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云 馬盛余
研究表明[1],肺部惡性腫瘤患者往往需要進行輸血治療。有研究[2]已經(jīng)證實,異體輸血存在器官損傷、傳染性疾病等潛在的危險。本研究旨在探討異體輸血對該類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間在我院住院治療的130例肺部惡性腫瘤患者,納入標準:①有明確的病理學診斷、實驗室檢查結果;②有完整的病史資料;③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肺癌診斷標準[3]。130例中男性72例,女性58例,年齡24~83歲,平均年齡(55.68±8.25)歲。同時,根據(jù)開胸探查結果,納入診斷為肺部良性病變的1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齡24~83歲,平均年齡(55.68±8.25)歲。肺部惡性腫瘤患者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1 分組方法 根據(jù)肺癌腫瘤分期分為Ⅰ/Ⅱ期組共80例、Ⅲ/Ⅲ期50例,根據(jù)圍手術期是否進行異體輸血分為輸血組85例與未輸血組45例。
1.2.2 檢測方法 130例肺癌患者于術前、術后5 d,抽取5 ml靜脈血液標本,其中輸血患者于手術前1 d至手術后5 d給予紅細胞懸液,并抽取5 ml靜脈血液標本,取2 ml置入紫色真空抗凝管后,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disodium,Na2 EDTA),并取3 ml置入淺藍色真空抗凝管,加入枸櫞酸鈉。使用SysmexXT-18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血小板(platelet,Plt)[正常值范圍:(100~300)×109/L)]進行計數(shù),使用全自動血凝儀及配套試劑對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值為12~14 s)、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正常值為16~18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正常值為35~45 s)、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正常值為2~4 g/L)、血漿D-二聚體(D-dimer,D-D)(正常值為<200 μg/L)等指標水平進行測定。
腫瘤分期Ⅰ/Ⅱ期患者、Ⅲ/Ⅲ期患者的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腫瘤分期Ⅰ/Ⅱ期患者與Ⅲ/Ⅲ期患者Plt及D-D凝血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Plt、PT、TT、APTT、FIB、D-D等指標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而腫瘤分期Ⅰ/Ⅱ期患者、Ⅲ/Ⅲ期患者的上述指標值均在異常值范圍內(nèi),見表1。
表1 術前Ⅰ/Ⅱ期患者、Ⅲ/Ⅲ期患者的檢測指標水平與對照組對比
注:a為與腫瘤分期Ⅲ/Ⅲ期組患者相比,P<0.05;b為與對照組相比,P<0.05。
圍手術期輸血組患者、未輸血組患者的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輸血組患者與未輸血組患者在Plt及D-D凝血指標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Plt、PT、TT、APTT、FIB、 D-D等指標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見表2。
表2 圍手術期術后輸血患者、未輸血患者、對照組的檢測指標水平對比
注:a為與未輸血組患者相比,P<0.05;b為與對照組相比,P<0.05。
以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作為因變量,以腫瘤分期、圍手術期輸血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分期、圍手術期輸血是影響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變化的顯著因素(P<0.05),見表3。
表3 檢測指標水平變化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惡性腫瘤患者在圍手術期往往容易發(fā)生貧血癥狀,而采取異體輸血是治療該癥狀的快速、直接的方法[4],但異體輸血治療后期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免疫功能抑制,并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與病情的惡化[5],且還存在器官損傷、傳染性疾病等潛在危險。而腫瘤細胞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凝血因子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障礙、血小板功能異常等,均可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分期Ⅰ/Ⅱ期患者、Ⅲ/Ⅲ期患者的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文獻[6]報道結果相符,說明圍手術期肺癌患者存在明顯的凝血功能異常,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機體凝血功能與抗凝血功能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而對于惡性腫瘤患者機體的凝血功能與抗凝血功能往往存在著相互制約的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Plt、PT、TT、APTT、FIB、D-D等指標水平均在正常值范圍內(nèi),而腫瘤分期Ⅰ/Ⅱ期患者、Ⅲ/Ⅲ期患者的上述指標值均在異常值范圍內(nèi),這進一步證實了惡性腫瘤患者的凝血功能處于異常狀態(tài)。
血漿D-二聚體是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片段之一,對機體的凝血、纖溶功能均具有較好的反映功能,在臨床上已經(jīng)被用作檢測機體是否存在高凝狀態(tài)、纖溶亢進的標志物之一,若患者出現(xiàn)血漿D-二聚體、血小板、血漿纖維蛋白原等指標水平處于升高狀態(tài),則說明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存在血栓的傾向,而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延長提示機體內(nèi)的凝血因子不足,血液處于低凝狀態(tài),凝血酶時間的延長則說明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抗凝血功能被激活[8]。在本研究中,無論是Ⅰ/Ⅱ期肺癌患者,還是Ⅲ/Ⅲ期肺癌患者,其凝血酶時間均顯著長與對照組患者,這提示肺癌患者的抗凝系統(tǒng)處于激活狀態(tài)。而對照組患者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顯著低于Ⅰ/Ⅱ期、Ⅲ/Ⅲ期肺癌患者,且呈逐漸上升的趨勢,這提示血液高凝狀態(tài)可能伴隨著肺部腫瘤的發(fā)展過程。
腫瘤細胞的生物學行為往往受到血液高凝狀態(tài)的影響,例如腫瘤細胞的生長能力、運動能力及轉移能力等均會明顯提高。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圍手術期輸血組患者與未輸血組患者在PT、TT、APTT及 FIB等四項凝血指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其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分別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圍手術期進行異體輸血治療并不是最佳的治療方案。對于肺部惡性腫瘤患者的輸血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血液攜氧功能,因此很少用到血小板。但有研究[9]證實,輸血治療可以對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產(chǎn)生抑制作用,并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生長,從這一方面分析,在圍手術期進行輸血治療是不可缺少的。在本研究的多因素分析結果中顯示,腫瘤分期、圍手術期輸血影響凝血、纖溶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變化的顯著因素,與董志萍等[10]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說明異體輸血對圍手術期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具有較強的影響。
綜上所述,圍手術期肺癌患者存在明顯的凝血功能異常,與是否異體輸血密切相關,應引起臨床重視。
[1] Servais S,Baron F,Beguin Y.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after reduced intensity conditioning 〔J〕.Transfus Apher Sci,2011,44(2):205-210.
[2] 樊 靖,張湘生,劉 儻,等.成分輸血對大劑量化療后Ⅳ度骨髓抑制和高熱的療效〔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3):288-291.
[3] 黃受方.國際肺癌研究協(xié)會/美國胸科學會/歐洲呼吸學會國際多學科肺腺癌分類(2011年版)解讀〔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1,40(12):793-796.
[4] 李 嵐,孫 彥.異體輸血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23):3250-3251.
[5] 屈常偉,駱喜寶,劉志貴,等.預存式自體輸血對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18):2986-2988.
[6] 陳興國,徐海偉,張臨泉,等.部分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的改變與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8(16):1933-1934.
[7] 張 瑜,楊寧蓉,王 鋒,等.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體水平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12,27(2):165-167.
[8] Hardy NM,Fellowes V,Rose JJ,et al.Costimulated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are a feasible and safe alternative donor cell therapy for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Blood,2012,119(12):2956-2959.
[9] 趙樹銘.輻照血液預防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1,40(8):822-824.
[10] 董志萍,陳 波,婁家陶,等.異體輸血對圍手術期肺癌患者機體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9):88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