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保民
一本好書就是一座知識學養(yǎng)的寶庫。所謂大家,其實是對書的先知先覺;所謂俗人,更多的是對書的不知不覺。而我,也許稱得上是對書的后知后覺。
困惑歲月的偶遇
1985年7月大學畢業(yè),我懷著萬分惶恐和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向往走上了中學教師崗位。那些未當教師的高中同學開玩笑提醒我:“你別誤人子弟喲!”確實,高中兩年,我的學科強項是數(shù)學,學數(shù)學專業(yè)才是我的正途。但在填報志愿時,有同學說在大學讀小說、看電影都是專業(yè)學習,于是我天真地填上了“中文系”。
讀大學時,教師講了許多語文教法方面的知識,但這些東西是否符合中學生的口味,我心中很沒底。我始終感覺我這個語文教師是個門外漢。一則,我家世代都是農(nóng)民,家中少有文化人出現(xiàn),缺少良好家庭氛圍的熏陶。二則,我讀小學時,上語文課幾乎就是背《毛主席語錄》;初中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主謂短語”之類;高中時,語文老師經(jīng)常把課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寫在黑板上,然后讓我們看書,不懂再問他。在那個特殊的歲月里,我沒有感受到語文課的魅力。
學校領(lǐng)導(dǎo)也許是出于對我年齡和闖勁的信任,居然讓我上兩個高三復(fù)習班的語文課。面對那些與我年齡相差無幾的高三復(fù)讀生,真是“壓力山大”!為不辜負學校的厚望,我每天寫詳案,詳?shù)秸n堂45分鐘說哪些話、寫哪些板書、做哪些動作,字字在案。
為做到心中有數(shù),達到每堂課都有“一桶水”,我經(jīng)常與同事就教學問題爭論到凌晨一兩點。但第二年高考,并沒有喜人的語文成績出現(xiàn)。接下來的兩三年,我依然如此這般教學。這樣煉獄般的日子引起了我的深思,為什么學生的語文成績與我的付出不成正比?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葉圣陶的一段話:“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教師是引導(dǎo)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lǐng)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嚕哩嚕蘇,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jīng)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雹?/p>
讀后我頓時明白為何這幾年來我的語文教學總是效果不佳。原來我就是那個“嚕哩嚕蘇”的“只給學生講書”的老師,從來沒想到要巧妙地“引導(dǎo)學生看書讀書”。我想找到葉老這段話的原文,但翻遍了學校圖書室都沒有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于是,我拜托同學在其他地方尋找,最后終于在一個大圖書館借到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
我如饑似渴,兩周讀完了上下兩冊,也摘錄了部分內(nèi)容。諸如:“教課之本并非教師講一篇課文與學生聽,而是教師引導(dǎo)學生理解此課文,從而使學生能自觀其他類似文章?!雹谧x了葉老的語文教育專著,幾年教學中的困惑得到了解答,自己的語文教學思路也明晰了許多。
于是,我開始改變自己“只給學生講書”的做法。漸漸地,在我的語文課堂里,學生當老師是常事,學生自由討論是常事,開展語文活動是常事。學生在課堂上活躍了起來,對語文課喜歡了起來。
蝸行日子的導(dǎo)航
教了十二三年語文后,我自感有些窮途末路。盡管有十多年的經(jīng)驗積累,有許多讓學生獲取高分的“法寶”,有一些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但我的語文課堂是年年如此的老調(diào)重彈,我自己對語文教學都沒了激情。我經(jīng)常反思: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是什么?“少慢差費”的課堂我有嗎?高效語文課堂該是什么樣子?
此時,由于工作變動,我已從鄉(xiāng)鎮(zhèn)來到城市,由一位高中教師變成了初中教師。初中語文課該怎樣上?初中語文課與高中語文課的差別有哪些?為何上初中語文沒有上高中語文那么順手?那一段日子,我似蝸牛般爬行在語文教學的路上。
苦思冥想,我又想到了《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再次借閱,細嚼慢吟,深耕厚翻,我似乎從葉老先生的話語中悟出了許多關(guān)于“語文”的答案。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語文課堂、課后練習、課外閱讀、語文考試……我才發(fā)現(xiàn),幾乎關(guān)于語文教育的所有問題在此書中都有說法。
這次葉老“導(dǎo)航”我的時間很長,我也設(shè)法買到了這兩本書,一邊研讀,一邊思考重構(gòu)我的語文教學。2004年,《語文課缺失了什么》在《中國教育報》發(fā)表,接下來,多篇論文在各類刊物公開發(fā)表。
在學習與反思的同時,我又大膽嘗試改變自己的語文課堂,把葉老的思想變?yōu)樽约旱慕虒W行動。由于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語文學科本質(zhì)規(guī)律的把握,我的課堂語文味濃烈了起來,學生們也開始踴躍參與教學活動。
我讀了不少教育名著,如柏拉圖、盧梭、奧古斯丁、夸美紐斯、巴班斯基的著作等等,但我最愛不釋手的還是《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兩年前我給武隆縣語文骨干教師講課時,引用的幾乎全是葉老的話,課后聽課老師說,還是葉老的話我們聽起來親切些。
應(yīng)該說,我從一個教書匠轉(zhuǎn)變?yōu)橐粋€反思型教師,與葉老這本書直接相關(guān)。它似乎讀懂了我沉重的腳步,故而時時“導(dǎo)航”我,給我營養(yǎng),給我動力。
碌碌中年的警醒
彈指一揮間,我已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田野耕耘了近30年。沒有輝煌耀眼的光環(huán),沒有如雷貫耳的名聲,我仍是一位普通語文教師。
這些年,在葉老“話語”的點化下,我在語文教學路上走得順心了些,踐行葉老思想的步伐也大了些:讓學生堅持每天寫一篇硬筆書法作品、每周到圖書館上一節(jié)閱讀課、每期讀兩本名著和自編優(yōu)秀文集一本……乃至學生的預(yù)習、討論、訓練、作文,都有了具體有效的操作辦法。但我依然在困惑中不斷學習。
初2013級的一位同學,剛?cè)雽W時,家長反映他在家寫作文要6至8小時,僅題目就要想2小時。這引起了我的警覺,家長是在提醒我,我的作文教學存在問題。這位同學基礎(chǔ)差,但他特別愛學習,特別勤奮,要是我澆滅了他的學習激情,那我就是犯了大錯。可這個問題的癥結(jié)在哪里呢?
我又重讀葉老的書,結(jié)果有了答案:“訓練寫作的人只須平心靜氣問問自己:(一)平時對學生的訓練是不是適應(yīng)他們當前所有的積蓄,不但不阻遏他們,并且多方誘導(dǎo)他們,使他們盡量拿出來?(二)平時出給學生做的題目是不是切近他們的見聞、理解、情感、思想等等?總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們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誠的基礎(chǔ)?”③
很明顯,我之前的做法沒有切近這位同學的見解、理解、思想。我立即調(diào)整,允許該生在每次寫作文時自選題目,這大大激發(fā)了他的寫作興趣。畢業(yè)時,他在40分鐘內(nèi)能完成700字的文章。
今年初,我特意為我名師工作室的七位老師各送了一套《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希望葉老的教育思想能幫助更多老師撥開前方的迷霧。
我不是當語文教師的料,卻又恰恰成為了語文教師,這也許是人生的一個玩笑。憶往昔崢嶸歲月,我最大的感慨,是書讓我在語文教學路上走得愈來愈順暢。在“大書”的遮蔽下,我躲開烈日的炙烤,渾身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