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3年的青春類型電影,淡化了以往青春電影觸動人心的青澀的情愫或是叛逆愛戀、青春期的困惑和迷茫,成長的慘痛代價,更加注重在緬懷青春之余展望未來,高揚夢想、崇尚奮斗。個體的生命價值尊嚴在影片中得到尊重,傳遞著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關鍵詞:2013電影 青春類型片 夢想 尊嚴 正能量
2013年中國的大銀幕,青春片無疑是最亮眼的一道光芒。青春是我們最重要最值得珍藏的旅程,它是那么的光明與充滿希望,卻不知路在何方,它是那么的自信激昂,又可放任自我自暴自棄,它是甜蜜的亦或是酸澀的,它是矛盾的混合體。而以青春為對象的電影,總是展現(xiàn)著刻骨銘心的成長體驗。內心的躁動不安與對未來的期待是其中永不停息的戲碼。
中國青春題材影片的創(chuàng)作可以追溯到50年代,如《青春之歌》、《戰(zhàn)火中的青春》等。電影的主題與當時政治大環(huán)境密不可分,大多表現(xiàn)的是青年人找到集體歸宿,投身革命戰(zhàn)火的熱血青春。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推動了青春題材影片的發(fā)展,青春片由“長輩式”的一種理性大于感性的教導轉變?yōu)閮A向于個人化的青春經(jīng)驗敘述,如《搖滾青年》《頭發(fā)亂了》等。這種創(chuàng)作趨勢一直持續(xù)到21世紀初,之后因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逐漸轉向。“青春電影表現(xiàn)出日益向青春消費發(fā)展的走向,青春反抗的色彩與精英知識分子精神傳統(tǒng)愈益淡薄,越來越走向世俗和時尚。”[1]其中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青春題材電影走向商業(yè)類型片道路的結果。市場的開放和市場的需求催生了娛樂元素,也推動了作為青春類型片的萌生和發(fā)展。
除了以往青春電影觸動人心的青澀情愫或是叛逆愛戀,青春期的困惑、迷茫,友情的破裂,成長的慘痛代價等,2013年的青春類型片呈現(xiàn)出新的意蘊。2013年的此類影片更加注重在緬懷青春之余展望未來,高揚夢想的旗幟,重視個體的生命價值尊嚴,傳遞著正能量。
一、展望未來的“懷舊”
辛夷塢曾說:“正如故鄉(xiāng)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后,再回過頭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鼻啻好篮枚忠资?,所以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去追憶、要去懷舊。懷舊,是青春類型電影刻意表現(xiàn)出的審美特征,它通過拼貼與時空錯位等方式對“過去”進行風格式重組,營造一種“年代感”,電影中的音樂、服裝、布景等等都會渲染這種年代感?!吨虑啻骸纷鳛橼w薇導演的處女作可是下足了功夫,電影里有許多專屬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流行標簽:山羊皮樂隊、套在皮鞋里的白短襪、回力球鞋、呼啦圈、流行歌曲《紅日》,調動了所有感官喚起觀影者對那個逝去的年代的回憶,重撫時光。從電影的主題上來看,《致青春》擺脫了之前青春片的晦澀殘酷和邊緣化,讓觀影者感情心理上有所呼應,找到共鳴,釋放焦慮,獲得了滿足感。
在《中國合伙人》中則是有大量背景音樂,如崔健的《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花房姑娘》,齊秦的《外面的世界》,蘇芮的《一樣的月光》,beyond的《海闊天空》,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葉倩文的《瀟灑走一回》,這些歌曲不僅唱出人物的心情,切合影片具體情境,更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這些有時代記憶的歌曲把觀眾帶入一種濃郁的懷舊情緒中。“創(chuàng)造性的懷舊揭示了時代的幻想,而未來正是在這些幻想和潛力中誕生的。我們懷舊,懷念的不是過去所存在的方式,而是過去可能存在的那種方式我們所力求在未來實現(xiàn)的,就是這類的過去的完美?!盵2]
“時間是怎么樣爬過了我皮膚,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王菲的歌聲搖曳在淡黃色調的《致青春》中 ,“我們最終都要成為我們曾經(jīng)討厭的那種人”,鄭微無奈感傷的聲音深深地刺痛著老去的觀影者。陳孝正則說:“不過鄭微,我跟你不一樣,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彼谋拔⑴c能量展露無遺,在人生之路上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行走的如陳孝正的觀影者是理解他的無奈與煎熬的。
人的生存追求是渴望穩(wěn)定、安全,追尋生命的自由自在狀態(tài),崇尚精神世界,渴求自我發(fā)展,趨向人性的完善和美。不管年華是否老去,你是變成一個自己討厭的人還是一厘不差地活著,“驕縱的心性已煙消云散”,如果額頭終將刻上皺紋,你只能做到,不讓皺紋刻在你的心上。懷舊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重振旗鼓,收拾好心情走接下來的人生之路。
二、追逐夢想傳遞正能量
在舉國上下為實現(xiàn)“中國夢”卯足干勁時,《中國合伙人》無疑讓我們更加熱血沸騰。它講述了三個性格迥異的年輕人“土鱉”成冬青、“海龜”孟曉駿 和“憤青”王陽從學生年代相遇、相識的故事。“土鱉”有“高考失敗”“泡妞失敗”“教書失敗”的不幸,“海龜”則遭遇“出國受挫”“事業(yè)受挫”“野心受挫”的尷尬,“憤青”歷經(jīng)“兄弟走了”“姑娘走了”“夢想走了”的悲劇,但他們最終攜手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奇跡。在時代巨變的環(huán)境下,三個滿懷青春理想的年輕人,為了改變自身命運,打拼奮斗,創(chuàng)辦英語培訓學校,最終實現(xiàn)“中國式夢想”的草根故事?!吨袊匣锶恕芬愿易鞲覟榈淖藨B(tài)將夢想的旗幟高高揚起,是對青春是奮斗、是夢想、是成就、是輝煌的最好書寫和詮釋。
