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昌友, 李古浩
(武漢科技大學 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
城市綠地特色的塑造
——以武穴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為例
伍昌友, 李古浩
(武漢科技大學 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城市綠地特色是城市綠色環(huán)境的重要表現,通過對塑造城市綠地特色的研究,系統總結了城市綠地特色塑造的基本方法,拓展了形成城市綠地特色的方式,從而有效地提升城市綠色環(huán)境品質.本文以武穴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為例,結合城市地域自然特征與人文環(huán)境,在自然環(huán)境中借用比喻、象征、固化、抽象等方法,沿城市規(guī)劃骨架中的點、線、面、體等空間層次,充分利用江堤、湖岸、港道、人文歷史等構成要素,進行系統地塑造城市綠地,探討塑造城市綠地特色的方法,形成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內涵與地域特征的城市綠地特色,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城市綠地;綠地特色;綠地系統
1.1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城市綠地特色的研究歷史較長,自古至今,對如何形成城市綠地特色有許多文獻和案例,殷商時代的“靈囿”,明清時期的私家園林,皇家園林等多種城市綠地,無不顯現綠地的特色.近代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國家建設部門頒布了《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城市綠地系統編制綱要》及《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等多項規(guī)范,為城市綠地特色的形成奠定了法規(guī)基礎.
城市綠地特色的形成包含多方面,涉及到自然地貌、山林水體、綠地植被及人文歷史景觀,生態(tài)效應等多方面.1990年錢學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1],提倡以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建設城市綠地,形成城市特色.王浩、王亞軍在其《生態(tài)園林城市規(guī)劃》著作中,對生態(tài)園林城市綠地特色分多層次進行了詳細研究,強調在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塑造城市特色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2],并提出從自然環(huán)境、人工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三方面塑造城市特色.申世廣等人在其以常州為例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3],注重水體與水網構建綠地特色,強調運河的歷史對形成綠色景觀的重要作用,濮佩明在其對城市綠地景觀特色的研究中[4],強調特色綠地景觀的藝術載體,從形體、空間、色彩、光影等多方面塑造城市綠地特色.蔡海鵬在其以洛陽市為例[5],進行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探索時,強調注重歷史特色,保護歷史造址,改造與保護相結合形成城市綠地特色的核心,彭玉婷[6]結合小池濱江新區(qū)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研究,利用遙感影像綠地信息技術,控制各類綠地綠線,科學合理對各類綠地進行詳細布局,以形成城市新區(qū)綠地特色,諸如此類研究還有許多,對城市綠地特色的塑造作了各具特色的研究.
1.2國外研究概況
西方隨著工業(yè)革命以來,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在城市綠地特色塑造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835年英國的攝政公園的建設,開始注重城市環(huán)境特色與土地的利用,1858年美國紐約中央公園設計與建設為市民提供休閑、親近自然的城市空間,形成了城市公園綠地特色空間,極受市民歡迎.1880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奧姆斯特德等人將河邊濕地、道路綠地與城市公園結合,形成城市的“翡翠項鏈”為城市綠地特色的塑造開始了綜合性的探索.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英國E.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論,將城市公園與綠地與城市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城市特色. 1922-1982年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還提出了許多理論與典章,如“衛(wèi)星城市”、“帶形城市”、“城市森林”、“景觀生態(tài)學”、“雅典憲章”等.上世紀80年代后,城市綠地系統的研究呈現出網絡化、生態(tài)化、系統化和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形成了“楔形網狀”結構,通過綠楔、綠廊連接班塊綠地,構成城市綠地網絡[6],形成城市綠地特色和景觀特色.在諸多理論與典章的影響下,世界各地塑造城市綠地特色的方式與方法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趨勢.
1.3塑造城市綠地特色的意義
隨著城市建設迅速發(fā)展,人們正面臨著現代與傳統、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沖擊和融合,同時會出現城市千篇一律的現象,以至于城市空間單調乏味,這種現象正是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趨同的體現[7],因此塑造城市綠地特色是城市特色的要求.用塑造城市綠地特色來豐富城市特色內涵,獲得城市與城市間的區(qū)別印記,能給人們提供精神和物質雙方面的影響,它是城市發(fā)展的要求.同時城市綠地系統的規(guī)劃對塑造、彰顯城市特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綠地系統規(guī)劃才可能塑造出一個有特色的城市[8].
