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琦君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nèi)涵為小學語文課程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同時,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呼喚教師應充分挖掘?qū)W生語言發(fā)展的潛能,在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過程中,不斷開發(fā)、豐富學生的智慧,為學生個體的自主探索、全面發(fā)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一、 “生活教育”的內(nèi)涵與新課程的呼喚——大道至簡,目標具體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逼鋬?nèi)涵博大精深,全面深厚,與時俱進?!墩Z文課程標準》同樣重視語文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表述中“生活”一詞出現(xiàn)30次左右。課標在“總目標”中指出“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在“學段目標”中要求積累“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實施建議”中又指出“自然風光、文化遺產(chǎn)、風俗民情、方言土語……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要求教師不僅要用好文本教材,更要關注社會生活;不僅要研究語文學科的特點,更要探索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聯(lián)系。語文教學應該源于生活,并且指向生活,最終改造生活。
二、“生活教育”對語文教學的改革目標——語言生長,智慧生成
語言是一種能力,智慧是一種品質(zhì),它們以知識為基礎,以表達、創(chuàng)造為方向,以能力為核心,以機智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賦予其底蘊和張力。以“生活教育”的觀點指導語文教學,可以拓展語文學習時空,提升學生語言表達,促進學生心智完善,為實現(xiàn)新課標所倡導的培養(yǎng)目標提供可能。
1.因材施教的目標觀。
因文而教,凸顯文體特點。閱讀教學的目標定位應從“課文”的圈子里跳出來,關注不同文體的特點,關注表達方式的異同,關注語言訓練的價值。文體意識是準確研制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基點。
不同文體(如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詩歌等)有各自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其閱讀價值、閱讀方式應遵循各自規(guī)律。以閱讀說明性文章為例,新課標就提出了“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一要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有二十余篇,這類文章觀察視角獨特,結構清晰,邏輯性強,語言表述準確嚴謹……抓住說明文的共性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理解、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很有裨益。當然,每一篇說明文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努力創(chuàng)造出個體區(qū)別于整體的獨特教學價值。以《海底世界》為例,除了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辨析與運用“竊竊私語”“景色奇異”,激發(fā)學生對海底世界的興趣之外,更應該關注作者是如何運用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來介紹海底動物種類繁多、活動方式有趣的。除此以外,學習總分構段法,學習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是這篇課文的獨特教學價值。關注文體的價值,以年段訓練目標為準繩,以語言實踐目標為核心,體現(xiàn)“這一類”文體的共性,更要發(fā)現(xiàn)“這一篇”文本的價值,學習語言表達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欣賞一片“獨好”的風景。
因人而教,鼓勵個性發(fā)展。陶行知先生認為:“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因此,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既要保證落實剛性目標,也要努力實現(xiàn)彈性目標。
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都可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仍以《海底世界》為例,面向全體學生的剛性目標應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理解詞語;了解主要的說明方法;知道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激發(fā)探索的興趣。還有些目標就可因人而異,根據(jù)不同特長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順勢而為。有朗誦特長的學生,應該鼓勵他們熟讀、美讀;有繪畫特長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配畫、題字;有寫作特長的學生,可以嘗試遷移仿寫——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還可挖掘文本價值,學寫研究報告,如《海底動物運動方式研究》《海底植物真奇妙》等。彈性目標的設定,尊重學生個人經(jīng)驗,豐盈個體智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靈活高效的教學法。
“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基本教學性質(zhì),以語言教學為主,根據(jù)文體特點,安排聽、說、讀、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學定教,學以致用,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最優(yōu)化。以《草原》一課為例,這篇散文記敘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nèi)蒙古時看到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蒙漢人民的深厚情誼。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即文意所在,教學時可以按照以下階段進行:
導入階段,播放動聽的蒙古族樂曲。時而悠揚輕快,時而大氣磅礴的馬頭琴聲將教學引入一種曠遠遼闊的氣氛中,不知不覺中拉近了學生與文本在空間、時間上的距離,引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在精讀感悟、總結全文、課堂練筆環(huán)節(jié),不時流淌出這段音樂,動人的樂曲使學生心智得以開啟,由心而發(fā)的表達精彩流暢,真實感人。
