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
制造惡俗和享受惡俗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游戲,猶如一場交誼舞,雙方踩著共同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陶醉于其中。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惡俗時代,這個時代的急先鋒是“惡俗廣告”:幾乎任何一種商品都可冠以“頂級享受”“超凡體驗”“絕世佳作”“傾情奉獻”的嚇人名頭,有的售樓廣告把公寓稱作“宮殿”,把小區(qū)叫作“皇城”,把小區(qū)里一小片水坑稱作“中央公園”,這樣的樓房宣稱只有“名流”和“成功人士”才配享受。有的汽車廣告則宣稱某款車只賣給“精英”和“貴族”人群;有的廣告宣稱只有穿某某牌內(nèi)褲的才是“真男人”;有的廣告宣稱喝茶飲料滋潤的不是你的喉嚨,而是你的“心靈”……惡俗的制造者費盡心機想要拉大的,就是表象(廣告形象)與事實之間的差距——他們并不想讓你知道太多關(guān)于商品的本質(zhì)真相,而是猛烈地、不由分說地向你宣稱:追隨及擁有惡俗就是時尚,就是舒適,就是有品位,否則你就太out了,你簡直就是鄉(xiāng)巴佬一枚,你的人生正在失去意義——總之你別無選擇。
惡俗的語言在向全社會蔓延:不管多小的公司,“經(jīng)理”要稱“總經(jīng)理”,部門經(jīng)理要稱“總監(jiān)”,推銷員要稱“銷售經(jīng)理”,“大師”滿天飛,路口給手機貼膜的都樹個牌子,叫“屏保大師”!對單位領(lǐng)導要稱“老板”,對一般工作人員則要稱“領(lǐng)導”。一位朋友說:她有個在市政府開車的熟人,出去后人家都尊稱他“市領(lǐng)導”…… 在各種公眾場合的交流中,感謝要稱“感恩”,發(fā)言要稱“分享”,批評要稱“炮轟”,討論問題要稱“腦力激蕩”,一次普通會議要稱“精神盛宴”。在各種學術(shù)會議上,你總能看到這樣的“話癆”:他們的發(fā)言總會超時;他們喋喋不休地發(fā)表的都是與現(xiàn)實問題毫無聯(lián)系的“宏論”,一本正經(jīng)地做著偽學問,假分析,扮睿智,扮“先知”。
“災難(事故)發(fā)生后,領(lǐng)導在第一時間趕到現(xiàn)場?!闭垎柹妒恰暗谝粫r間”?5分鐘?10分鐘?50分鐘?5個小時?這種抹殺事實真相的語言在我們的媒體報道中屢見不鮮。
17世紀歐洲的哲人們通過思想驗證自己的存在(“我思故我在”),如今的人們通過消費證明自己的存在,凡舉金錢可以買到的以及金錢不能買到的(如愛情、親情、友情之類)一切東西都可以消費(“我消費故我在”),通過炫耀證明自己的存在(“我炫耀故我在”)。任何場景下的生活片斷都可以變成一場“作秀”。人人都夢想成為相當特別和令人羨慕的一族,人們無法忍受真實的世界、真實的自己,而惡俗的險惡用心,就是千方百計引誘我們關(guān)注事物本質(zhì)以外的東西,并為之著迷。制造惡俗和享受惡俗成了一種心照不宣的游戲,猶如一場交誼舞,雙方踩著共同的節(jié)拍,翩翩起舞,陶醉于其中。
惡俗的東西常常是那些嚇人而自吹自擂的東西。最糟糕的商品經(jīng)過廣告的大力宣揚,便有可能贏得消費者的盲目追捧。一幅“貪官畫”(買來用于給貪官行賄的畫)、“官員書法”動輒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幾百萬。某海邊“豪宅”一平方米賣到十幾萬元,一只浴缸就值幾萬元;屋頂能打開,晚上可以躺在床上看星星……惡俗是一種催眠術(shù),讓你不知不覺中落入圈套,成為商戰(zhàn)中的獵物。
惡俗誘導著你對自己的社會地位的追求永不停歇。如果沒有實在的社會地位,也要有虛幻的、感覺上的、由惡俗給你營造出來的地位,來自我炫耀一番。不然你的心里就會空落落的,惶惶不可終日。貧弱和乏味的大腦習慣于從眾、隨勢,不加分析和鑒別地接受惡俗,只因為眾皆如此,你不想落于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