《園林術語標準》中將城市綠地(urban green space)界定為:以植被為主要存在形態(tài),用于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為居民提供游憩場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種城市用地,其遍及城市的各個角落.城市綠地特色的構成要素是多樣的,構成城市綠地一切組成部分或與之相關的部分都可以是城市綠地特色的構成要素.如城市道路綠化、街頭游園、街旁綠地等各種小游園以及城市的山、水、林,均可作為城市綠地特色的構成要素.
廣義的城市綠地是指被人工植被覆蓋的土地和天然植被覆蓋的山地、丘陵、水體,曠野等空曠地的總稱[9],狹義的城市綠地是指建城區(qū)被植被所覆蓋的土地,空曠地和水體形成的綠色空間.這些可見要素可被認為物質要素,但一些非物質的要素,如反映城市內涵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等,亦可融入城市綠地特色中.綠地特色的要素總體上可以分為自然綠地環(huán)境要素、人工綠地環(huán)境要素、歷史文化要素.
3.1武穴城市綠地特色的現狀
武穴是長江中游港口城市,位于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南麓,鄂東邊緣,地扼吳頭楚尾,全市東西最大橫距43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2公里,面積1200.35km2,市域內北部分布山地與丘陵,南部分布平原與湖澤,綠地資源豐富.城區(qū)南接長江,北依仙姑山,東臨武山湖百米港,西接馬口湖,城區(qū)內東、西等河港交織,具有鮮明的自然綠色生態(tài)資源,是武穴城區(qū)主要綠色空間骨架.經調研城區(qū)現有綠地總面積543.0hm2,占建成區(qū)綠地率30.0%,其中公園綠地161.98hm2,占建成區(qū)比例8.95%.城區(qū)公園綠地數量相對較少,分布不均.現有的江堤是武穴城區(qū)居民最愿意去的地方,傍晚人們結伴去江堤散步、健身、聽戲、賞江景夜色,整個城市綠色空間還較單一,數量與質量上均未能滿足居民的要求(表1),與城市發(fā)展的進度不相適應,城區(qū)未形成一個生態(tài)和景觀俱佳的綠地系統.綠地系統建設與特色的形成是必要的.
表1 2012年武穴市城區(qū)各項綠地現狀一覽表Table 1 A list of the status of urban green in 2012
3.2充分利用自然綠地環(huán)境,架構綠色空間骨架
綠地特色一定要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條件,依據其地理區(qū)位、氣候的不同,分別形成山岳綠地景觀、平原綠地景觀、河湖濕地景觀、湖島景觀、天象景觀、植物景觀等地方綠地景觀特征,這是實現綠地景觀自然特色的重要手段[4].在武穴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依據武穴市域生態(tài)構成要素,提出“一江三湖兩廊道,三區(qū)四庫三屏障”綠地特色結構.“一江”:長江,城市的主要水源;“三湖”:馬口湖、武山湖、太白湖,是武穴生態(tài)水網的核心;“兩廊道”:長江干堤及馬口湖、武山湖、太白湖聯通工程后形成濱水生態(tài)廊道;“三區(qū)”:武山湖濕地風景區(qū)、仙姑山風景區(qū)和橫崗山景區(qū);“四庫”: 荊竹水庫、梅川水庫、仙人壩水庫和大金水庫;“三屏障”:太平山區(qū)核心森林屏障、中西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綠地和農業(yè)商品基地屏障、東南部長江防護林屏障.
圖1 武穴市生態(tài)體系
(資料來源:《武穴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設計》)
圖2 武穴市綠地系統結構
(資料來源:《武穴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設計》)
由上述諸多自然要素構建出武穴綠地系統的獨特結構(圖1).對城區(qū)而言,由長江、仙姑山、武山湖和城區(qū)道路,形成“一核,兩楔,三帶,六縱”的綠地系統結構體系(圖2).
3.3注重人工綠地環(huán)境特色的塑造
3.3.1 塑造城市道路綠地特色 城市道路綠地既是城市綠地布局中的“骨架”,又是城市綠色活力的“動脈”,更是城市形象對外展示的綠色渠道.城市道路綠地特色的塑造,涉及到行道樹、灌木種植選擇與搭配、景觀小品設置等,充分利用道路綠色景觀要素,塑造出獨特的道路綠色景觀,表現城市特色.
