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鳳嬌
人是群體性的動物,所以大多數(shù)人都會改變自己努力適應(yīng)他所處的群體。別人笑,自己也跟著機械地笑;別人哭,至少要跟著兔死狐悲一下。否則,就會被人視為格格不入的怪物。于是,本來有棱有角的巖石,經(jīng)人際大河的沖擊,都磨成了光滑的卵石。
成了卵石的人,悠然自得地享受著融入群體的歡樂,而少數(shù)堅硬者,還在繼續(xù)忍受著煎熬。最后,那些無論如何不肯妥協(xié)的人就成了歷史上少數(shù)的偉人,或是梟雄。
人要學會做自己。
不要因為害怕別人誤會而壓抑自己的個性。是外向的人就保持自己熱情奔放和凡事愛嶄露頭角的個性,沒有必要向別人解釋你并沒有想搶盡所有風頭的企圖;是內(nèi)向的人,就保持自己安靜沉穩(wěn)和不愿總是拋頭露面的風格,沒有必要向別人說明自己雖靦腆但毫無畏懼。
天才總是善于保持自己的個性,哪怕與世俗背道而馳,這或許也正是他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如果貝多芬像普通人一樣周旋于世俗關(guān)系,他還會是貝多芬嗎?同樣,如果愛因斯坦像普通人一樣穿戴得整整齊齊,他就不再是愛因斯坦。
不要因為害怕別人不理解而不敢做自己的事。既然自己認定何必要跟別人解釋理由呢?過于在意別人的意見只能說明你還不夠自信。哪個偉大的行動,在開始時不是一種極端呢?只有在完成后人們才張開了驚愕的嘴巴,然后慢慢接受。如果周星馳不是在被別人譏笑“連跑龍?zhí)锥寂懿缓谩睍r,仍堅持每天看《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并不斷提升自己演技的話,恐怕娛樂圈就少了一個“喜劇之王”了吧?沒有人會像你一樣完全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考慮問題,因為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有哪一種創(chuàng)造不是對原有模式的突破?有哪一種天才行為不是對世俗的挑戰(zhàn)?
是清水就不要模仿海水的苦澀,也不要羨慕香水的芬芳,因為真水無味。
大膽活出自己!
(易茗摘自香港《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