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良
在中外交流史上,“絲綢之路”聞名遐邇,“茶馬古道”也為人們廣泛知曉,而“萬里茶道”近些年才受到人們的關注。先是內(nèi)蒙古作家鄧九剛先生的紀實之作《茶葉之路》出版,后有中央電視臺《茶葉之路》的熱播,由此引發(fā)了社會對于萬里茶道及茶路沿線城市的熱切關注。2013年3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談到17世紀的“萬里茶道”,強調(diào)“萬里茶道”的歷史意義,重新喚起了海內(nèi)外對這條茶道的記憶。
“萬里茶道”萬里長
由于17世紀晉商到武夷山販賣茶葉,“萬里茶道”從福建武夷下梅村起,翻武夷山至江西鉛山河口鎮(zhèn),裝船順信江穿鄱陽湖至九江轉長江,先經(jīng)水路運到“茶葉港”湖北漢口,然后自漢口一路北上,再經(jīng)漢水運至襄樊和河南唐河,在有南船北馬之稱的中原商業(yè)重鎮(zhèn)社旗上岸,由騾馬馱運北上,經(jīng)洛陽,過黃河,越晉城、長治、太原、大同、張家口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然后改用駝隊穿越1000多公里的荒原,縱貫河南、山西、河北、內(nèi)蒙古,入蒙古國境內(nèi),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經(jīng)烏爾格(1778年改稱庫倫,1924年改稱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俄語КяхТа,“有茶的地方”之意)。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茶路在俄羅斯境內(nèi)繼續(xù)延伸,從恰克圖向西北方向經(jīng)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新西伯利亞、莫斯科到達圣彼得堡,至此共1.3萬千米,成為名符其實的“萬里茶道”。俄羅斯商人又將茶葉轉售于歐洲其他國家,繼續(xù)延伸這條國際商路,直抵歐洲腹地,成為貫通亞歐大陸的動脈。
其時《山西歷史地圖集·清代晉商商路》記述:“大致在乾隆三十年(1765)起,在山西商人的推動下,逐漸形成了一條以山西、河北為樞紐,北越長城,貫穿蒙古,經(jīng)西伯利亞,通往歐洲腹地的陸上國際茶葉商路。在南方,又開辟了由福建崇安過分水關,入江西鉛山縣河口鎮(zhèn),順信江下鄱陽湖,穿湖而出九江口入長江,溯江抵武昌,轉漢水至襄樊,貫河南人澤州,經(jīng)潞安抵平遙、祁縣、太谷、忻州、大同、天鎮(zhèn)到張家口,貫穿蒙古草原到庫倫至恰克圖,這是一條重要的茶葉商路?!?/p>
“萬里茶道”的興衰
中國歷史上有三條著名的茶葉之路,一是“茶馬古道”,該通道是唐宋以來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貿(mào)易通道,通過馬幫的運輸,云南、四川的茶葉得以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另一條路是“茶馬互市”,起源于唐、宋時期,封建王朝用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以茶馬交易為中心的貿(mào)易往來,維護了民族的和睦和國家的統(tǒng)一;再就是我們所說的“萬里茶道”。
說到“萬里茶道”的起源,不得不說到俄羅斯人喝茶的愛好。俄羅斯人喝茶的習俗要追溯三百多年前,從中國的武夷茶說起。1567年,俄國就報道茶乃神奇的飲料,茶系哥薩克人傳人。明朝萬歷四十六年(1618),中國公使攜數(shù)箱茶葉穿越西伯利亞,歷經(jīng)18個月的旅程,贈送給俄國沙皇,沙皇品嘗之后如獲至寶,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國上流社會中迅速傳播開來。以致在俄羅斯民族,有這樣一句諺語:“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638年,在蒙古的俄國公使買到茶葉,帝俄使臣墨索維也從中國帶4普特(約64千克)茶葉至莫斯科,至1687年,中國茶葉經(jīng)滿蒙商隊運往俄國,由此有了“萬里茶道”的雛形。
另外,“萬里茶道”的起源也受當時政策的影響。自明代始,朝廷把茶列為“五利”之一而加以發(fā)展,武夷山脈南北兩坡茶葉的生產(chǎn)與貿(mào)易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壯大。又因明初倭寇肆虐,嚴重威脅海上航行安全,明太祖朱元璋立下“寸板不得人?!钡慕?,完全關閉了由東南海上出口的貿(mào)易通道。地處武夷山脈北麓信江河畔的河口,此刻便來到了茶葉生產(chǎn)與貿(mào)易歷史的重大拐點。據(jù)《鉛山鄉(xiāng)土志》載:“清代鉛山茶葉出口的路線分南北兩路。北路是一條國際商路,乾隆二十三年(1758)
后形成,從鉛山河口至九江、武昌、樊城、張家口、越內(nèi)蒙古過蒙古直達蒙俄邊境恰克圖;南路從河口運至鄱陽湖溯贛江而上到贛南,然后越南嶺至廣州,由廣州十三行辦理出口。”