武穴市道路綠地在規(guī)劃上借用比喻與象征手法設置主題,從植物物種的選擇,灌喬木形態(tài)搭配,常綠與落葉樹間種,利用自然美學法則,創(chuàng)造出既能滿足人們出行要求,又能體現地方綠色景觀特色.武穴大道以“公園式道路”為主題,行道樹以青桐、香樟為主,配以黃楊、沙地柏、鋪地柏等灌木提高綠化覆蓋率,街旁綠化帶以廣玉蘭、刺冬青、銀杏等喬木為主,間植美人蕉、杜鵑、月季、女貞等灌木以彰顯貴氣.
明珠路綠地規(guī)劃以“未來城市”為設計主題,路段行道樹以法桐為主,雖然法桐花期易掉絨毛,但它抗逆性強,不擇土壤,對城市環(huán)境適應性特別強,并具有超強的吸收有害氣體、抵抗煙塵、隔離噪音能力,還有耐干旱、生長迅速、樹冠大、重裁剪等優(yōu)點,作為南北向道路的行道樹,易形成林蔭大道,高大的法桐夏天闊葉能遮蔭,冬天葉落能透光,綠色季節(jié)變化豐富.
3.3.2 塑造街旁綠地人工綠地環(huán)境特色 城市中的街旁綠地是城市綠地規(guī)劃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屬于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的公園類綠地,它的塑造要依靠人工智慧完成,采用象征與固化的方式.一方面,人們通過栽培植物來豐富城市植物物種多樣性,發(fā)揮植物吸碳吐氧、調節(jié)溫度與濕度、消噪除塵、殺菌保健、吸收有害氣體、水土保持、發(fā)揮綠地水循環(huán)、防震避災等生態(tài)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與道路綠地的連接,可以將分散的不同類型綠地串聯在一起,構成有機聯系的城市綠色網絡,為城市生物提供遷徙和交流的重要廊道,亦為城區(qū)與城郊的生態(tài)提供聯系橋梁,融自然萬物于一體,達到“雖由人作”又“宛自天成”的藝術美與生態(tài)美的和諧統一.在武穴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以均衡布局為原則,按照服務半徑的要求,均衡布置街旁綠地,尤其是結合老城區(qū)的實際,增加了街旁綠地的數量,確保市民出門200米范圍內能夠到達街旁綠地,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圖3).
武穴沿江大道街旁綠地呈帶狀,長度300m,寬度30-45m之間,雖然受到寬度的影響,但沿長度方向可修建步道、花架、小塊活動場地等設施供人們散步、交流、晨練、繪畫、練琴、下棋等,形成具有多層次的文化生活長廊(圖4).該綠地的內部空間呈線形延伸,有利于更多周圍居民就近方便快捷到達,形成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交往空間.
圖3 街旁綠地規(guī)劃分布圖
(資料來源:《武穴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設計》)
圖4 沿江大道街旁綠地
(資料來源:《武穴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設計》)
3.3.3 塑造城市綜合公園綠地特色 在城市綜合公園綠地規(guī)劃中,賦予綜合公園綠地不同的理念,是塑造綠地特色的重要方面.武穴掛玉湖公園為全市性綜合公園,是城市的綠化核心所在,規(guī)劃中以“錦繡中華”為主題,采用固化與抽象的方法,將大眾文化的內涵與綠地功能、綠化種植、建筑雕塑小品等結合起來,塑造時尚、簡潔的現代個性的綠地,形成特色主題公園,提高城市綠色品位,塑造城市印象.
3.3.4 塑造濱水帶狀綠地特色 武穴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將東港、西港及武穴江灘公園作為濱水帶狀綠地空間重點.在規(guī)劃中充分尊重地域特點與文化內涵,利用風土人情和民俗傳統,打造濱水綠地特色,沿濱水岸線動態(tài)流線形成畫卷式的濱水綠色、建筑、文化特色景觀.
園林植物根據其生態(tài)習性,將景觀生態(tài)屬性與藝術審美要求完美結合,強調四季變幻和遠近差異的景觀效果. 武穴市中心城區(qū)有七條河港,每條河港有其景觀主題,根據周邊用地類型、地理位置及文化傳統等特征進行設計,強調城市文化品質,形象、直觀、互動地演繹港邊帶狀綠地的主題,將武穴人居生活、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的多元性體現在濱水區(qū)綠地中,實現寓教于“游”,并且注重生態(tài)功能與景觀環(huán)境的結合,柔化處理河岸線,為水陸生態(tài)交換提供條件.每條港園林植物景觀主題如表2.
