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
古代的中國人到了海外境遇怎樣,是像近代那樣寄人籬下、飽受欺凌,還是真的擁有與“天朝上邦”相稱的地位呢?元代的《島夷志略》記載,說在真臘等地(今柬埔寨與越南南部),當?shù)厝藲⒅袊诵鑳斆?,而中國人若殺了當?shù)厝?,則只需要罰金抵罪,“國人……殺唐人則死。唐人殺番人至死,亦重罰金,如無金,以賣身取贖”。從這種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個中國人,大概只要憑他的天朝冠服,就能享有法律上、地位上的特權,放在今天,恐怕也就只有傳說中的“美國護照”可以實現(xiàn)了。
那個時代中國人在海外的地位,并非是靠征戰(zhàn)強索而來,而是來自于異邦人對中國發(fā)自內心的敬畏。據(jù)元代《真臘風土記》記載,淳樸的真臘人,對中國人頗為敬畏,“呼之為佛”,一見到中國人就趴在地上頂禮膜拜。
更極端的例子出現(xiàn)在13、14世紀的日本,且不說是中國人,就連去過中國的日本人,回日本后都能得到尊重?!秿u夷志略》中記載了這樣的事:有日本男子到中國福建泉州做生意,回國后,他就可以坐上座,即便是老者也不能與他爭座位。在當時的日本,到過中國的人,就像從麥加朝圣回鄉(xiāng)的穆斯林一樣受到本鄉(xiāng)人的尊崇,“習俗以其至唐,故貴之也”,這種場景具體是什么樣子,似乎可以和電視上經(jīng)常播出的老華僑、老臺胞返鄉(xiāng)的場面做個類比。
除了敬畏之外,經(jīng)濟富足也是成就中國人優(yōu)越地位的一個重要因素。明代,位于今菲律賓南部的蘇祿國,與中國往來頻繁,蘇祿人常常用當?shù)厮a(chǎn)的珍珠等物與中國商人貿(mào)易往來,每當中國商船離開時,當?shù)厝硕家哿魩酌袊俗鳛槿速|,以保證中國商人下次還能再來貿(mào)易。由此可見,蘇祿人非常歡迎中國商人,他們與中國的“珍珠貿(mào)易”應該也是比較有規(guī)模的。蘇祿國遺民的一支——巴瑤族人至今仍是以潛海捕撈為業(yè),不知與當年的“珍珠貿(mào)易”是否有關系。中國的商人用以和蘇祿人交易的,都是絲綢、瓷器等物,這些制成品既是上檔次的生活用品,又是當時國際貿(mào)易的硬通貨。有這樣的實惠,在維持對華貿(mào)易的方式上“不擇手段”一些,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明代后期,歐洲殖民者東來,在海外享有“超國民待遇”的華人受到了歐洲殖民者強有力的挑戰(zhàn)和打壓。萬歷三十年(1602年),明廷派員到菲律賓機易山勘探金礦,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誣指明朝官員來菲律賓刺探虛實,華僑將在戰(zhàn)時為其內應,借機煽動搶掠華僑財產(chǎn),殘殺華僑近2.5萬人,這算得上是有歷史記載的較早的大規(guī)模排華事件。此后,我們所熟知的屈辱歷史到來了,天朝的光環(huán)逐漸消失,藩屬國次第落入殖民者之手,海外中國人的“超國民”待遇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