鴉片戰(zhàn)爭后五口通商,旋即因太平天國起義阻斷了長江運輸線路,晉商被迫停止了福建采買茶葉,轉移到湘鄂一帶,武夷茶商只能轉向五口通商處的三大通商口岸福州、廈門、廣州等拓展貿(mào)易。同治元年(1862)《中俄陸路通商章程》在京簽訂,俄國終于打通了海參崴經(jīng)天津至中國茶葉最大集散地漢口的水上通道,并得到直接到中國茶葉產(chǎn)區(qū)采辦茶葉和興建茶葉加工廠的權利,還得到比其他國家低三分之一的稅率政策,俄商的輪船開始在漢口裝運茶葉。至此,“萬里茶道”開通以來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平衡被擊破,中國商人在茶葉貿(mào)易的利潤完全被俄國人奪走,短期內(nèi),恰克圖買賣城數(shù)百家中國茶行字號銳減至十余家。加之中俄貿(mào)易中,清政府對中國商人收取的稅收將近俄國商人納稅額的十倍,又隨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獨立,恰克圖貿(mào)易口岸徹底關閉,輝煌了兩個多世紀的“萬里茶道”從此失去了作用,這條歷史著名的商業(yè)大道漸漸被人們淡忘。
“萬里茶道”第一鎮(zhèn)——河口鎮(zhèn)
“萬里茶道”起點是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下梅村,據(jù)《崇安縣志》載,“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艘,轉運不絕?!毕瘸酥穹こ鱿旅贰爱斚?,再順梅溪至赤石,人崇陽溪后逆流北上至崇安城,又被小心翼翼地請上“雞公車”(獨輪車)或腳夫的挑擔,沿200余里的閩贛古驛道,穿越武夷山的分水關,便達江西鉛山縣河口鎮(zhèn)。
鉛山河口鎮(zhèn)處在信江中上游,從懷玉山發(fā)脈的信江流至河口,由于注入了武夷山北坡的大量水源,具有水深、河寬、水流平緩特點,適合航運。正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記》中記述:“河口有水自東南分水關發(fā)源,經(jīng)鉛山縣(永平鎮(zhèn))至此人大溪(信江),市肆甚眾,在大溪之左,蓋兩溪合而始勝重舟也?!?/p>
由于具有十分優(yōu)越的水上交通之便利,河口鎮(zhèn)迅速地發(fā)達起來。至清乾隆時,河口鎮(zhèn)已是閩、浙、贛、皖、湘、鄂、蘇、粵等地百貨集散地,沿江十多處碼頭泊船達千艘,極盛時有店鋪2000多家,大小紙店100多家,茶行近50家,晉、陜茶商每家資產(chǎn)均在30萬銀元以上,各地商人在河口建會館十多家。清乾隆八年《鉛山縣志》記載:(河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輯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斯鎮(zhèn)勝事,實鉛山巨觀。”民間有“買不盡的漢口,裝不完的河口”之說。
鉛山制茶歷史悠久,宋代鉛山茶即為貢品。據(jù)明《鉛書》載“鉛邑凡石山帶土者、兩山夾岸者、陽岸者、陰峽者皆種以木(茶樹)……宋即有周山茶,有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皆以佐建安而上貢?!泵魅f歷《信州府志》載:“河紅茶乃國內(nèi)紅茶最著,為華夏首問世界之紅茶?!敝晕印恫枋须s詠》記:“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jīng)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資本約二三十萬至百萬,貨物往返絡繹不絕,首春客至,由行東河口歡迎。到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茶事畢,始結算別去?!薄吨袊栲l(xiāng)行》的作者R FORTUNE寫道“河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市鎮(zhèn),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英國商人也來此采購河紅茶?!?/p>
明清時期,“小種河紅茶”即是我國最早的紅茶,也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國茶,被西人譽為“茶中皇后。”河紅茶制作師傅成立有河口幫茶師會,足跡遍布全國的紅茶產(chǎn)區(qū),有語云“河紅茶市通四海,河幫茶師走天下”。河口鎮(zhèn)也因此而成為茶葉等商品貿(mào)易的主要市場。可謂“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如今被譽為“萬里茶道”第一鎮(zhèn)。
“萬里茶道”的意義
晉商主導的“萬里茶道”,是活躍了兩個多世紀的國際商業(yè)大道,也是繼絲綢之路之后,中國通向歐洲的重要國際商道,它貫穿南北、連接起中國廣大的茶區(qū),是一條多網(wǎng)絡的茶葉行銷商路。通過這條商路,中國外銷茶葉譽滿歐亞大陸,是一條堪與絲綢之路相媲美的國際貿(mào)易黃金商道,是一段曾經(jīng)輝煌的國際商業(yè)傳奇,在世界貿(mào)易史上譜寫了宏偉的篇章。
“萬里茶道”也是一條文化交流、民族融匯的和諧之路,更是一條充滿了艱辛和智慧,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傳奇之路,中國的茶文化就是通過此路傳遍世界各地的。
如今,隨著“萬里茶道”各種活動的開展,重新喚起海內(nèi)外對這條茶道的記憶,作為時代的符號,“萬里茶道”因具有地域的連貫性、人文的包容性、商道的傳承性等,蘊含著不容忽視的文化軟實力。被喚醒的不僅是沉寂的古商道,更是其厚重的人文內(nèi)涵。
(責任編輯:馬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