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建總集團有限公司 南通 226301
崇啟大橋南引橋長為2.2 km(起訖樁號K32+150~K34+350),為長50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段,橋墩基礎采用了鋼管樁基礎,承臺采用圓形分離式承臺,墩身采用矩形倒圓角花瓶形結構,墩身高度為13.49~32.70 m,墩身底標高+2.0 m,墩身采用C45高性能海工混凝土。
本工程46#~48#墩身為實心墩,其余為空心墩,空心墩最下面4 m段為實心結構。墩身底部長5.5 m、寬2.5 m或3 m,擬定的單節(jié)最大澆筑高度為6 m,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必須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確保墩身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現(xiàn)在的建筑規(guī)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復雜。一些大型基礎工程,如高層建筑中的基礎部分,混凝土厚度都在1 m以上,混凝土總量大,工程條件復雜,施工技術要求高。
大體積混凝土在凝結硬化過程中,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水化反應會放出熱量,使混凝土結構溫度不斷上升,特別是其內部溫度上升幅度較其表層溫度上升幅度要大得多[1-4]。另一方面,在混凝土升溫峰值過后的降溫過程中,由于一般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都比較厚,表面系數(shù)相對較小,所以水化反應產生的熱量在結構內部不易散失,內部降溫速度又比其表層慢得多,混凝土內部的熱量無法及時散發(fā)出去,造成內外溫差過大[5,6]。溫差過大會在混凝土內產生溫度應力,當溫度應力超過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極限值時,混凝土就會出現(xiàn)裂縫,裂縫可能在混凝土表面,也可能在內部,甚至出現(xiàn)嚴重危害結構的貫通裂縫。
上海港灣院對墩身混凝土進行了溫度應力分析,以施工溫度30 °C建立數(shù)模。圖1是橋墩澆注后混凝土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圖2是澆注后3 d時橋墩混凝土溫度分布圖。
圖1 橋墩溫度——時間曲線
由圖中可以看出,混凝土3 d左右溫度將會達到峰值,若施工溫度在30 °C,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在64 °C左右,表層溫度在27 °C左右。
圖2 澆注3 d橋墩混凝土溫度分布
3.2.1 墩身溫度監(jiān)控的標準
(a)墩身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 K。
(b)拆模時混凝土芯部與表層、表層與環(huán)境之間的溫差不得大于15 K。
3.2.2 溫度監(jiān)控措施
為了掌握混凝土內外溫差,指導混凝土溫度控制,必須對墩身內部的溫度變化進行實時監(jiān)測。
施工中使用便攜式數(shù)字溫度計進行溫度監(jiān)測,在墩身混凝土中預埋TP-01熱電偶探針。每根測溫線一端是探針,一端是插頭。
探針按照施工方案布置,立面布5 個。測溫線插頭留在外面,用塑料袋罩好,避免受潮,保持清潔。在測溫線插頭上標好字母記號,以便于區(qū)分深度。圖3為測溫點。
圖3 溫度測點布置
3.2.3 溫度監(jiān)控要求
(a)一般在混凝土澆注完畢,初凝后開始測溫。每次測溫都要記錄墩身溫度和環(huán)境溫度。
(b)測溫工作應連續(xù)進行,4 d內每3 h測一次,5~7 d每4 h測一次,8~14 d每6 h測一次。
(c)測溫數(shù)據(jù)應認真仔細記錄分析,及時整理,以便及時調整混凝土的溫控措施。
3.2.4 實測溫度分析
在正式施工水上墩身前,首先進行了陸上試驗墩的澆筑和測溫,試驗墩的施工完全模擬水上墩身施工工況,測溫數(shù)據(jù)見圖4。
圖4 實際溫度變化折線