影片開頭成東青就說“夢想是什么,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與以往青春片私人化傾向不同的是,《中國合伙人》《致青春》保留了“社會”維度對“個人”的影響,采用了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方法?!吨虑啻骸防飺頂D不堪的火車車廂、雜亂無章的宿舍過道,影片中各種人物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關系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體現(xiàn),并且對不同人物及其關系產(chǎn)生重要影響也有體現(xiàn)。個人價值與時代需求是緊密結合的,如迎新時的校園廣播的內容、吃散伙飯時張開所說的“今天我們是學校的好學生,明天我們就是社會的好棟梁”等。《中國合伙人》里的校園學習小組、出國熱、市場經(jīng)濟的浪潮、知識分子“下?!?、紐約上市,每個人都被裹挾進國家民族命運中。成東青是一個被時代推著前行的人,從未想過改變世界,卻改變了世界;孟曉駿是一個夢想改變世界的人,卻被世界改變了。王陽是翩翩公子哥,貌似最不食人間煙火,卻是最腳踏實地的,知道什么時代該干什么。影片的結尾出人意料地展示成功創(chuàng)業(yè)者的照片:柳傳志、馬云、楊瀾、馮侖、張朝陽、李開復、王石甚至還有老干媽等,致敬了曾經(jīng)摸爬滾打的年代,讓人心潮澎湃。endprint
《中國合伙人》是一部追夢的傳奇,更是奮斗的歷程。夢想照進現(xiàn)實,理想指引前程。對中國夢這面當代中國精神旗幟的文藝抒寫,一定會讓中國人的夢想飛得更高、更遠。
三、個體生命價值與尊嚴的回歸
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變革而來的世俗化進程的開啟,隨著文學對重歸本位的積極實踐和對“人”的重新發(fā)現(xiàn)、尋找,電影對個體價值的追尋也走向敞開的旅程。藝術領域“日常生活”的發(fā)現(xiàn),不管是日常審美化還是審美日?;碚摚覀兌伎梢园l(fā)現(xiàn)日常生活的尊嚴說到底是以人的價值、人作為主體的尊嚴為支撐,塔爾科夫斯基說:“我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事件的串聯(lián)并沒有興趣——我覺得我的電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節(jié),我一直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感興趣,對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狀態(tài)的心理象,探索其心靈世界所奠基的文學和文化傳統(tǒng),遠比設計情節(jié)來得自然!”[3]
《致青春》中朱小北這個角色是電影中的一個悲情人物。她來自于一個貧窮家庭,但心正氣傲,被污蔑偷東西對她來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的她拒絕被搜身,后來在學校領導面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氣之下把小賣部砸了,學業(yè)被迫中斷,令人遺憾。最后成了記憶專家,但是自己卻故作失憶,這是她自尊心在作祟?!吨袊匣锶恕氛f道“其實我們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自己的尊嚴”。影片中孟曉駿原是一個意氣風發(fā)、有領袖氣質的青年人,因在美國遭遇經(jīng)濟上的窘迫、人格上的侮辱不得不落魄回國,曾經(jīng)在眾人面前慷慨激昂的他沉默了,每個觀眾看到此刻都會揪心不已,他的最深的痛不只是“美國夢”的破滅,更是尊嚴的零落。成東青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我有一個朋友,他比我優(yōu)秀,遠比我更應該成功。他來到美國,我看到我們這一代人中游得最棒的在這里沉下去了。這里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戰(zhàn)場,我要用我的方式幫他贏回尊嚴”。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作為一個普通人,你不能喪失尊嚴。能體面而有尊嚴的活著是值得每個人一生去追求的。導演有意將夢想的追求回歸到個人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上,將單純追求物質財富的增長積累轉變?yōu)樽非笞晕覂r值的精神層面上,有著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深刻的時代意義。
羅洛·梅說:“記憶不光是過去時間在我們腦里打下的印記,它是一個看護人,守護著那些對我們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懼、有意義的時刻?!盵4]《致青春》和《中國合伙人》的成功就在于它們賦予了懷舊等人類共同的情感文化。關于青春,關于夢想,關于友情,關于尊嚴,關于愛,需要我們好好靜下心來仔細去品味、去感悟,反省過往,致敬未來。
注釋:
[1]陳旭光:《近年喜劇電影的類型化與青年文化性》,當代電影,2012年,第7期。
[2]思維特蘭娜·博伊姆著,楊德友譯:《懷舊的未來》,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95頁。
[3][蘇]塔爾科夫斯基著,陳麗貴、李泳泉譯:《雕刻時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頁。
[4]羅洛·梅著,馮川、陳剛譯:《人尋找自己》,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206頁。
(王苗苗 山東省曲阜師范大學 273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