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莉
復旦大學2014屆新聞系本科畢業(yè)生的紅毯秀,一時走紅網(wǎng)絡(luò)。
說實話,我并沒有被美女高才生的曳地晚禮服驚到。真正讓我吃驚的是被美女挽著手臂的教授們的衣著:松開一顆扣子的短袖襯衫,皺巴巴的牛仔褲……與身邊的女弟子恍若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21世紀的美國好萊塢,一個是從千篇一律灰色中山裝里剛剛走出來的中國大陸。
對最擅長學習的學界人士來說,著裝不是學不學得會的問題,而是想不想學、愿不愿學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師徒兩代人衣著上的強烈反差折射出的,是對消費文化的兩種極端反應:教授這邊是完全漠視與歧視,學生那邊則是過度崇拜與追捧。
在中國大陸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衣著時尚大概都是些不正經(jīng)的人才會在意的事。30年代上海的衣著時尚是青樓女子引領(lǐng)的, 80年代中國的衣著時尚是“小痞子”們引領(lǐng)的,現(xiàn)在你想讓教授們?nèi)W習如何穿衣?你腦子進水了吧。
這種對衣著消費的遲鈍與漠視在中國學者、成熟商界男士人群中程度尤其強烈。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教授都是這樣。我見過的復旦、上海交大管理學院的某些教授,渾身上下名牌披掛。在一次社交場合,我身邊的一位時尚評論家指著一位管理學院女教授的衣著說:包是Prada的,鞋是Christian Louboutin的,裙子是Marni的新款,搭配得也相當?shù)皿w。她的結(jié)論是:現(xiàn)在的教授看來待遇很高啊。
其實完全不是待遇的問題。主要是觀念問題。你是否愿意哪怕花幾分鐘的時間考慮一下在公眾場合的著裝問題,決定了一切。
西方學者也懶得在著裝這種低負荷腦力行為上花時間,但他們每人都有襯衫、西裝和領(lǐng)帶,深色西裝、白襯衫,配什么領(lǐng)帶都不會錯。即使最不在意衣著的清高學者也至少有套燈芯絨西裝外套。在一次國際性學術(shù)討論會上,一位英國學者嘲笑另一位英國學者的時裝品位:“我簡直不敢相信你竟然給你的棕色燈芯絨西裝配了條相同顏色的褲子!”作為學術(shù)會議的開場白,這句話相當好,被開玩笑的學者也很樂意接受“時尚盲”的標簽——燈芯絨西裝對于隆重的學術(shù)會議是太隨意了些,但咱至少上下裝配成了一種顏色??!
以前中國藝術(shù)家也很不屑于在著裝上費腦筋。但現(xiàn)在他們大多都知道在出席畫展等公開場合時,至少用一件盤扣唐裝和剃光的頭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與他們相比,文學家則遲鈍很多,至今他們的標準照片都還是手拿一根點燃的煙做思考狀,與剛剛開放的80年代沒兩樣。
當電影《小時代》受90后觀眾熱捧時,作家王安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她對中國年輕人如此熱衷于消費文化感到難以理解。對她們這代人來說,穿什么衣服、拎什么包,這么簡單幼稚的事,有什么好追捧的呢?
也許的確不值得追捧。為LV的一只新款包排通宵的隊是有點過了頭。但穿著解開領(lǐng)口的短袖襯衫、牛仔褲與拖地晚禮服的盛裝美女站在一起出席公眾場合,似乎也離當下的世界過于遙遠。消費文化就算淺薄,也不是洪水猛獸,犯不著讓教授們成為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