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孫榮剛 編輯/羅婧奇
1、年幼的惠安女將沿襲母親們的足跡
2013年12月7日,我應邀參加在福建泉州舉行的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建會30周年紀念會。期間,大會組織代表們分赴泉州市區(qū)、晉江、南安和惠安等地采風,用鏡頭聚焦泉州,感受“東亞文化之都”的魅力。
泉州與日本橫濱、韓國光州共同成為2013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距金門最近僅6海里,是海峽西岸經濟區(qū)核心城市之一。其獨特的海洋文化和千年的開放交流,在推動東亞文化發(fā)展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泉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安憑借風情獨俏的惠女民俗、源遠流長的雕刻藝術、蜚聲海內外的建筑技藝等特色文化,在閩南文化中占據重要一席?;莅部h位于泉州灣與湄州灣之間,依山臨海,自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置縣以來,已有千余年歷史,是福建省著名僑鄉(xiāng)和臺灣漢族同胞祖籍地之一。
惠安女,具體指惠安縣東南沿海突出部的凈峰、小岞、大岞、崇武一帶的漁家女。據考證,惠安女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她們頭上的蝴蝶型飾物,類似古百越族的族徽或圖騰。“黃斗笠、花頭巾、短上衣、寬筒褲、銀腰鏈”的服飾組合在漢民族服飾中最為獨特,最具視覺沖擊力,此搭配使惠安女能融入自然,與山川、海浪、沙灘、礁石構成奇妙無比的風景。服飾也以“稱體、入時、從俗”為基調,符合捕魚農耕等勞動生活的需要?;莅才粌H有美麗的外表和特別的民俗,還勤勞、聰慧、善良、堅強,喜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種地、雕石、鋸木、織網、裁衣,不分粗活細活,事事能干,樣樣出色。惠安女因其迷人的民俗風情和豐富的精神內涵而成為惠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生活方式的傳承和發(fā)展記述著惠安先民的文化歷程,更體現了閩南原生態(tài)文化的深邃和燦爛。
2、手機自拍,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樂趣
3、勞作之余,小憩中的惠安母女
4、老人額頭的皺紋記錄著世代惠安女的滄桑傳承
5、心靈手巧的惠安女正在進行影雕創(chuàng)作
1、正在學習木雕技藝的女孩,她說,“等學成了,就自己開一家木雕店!”
2、中國木雕藝術大師林建政正在創(chuàng)作“花仙子”系列木雕作品
3、林建政在古慧文化藝術館工藝車間檢驗木雕產品
惠安雕藝源于古代黃河流域的雕刻藝術,融中原文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及“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文化的技藝精華,從中原造型的北派風格逐步轉向精雕細琢、纖巧靈動、講求結構和形態(tài)神韻之美的南派藝術風格。如今,惠安雕藝已形成石雕、木雕、磚雕、泥雕、瓷雕等五大系列。
4、木雕作品陳列室
5、臺灣梢楠木組雕“祈福神州”
6、木雕作品“歡喜彌”,技藝嫻熟,雕工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