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在一篇揶揄英式早餐的文章中,作者寫道:英式早餐,名字都足以讓地球人顫抖—優(yōu)質(zhì)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最慘結(jié)局。(某些)無節(jié)操英劇,又何嘗不是以“國恥”的方式成就“國粹”呢?全亞洲人民被粉紅泡出一身軟媚,亦莊亦諧的BBC適時地端來名為《9號秘事》的暗黑料理,饕客們打了個滿意的飽嗝后,立馬被強烈后勁弄得生理心理皆不適,差點就噎死人生。
可別小覷這個看似擺不上臺面的惡搞劇,它其實頗具文學氣質(zhì),不少人說“歐·亨利的作品拍成電視也許就是這副德性”。短篇小說最見真章,如果一個單元劇,以20分鐘左右的片長,交代情節(jié)同時,鋪設層層機關(guān),隱藏毀三觀的超大信息量,還能在結(jié)尾抖出令人或背脊颼颼、血壓飆升、腦筋打結(jié)的包袱,余味中嗅出風格化電影的氣息(譬如EP1之于“暴風雪山莊模式”,EP2之于《兩桿大煙槍》,EP3之于《致命ID》),你就不得不對主創(chuàng)的大腦構(gòu)造感到好奇了。
從《瘋城記》走出來的黃金搭檔Steve和Reece,肯定不信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一說。兩位編劇一腦抽,把各路神佛妖孽召集麾下,放進變態(tài)、復仇、變性、猥褻、精分(精神分裂)的魔方里,轉(zhuǎn)一轉(zhuǎn),編出一個個讓上帝不停打噴嚏的故事。戳穿生活的遮羞布,揭破帶進墳墓的秘密,暴露人性深處的陰戾,在他們的視野內(nèi),沒有什么人和事是神圣不容侵犯的:老爸是連兒子都不放過的孌童犯,嬌妻是條異裝癖的漢子,精分教師陷溺在妄想里殺人……
不想當演員的鬼才不是好編劇,兩位編劇還熱衷在自家劇里以各種不堪形象摻一腳。同性伴侶、爆頭笨賊、精神病人,從涮自己到涮世人再到涮上帝,像惡魔毫無惻隱,像頑童毫無敬畏,人物和劇情越神經(jīng),神劇趨向越明顯,誰讓他們就是這么不信邪地酷呢?
《9號秘事》沿襲英劇傳統(tǒng):不憚于以最壞的惡意刺探人性和生活。推薦的人以 《黑鏡》做類比,冠上姐妹篇的名號。對此,幾乎可以想象Steve和Reece嗤之以鼻的傲嬌模樣:相對于氣吞山河的《黑鏡》,小格局的《9號秘事》恐怕要敬謝不敏。前者刷的是高科技的梗,后者揭發(fā)的是人性深處的垢。別對《9號秘事》寄望更多,除了看得過癮,它別無所長。但藝術(shù)就是藝術(shù),沒有義務扯上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責任感。況且,《黑鏡》第二季已明顯讓人感到形式和主題對戲劇本身的“挾持”,與其端著公知范兒憂國憂民,倒不如看兩個慧黠玩家,將神筆化為手術(shù)刀,解剖生活的“遺體”,取出血淋淋的病灶,還不忘像煙盒上“吸煙有害健康”的字樣一樣標榜:黑色幽默源自于對生活深深的溺愛。
《9號秘事》是戲劇對本源的一次回歸,撇開一切非藝術(shù)因素,盡忠職守地把戲劇性這種東西玩到出神入化。人生的變奏斷章,聚焦在九號門牌下一個個荒誕空間。衣柜里連呼吸都是呈堂證供,戒備森嚴的豪宅填滿笑料和巧合,單身漢公寓是真真假假生生死死的靈異結(jié)界……再配上暗結(jié)鬼胎的道具、突兀的場景切換、詭異的打光、神叨叨的對白、舞臺劇式的浮夸表演,每個鏡頭都被破解不盡的伏筆和暗喻撐滿了—它經(jīng)得起一看再看,時時溫故知新,處處幡然醒悟,沒有一秒鐘是廢料。
作為閱劇無數(shù)的觀眾,雖然從第一分鐘就預料后面有反轉(zhuǎn),但只是猜中形式,卻難猜中內(nèi)容。編劇并不企圖征服觀眾,而是掏心窩子跟他們周旋,明示、暗示、調(diào)戲、混淆、障眼法,用盡一切手段和心機,撂下開放式命題,令腦補的想法變成鞭子,抽打思維的陀螺,鉆得人心里發(fā)毛。
用同樣惡搞的調(diào)調(diào)來形容該劇:一幕幕人艱不拆,在不明覺厲的細節(jié)處細思恐極,但因各種神展開和逆轉(zhuǎn),絕不會累覺不愛。第一季目前還在更新中,第二季已早早續(xù)訂??梢姶藙∮兴毺氐氖鼙娛袌?,在這個磁場里,觀眾很難勻出精力去掂量拍攝手法、技術(shù)手段、思想主題等問題,他們的全副心智都用來猜測內(nèi)情,沉浸到故事的無數(shù)種可能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