事跡同樣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耿直、誠實、友善的陜西人,根深蒂固地植根在陜西這塊土壤里,并依靠它的營養(yǎng)孕育成長。這種營養(yǎng)就是陜西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積淀形成的民風民俗,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并無二致,是一脈相承的。
雷鐘哲:陜西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我們的祖先給子孫留下了包容、篤實、勇創(chuàng)、持正的精神財富,經(jīng)過歷史的積淀,就成為最博大、最厚實、最肥沃的道德孕育的溫床,就能生長出厚德、寬容、善良、誠實的品質,從而使陜西從來不缺厚道純樸的典型。幾千年薪火傳承從未間斷,這些來自平民的善良,帶著黃土地原生態(tài)的質樸,彰顯出大智若愚卻又大愛存焉的品性,這是陜西人最為亮麗的名片。
張曉峰:“陜西好人”事跡除了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也是陜西人忠厚善良、向善的傳統(tǒng)美德的具體體現(xiàn),詮釋了寬厚包容、尚德重禮的陜西精神。我認為,一方面每個“好人”作為個體,必然有良好的家風家教,所謂幼承庭訓;另一方面,以銅川為例,它是全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市,但“好人”層出不窮,應該得益于該市多年來對道德文化的經(jīng)營,黨委、政府對干部、群眾的教育培養(yǎng)。
《當代陜西》: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請大家談談陜西好人在社會主義核心價觀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
張進蒙: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把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區(qū)分為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在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價值目標;在社會層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會價值取向;在個人道德層面,愛國、誠信、敬業(yè)、友善是價值準則。“陜西好人”的定位應在個人道德建設層面,是對普通百姓展示的道德示范?,F(xiàn)在我們所講的道德建設很明確分為三個領域: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公務員職業(yè)道德建設,三是普通公民道德建設。很明顯,陜西好人屬于普通公民道德建設范疇,對這個群體最具有示范效應。
石 英:“陜西好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誠信友善的生動體現(xiàn)?!瓣兾骱萌恕贝黻兾餍蜗?,凝聚著陜西精神,是建設“三個陜西”的軟實力,是富裕陜西的基礎,和諧陜西的內核,美麗陜西的靈魂。
張曉峰:“陜西好人”的故事,令人感動。他們人很平凡,但心靈極為高尚。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王家砭等好人故事讓大家看到了我們社會底氣是正的,還是有這么一個很大的群體在做好人好事。他們表現(xiàn)出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的體現(xiàn)和踐行。
《當代陜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怎樣才能塑造更多的“陜西好人”,讓“陜西好人”的隊伍成為社會的主導?
張進蒙:塑造“陜西好人”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真實性原則。要善于尋找和發(fā)現(xiàn)那些貼近群眾的、真實可信的、能引起廣大民眾關注的平常人物作為道德典范,要挖掘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學得到的人物。二是可行性原則。要讓“陜西好人”的行為,對我省大多數(shù)民眾而言是可以模仿的,那么他們的善行義舉就容易感染普通人而讓其效仿。三是互動性原則。要把“陜西好人”的善行義舉,作為實現(xiàn)政府弘揚的抽象的、有原則的價值準則和民眾認同的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規(guī)范之間良性互動的橋梁,為人們辨別好壞、善惡、美丑提供明確的行為標識。
雷鐘哲:要塑造更多的“陜西好人”,我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深度與廣度。宣傳塑造先進群體和先進事跡,不能單兵突進、浮于表層,要有一定的關聯(lián)和縱深,使一切學習最終要落實在日常行動上,真正將榜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血液成為習慣。二是單面與立體。既要有以點成線、以線成面的表彰、宣傳與學習,還要創(chuàng)造條件、完善政策,形成見義勇為保障機制,提升見義勇為者的快樂指數(shù),使善良得到正向回饋,形成系統(tǒng)效果。三是表彰與宣傳。表彰要迅速及時,理直氣壯,大張旗鼓,樹立社會正氣,讓人們看到光明燦爛的前景。
石 英:“陜西好人”群體的出現(xiàn),是長期以來把精神文明建設、道德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加以培育,日積月累、長期堅持、潛移默化的結果,要注意平時的澆灌、培育。同時,每個地方都有好人和壞人,每個人也會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從社會環(huán)境來講,要盡力營造一個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懲惡揚善的大環(huán)境。精神文明建設中,讓人們自覺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觀念,這樣“陜西好人”才會越來越多,社會道德才能重塑。
鄭夢熊:從王家砭村好人群體事跡中,可以得出塑造“好人”的幾點啟示:一是要有一個“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帶頭人。二是要有新的集體經(jīng)濟作支撐,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舍得投入、長期投入,虛事實辦、以實務虛。實踐證明,只有把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新農(nóng)村建設、“兩個文明”建設才能抓好抓實。三是要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認識到位?!熬癫晃拿?再富不光榮”,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精神特征;四是要注重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教化作用,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宣傳教化,重在長期不懈;五是要善于用村民教育村民,這樣作用最直接。
張曉峰:塑造“陜西好人”,要牢記四點。一是發(fā)展是硬道理。“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缺一不可。二是宣教需要創(chuàng)新。在教化過程中,要把握創(chuàng)新點和找準切入點。三是要加大宣傳正能量,宣傳這些樸實無華卻又很偉大的事情。否則,人天天接觸負面東西,心靈就會扭曲。四是制度建設不可或缺,要用好制度催生更多“好人”。
(張軍、張帆、陳榮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