表2 各河港園林植物景觀主題Table 2 Themes of plant landscape for each river harbor garden
3.3.5 塑造老城區(qū)綠化特色 在舊城密集區(qū),通過舊城改造或局部拆遷整治,建設巷道微觀綠化、街旁小型綠地、西曬墻面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綠化小廣場和社區(qū)小游園等較小規(guī)模綠地,不論綠地空間大小,以小片林或盆株植為主要綠化形式,以種植花卉、小型灌喬木、藤類植物為主,結合庭院空間,采用中國傳統園林移步換景的手法,形成良好的生活綠化景觀,在方寸之地可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10].能實現人們的情感的交流與文化習俗的傳承,并有效解決舊城區(qū)綠地不足的矛盾.
3.4綠地特色體現城市歷史文化
歷史與文化代表城市昔日的輝煌,見證著城市的發(fā)展與興衰,是城市發(fā)展過程中最寶貴的記憶,也是人居環(huán)境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1].歷史文化的地域性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礎[5],為增強城市特色,在綠地特色塑造中汲取城市歷史文化是必要的.塑造武穴城市特色,在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可考慮以下幾方面.
3.4.1 結合歷史文化,打造商貿碼頭文化特色 武穴港是長江十大深水良港之一,可???000噸以上的客貨輪船.在明代已成為臨江重鎮(zhèn),清初發(fā)展成為“商賈雜處鱗聚之要埠”,1876年9月13日中英《煙臺條約》辟為外輪停泊港口,民國中期是鄂省“七大商埠”之一,素有“入楚第一門”、“鄂東門戶”之稱,商貿活動繁榮. 武穴沿江大道綠地規(guī)劃以“碼頭商業(yè)文化”為設計主題,反映傳統碼頭商貿文化,將傳統的碼頭文化氣息與現代時尚生活結合起來,在現代生活中感受歷史的氣息.規(guī)劃沿江大道綠化喬木以楊柳、復葉槭樹、欒樹,紫葉李樹、合歡等為主,灌木以美人蕉、常春藤、女貞、杜鵑等為主,合理搭配,豐富帶狀綠化空間,從不同的視角為人們營造一種臨江的休閑、娛樂空間.
3.4.2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佛教文化綠地特色 武穴市歷史上宗教文化活躍,有“千佛之國”、“千廟之縣”的盛名.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廣濟大道規(guī)劃以“禪宗文化”為設計主題,挖掘與禪宗濃厚的“廣施佛法,濟度眾生”的歷史淵源.設計融入禪宗文化與自然和諧同在的觀念,表現心無憎愛、眾生平等禪宗高深意境,體現“人文廣濟、靈秀武穴”的時代面貌.在樹種選擇上,規(guī)劃廣濟大道喬木樹種以銀杏、青桐、香樟、廣玉蘭、合歡等為主,間植丁香、木槿、杜鵑、女貞等灌木點綴,并以凸顯禪宗文化的建筑小品、雕塑、碑文等營造強烈的人文氛圍.
3.4.3 繼承傳統工藝,打造傳統工藝文化綠地特色 武穴市章水泉竹器,以端莊、典雅、大方著稱,“章水泉竹藝”是武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品.為弘揚傳統文化,在綠地系統規(guī)劃中,利用竹子的種植,可豐富道路綠化景觀.鳳凰路綠地規(guī)劃以“竹藝”為主題,綠化以各種類竹子為主,合理栽植部分灌木和少許喬木.街旁綠地以傳統園林式布局,配以竹藝小品點綴.結合鳳凰路兩邊建筑物庭院,以竹文化為主題,種植竹林,群栽或組栽,高低搭配,陪種其他灌喬木或搭配石材,采用借景、對景等處理手法,并借用竹子的高潔,豐富武穴竹藝文化.鳳凰路旁有鳳凰港與之相依,更有利于增加景觀層次和視野開闊度,傳承章水泉竹藝文化精髓,與道路互融,彰顯特色.