精讀階段,采用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法,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表達欲望。以師生合作和學生間互相比賽的方式進行朗讀,抓住“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話展開討論:“驚嘆”和“舒服”分明是兩種感受,“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也顯得互相矛盾,這樣表達究竟好在哪里?通過朗讀品味與默讀思考,去感悟老舍先生細膩而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思維碰撞與語言交流,去感受語言大師樸素而生動的文字魅力。
拓展延伸階段,利用學校、社區(qū)資源,結合春游、秋游活動,憑借豐富的素材與社會實踐,在學語文、用語文中掌握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開闊眼界,學會觀察,運用《草原》中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遷移仿寫,促進學生思維、想象、表達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將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浸潤于語文實踐活動之中,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
3.多元多維的評價觀。
陶行知先生主張課程評價應著眼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說明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據(jù)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評價中過于重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突出評價的診斷、發(fā)展功能,通過正確引導,及時點撥,恰當鼓勵,讓每個學生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
首先,明確目的,發(fā)揮評價的反饋性與激勵性功能。教師應從至高無上的“法官”席上走下來,以一個引路者、幫助者的角色來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評價的目的不在于通過單一的測試結果淘汰學生,而是用善意的提醒和包容的心態(tài)來幫助學生不斷進步,獲得發(fā)展。
其次,全面評估,重視評價結果的整體性與綜合性。比如,專題研究報告、硬筆軟筆書畫作品、參加活動、比賽的照片、錄音錄像……將這些豐富多彩的資料匯集成《我的成長足跡》,作為一個重要補充來綜合評價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再以成績論“英雄”,關注并培養(yǎng)廣大學生的智能,真正尊重個體差異。
第三,轉(zhuǎn)變觀念,強調(diào)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互動性。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促進其主動學習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師可以在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組織學生進行展示、討論,讓每個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同伴的進行比較,尋找差距,從而使學生對下階段的語文學習進行更科學、更自覺的規(guī)劃。
4.豐富多樣的作業(yè)觀。
“生活教育”理論啟發(fā)我們遵從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在學習活動中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yè),在一次次模仿、遷移、運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個體智慧生長。
搜集型作業(yè)。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整理、歸類信息的能力, “專題研究”作業(yè)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如《再見了,北京》生動描繪了北京奧運會圣火熄滅和人群狂歡兩個場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看、聽、問、畫(寫)等多個角度展開自主學習,讓學生再把學習收獲說出來、畫下來、寫下來,完成《我眼中的北京奧運會》《北京奧運會之“最”》,使語文教學的外延向更廣闊的空間擴展。
想象型作業(yè)。教師應善于捕捉并充分運用課文中可延伸拓展或能升華的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如《狼和小羊》的結尾給我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是狼詭計得逞,還是羊成功脫逃?可鼓勵學生先想后說,再互相評議,把故事修改得更合理,更精彩。
模仿型作業(yè)。把文本的優(yōu)美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語言,模仿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以《水鄉(xiāng)歌》為例,全詩一問一答,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模仿詩歌結構,以荷花多、魚蝦多、小橋多為內(nèi)容續(xù)編小詩,通過評議修改,初步滲透詩歌語言凝練、末尾押韻的知識點。
表演型作業(yè)。喜歡表演是小學生的特點,要想演好故事,就須細讀文本,關注人物對話、神態(tài)、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這樣能提高學生對關鍵詞句的把握能力。表演的過程,就是語言內(nèi)化、積累的過程。在讀中演,在演中學,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研究型作業(yè)。中高年級的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關心身邊的新聞實事,如道路擁堵行車難、農(nóng)民工子弟入學難、霧霾天氣持續(xù)、制假售假現(xiàn)象等。可以從表象與本質(zhì)、科學與發(fā)展、道德與法制等層面,讓學生在分工協(xié)作的基礎上,對自己或小組感興趣的研究主題作深入分析與細致整理,充分體現(xiàn)語文學習的時代感與實用性。
總之,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感召下出發(fā)的語文教師,行走在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里,應當以關注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智慧生長為己任,努力讓語文教學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小學校)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