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蘇
在日本之外,壽司被看作是日本飲食文化的象征,要看女招待穿了和服,翩翩地托著盤子放在你面前才能品味。到了日本才明白,壽司店開得滿街滿城,是最司空見慣的食品。
所以,一頓壽司吃出3萬日元(約合1826元人民幣),還得提前一個月預訂,就有些天方夜譚的意味了。在東京銀座就有這樣一家名叫“數(shù)寄屋橋”的壽司店,只有十來個座位,也不賣其他菜品,只有壽司,卻能讓全世界的食客趨之若鶩。
曾有位記者不服氣:“壽司嘛,無非就是飯團上加一塊魚或蝦,新鮮一些而已?!苯Y果親自品味了一番后,他覺得的確大為不同,于是打包了幾個去向專家請教。
專家指著其中最不起眼的比目魚壽司做了點評:這種壽司取的是新鮮比目魚的側腹肉,放在飯團上做成,和其他品種相比,材料并不算名貴,但吃起來卻是噴香滿口。這種壽司的美味來自于比目魚肉中的一種油脂,這種油脂集中在比目魚側腹處,越嚼越香。一旦魚肉不夠新鮮,這種油脂就會氧化變味。但僅僅新鮮還是不夠的,如果吃出魚腥味,壽司的味道要大打折扣了,這家的壽司在魚肉與米飯之間夾著一片紫蘇葉,既去了腥味,又別有一番風味。
這家店里的飯團也很特別,做的時候加入了米醋和糖,有很好的解膩去腥效果。米飯的溫度也很重要,溫度過高,就會變相對魚片加溫,影響其味道;如果過低,吃著會不舒服。數(shù)寄屋橋的做法是一邊準備好極新鮮的魚片,一邊把飯團放到微涼,然后壓上魚片和紫蘇葉。送到客人面前時,飯的溫度還來不及傳導到魚片上。吃的時候,魚是冷而新鮮的,飯團中心卻是微溫的,加上淡淡的米醋與糖的味道,咀嚼起來回味無窮。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已經(jīng)食欲大開了?而說到底,一個小小的壽司店能有這么大名氣,關鍵是因為“他們店有小野先生”——被稱作“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小野先生今年88歲了,他26歲開始做壽司,至今精神矍鑠。
每天,他都會站在壽司臺前,親手給每位客人捏壽司。一天下來,他要做800個壽司。他還設計出了壽司的最佳賞味順序:第一樂章是經(jīng)典壽司比如三文魚、比目魚;然后是即興的第二樂章,按照時令節(jié)氣的海鮮來上,比如針魚、章魚;結尾是一些傳統(tǒng)菜式,比如海鰻、煎蛋糕??腿巳砍酝暌院?,小野帶著62 歲的長子禎一站在門口,和每位離開的客人鞠躬告別。每天睡覺時,他都要帶上一雙手套來保護雙手,以保證制作壽司的時候不會喪失敏銳的觸感。2011年,美國好萊塢導演大衛(wèi)—賈柏為他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壽司之神》,還參加了柏林電影節(jié)。
70歲時,小野先生患了一次心臟病,在那之前,他每天都親自騎自行車去市場進貨。與他合作的海鮮商人,都是“只賣這個”——賣蝦的只賣蝦,賣章魚的只賣章魚,賣海鰻的只賣海鰻?!懊刻齑蟾胖挥?公斤的野生蝦,我會全部留給他?!辟u蝦的老板說?!白詈玫孽n魚,只有一尾,我們會賣給他?!滨n魚老板說。
小野的團隊一共有6 個人,剛進入的學徒要學習的是手工擰毛巾送給客人。只有等到能擰好毛巾,才能學習碰刀和魚。再這樣10年過后,才會讓你學習煎一個蛋糕。小野的長子禎一已經(jīng)62 歲了,現(xiàn)在還未真正出師。
有趣的是,曾經(jīng)吃過小野所做壽司的食客,描述各不相同,連壽司所用米飯的軟硬也說法迥異。直到采訪了本人,才算弄明白其中原因。原來,小野制作壽司,是真正的“看人下菜碟”。同一種壽司,給女士,他會做得小一點;而對上班族,則會選擇把飯團捏得緊一點,因為這些人都是用筷子夾著吃的,以免吃的時候散掉。
認識小野的人都認為,他之所以能被稱為“神”,并不僅僅是從業(yè)時間長,關鍵在于他對這個行業(yè)的用心體味。到他的店里來,吃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文化,還有一份謙恭的敬業(yè)和奉獻之心。正如小野說的那樣,“你必須愛你的工作,你必須要和你的工作墜入愛河?!?/p>
小野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自己的技藝毫不隱瞞,絮絮叨叨之中,全都是瑣碎的細節(jié),每一件看起來都不那么重要,但加在一起,“壽司之神”的面容便呼之欲出了。
日本被稱作匠人的國度,小野先生這種對職業(yè)的癡迷和敬重,也許便是所謂匠人國度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