3.5市樹市花體現城市植物特色
樹木除了具有自然屬性以外,人們還賦予某種樹木某種特定的文化內涵,使得樹木具有了文化屬性.如:“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東坡語),就體現了“竹”這種樹木的特定文化內涵,說明了“竹”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語),體現了茱萸的“可辟邪消災”文化內涵,說明茱萸的文化屬性[8].這些寓情于綠色植物中,可以形成城市樹木特色文化.在武穴市樹、市花的選擇上,結合武穴地域文化,注意塑造綠色文化特色,并將綠色植物與其文化象征意義結合起來.
武穴市樹、市花的篩選結合武穴市弱堿性土壤、亞熱帶中緯度氣候、禪宗文化和現狀植物物種的分布等特色,選擇如表3、4,建議市樹市花分別為楓樹與荷花,代表紅火的生活與純潔的心靈.
表3 篩選的市樹品質一覽表Table 3 A list of the quality for the filtered city tree
表4 篩選的市花品質一覽表Table 4 A list of the quality for the filtered city flower
資料來源:武穴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資料整理
城市綠地特色的塑造,對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品質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的特色體現,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城市綠地要素及塑造城市綠地特色的方法,并以此豐富城市道路、綠地公園、廣場等城市公共服務綠色景觀空間.同時城市綠地特色的塑造,也要融入地方的文化要素,將自然要素賦予文化靈魂,城市的綠地特色才能完整體現,并可持續(xù)發(fā)展.結合城市地域自然特征與人文環(huán)境,在自然環(huán)境中借用比喻、象征、固化、抽象等方法,沿城市規(guī)劃骨架中的點、線、面、體等空間層次,系統地塑造城市綠地,使其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地域特征.結合武穴市的地理、氣候與歷史人文環(huán)境,充分利用江堤、湖岸、港道、人文歷史等要素,精心塑造武穴城市綠地特色.使其體現在街旁、公園、社區(qū)等生活空間中.經過對城市綠地進行系統規(guī)劃與建設,城市綠化環(huán)境與生活品質得以改善,并能體現城市的居住文化與精神內涵.
[1] 吳人韋,付喜娥.“山水城市”的淵源及意義探討[J].中國園林,2009,(6):39-40.
[2] 王浩,王亞軍,著.生態(tài)園林城市規(guī)范[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2-4.
[3] 申世廣,周峰,楊柳.注重城市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以常州市為例[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10,(6):39-40.
[4] 濮佩明.城市綠地景觀特色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0,(11):132-134.
[5] 蔡海鵬.注重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探索[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3,(4):34-40.
[6] 彭玉婷.湖北省小池濱江新區(qū)綠地系統規(guī)劃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6-10.
[7] 徐新泉.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的特色塑造探討[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3:83-84.
[8] 郭竹梅,曾偉,張承明.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的可實施性探討[J].中國園林,2007,(6): 77-78.
[9] 箄皓.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的特色塑造研究——以宿遷市城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為例[D].江蘇:南京林業(yè)大學,2006:17-18.
[10] 計成著.李世奎,劉金鵬,編著.園冶[M].北京:中華書局,2012:200-201.
[11] 李暉,等.基于整體系統觀念的人居環(huán)境綠地系統體系構建[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9,(12):10-11.
[12] 歐斌.樹木的文化屬性及其應用.江西林業(yè)科技,2009,(6):23-26.
OnShapingtheCharacteristicsUrbanGreenSpace——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in Wuxue City for example
WU Chang-you,LI Gu-hao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a cit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we summarize the basic methods of it systematically, and expand the ways of form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thereby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urban green environment effectively. This paper tak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en space system in Wuxue city for example,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atically and discussing the methods of it by comb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regional natur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also by way of utilizing analogies, symbols, solidifications and abstractions in the natural surroundings or employing spatial level such as spots, lines, surfaces and objects in the urban planning skeleton, applying such inscape of riversides, lakebanks, riverharbours and humanistic history, which for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with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gional features, which possesses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guidance.
urban green spa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green space; the green space system
2014-01-22
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重點項目(D20111109);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2D110).
伍昌友(1966-),男,湖北武穴人,副教授,碩士.
伍昌友,李古浩.城市綠地特色的塑造——以武穴市綠地系統規(guī)劃為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7(6):575-580.
X21、X321
:A
:1001-2443(2014)06-05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