從上圖可以發(fā)現(xiàn)實際施工中,墩身內部及表層溫度比理論計算都要高5~6 K,降溫速度沒有理論上的快。所以我們在水上墩身施工中根據(jù)實際收集的測溫數(shù)據(jù),及時進行了冷卻水管循環(huán)通水降溫,并實時調整水流速度,確保混凝土內外溫差小于25 K,并嚴格控制降溫速率。
該技術利用預埋在墩身中的冷卻水管的通水循環(huán)作用,帶走墩身混凝土內部的水化熱量。
循環(huán)冷卻用水采用淡水,由于大橋所在區(qū)域屬于長江入???,所以循環(huán)用淡水全部從陸上運至設置在承臺上的水箱內。利用增壓水泵將水從水箱內抽出后注入進水口,出水口出來的水經過軟管重新流入水箱內,從而完成一次循環(huán)。
3.3.1 冷卻水管的布置
依據(jù)以往經驗,墩身中設置2 排冷卻水管,立式布置,上下距混凝土表面均為500 mm,水管豎向間距為750~1 000 mm。冷卻水管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冷卻水管布置
3.3.2 冷卻水管安裝
冷卻水管采用Φ32 mm、壁厚2 mm的薄壁鍍鋅鐵管。冷卻水管轉角處采用直角PVC彎頭連接,薄壁鍍鋅鐵管與直角PVC彎頭之間用強力膠粘結牢固。利用墩身中的原有鋼筋,將冷卻水管固定在相應的輔助拉筋上,用鐵絲扎牢并焊死。
3.3.3 施工注意點
(a)冷卻水管安裝要牢固,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避免受到振動棒的振擊,否則會造成冷卻水管位置偏移及弄破水管而導致漏水。
(b)在安裝水管和綁扎鋼筋的過程中,要加強對水管的保護意識。因為冷卻水管壁較薄,受到碰撞和擠壓后極易被碰彎、壓扁、弄破等。
(c)在澆筑混凝土前要進行水管的通水試驗,確保冷卻水管能正常循環(huán)通水。
(d)根據(jù)溫度監(jiān)控結果適時調整冷卻水的流量,出水口流量10~20 L/min,使進、出水溫差不大于10 K。冷卻水與混凝土之間的溫差不大于22 K。嚴格控制降溫速率,防止因降溫過快產生裂縫。
(e)冷卻水管使用完畢后進行壓漿處理。先用空壓機將殘留在管道內的水份徹底清除,再用水泥灌漿料注入管道中,直至將管道壓滿。
墩身混凝土為C45高性能海工混凝土,水泥采用的是P.O 42.5水泥。由于硅酸鹽水泥水化熱較高,為減少大體積混凝土水化反應產生的熱量,采用雙高摻技術,即增大混凝土中粉煤灰和高效減水劑的摻量,以降低水泥用量,優(yōu)化混凝土配合比,達到減小混凝土水化熱量的目的(表1)。
表1 墩身混凝土采用的配合比
降低混凝土的澆筑溫度有利于減小混凝土內部溫度值,減小裂縫產生的機率。相同的混凝土結構,入模溫度高的溫升值要比入模溫度低的大許多。特別是在夏季施工時,應盡量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可采取如下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澆筑溫度:
(a)水泥使用前應充分冷卻。
(b)在混凝土攪拌船的骨料倉上搭設遮陽棚,堆高骨料、底層取料、用水噴淋骨料。
(c)避免模板和新澆筑混凝土受陽光直射,控制入模前的模板與鋼筋溫度等。合理安排工期,盡量采用夜間澆筑。
(d)當氣溫高于入倉溫度時,應加快運輸和入倉速度,減少混凝土在運輸和澆筑過程中的溫度回升。混凝土輸送管外用草袋遮陽,并經常灑水。
(e)混凝土升溫階段,為降低最高溫升,應對模板及混凝土表面進行冷卻,如灑水降溫、避免暴曬等。
(f)使用攪拌船底倉的低溫淡水作為攪拌用水。
大體積混凝土由于內外溫差較大,易產生裂縫,這是施工的難點。本工程施工中采用優(yōu)化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預埋冷卻水管、對混凝土溫度實時監(jiān)測、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合理安排拆模時間、在拆模后及時進行養(yǎng)護等一系列溫控措施,墩身混凝土的溫升和溫差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對降低有害于混凝土結構裂縫的產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確保了墩身的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