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小輝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情感的滲透,是新課程理念重點提倡的。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教學唯應試馬首是瞻,過分注重了其知識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中情感性的一面。任何文本都是創(chuàng)作者情感的客觀蘊藉,注重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培養(yǎng)和滲透,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文本、閱讀文本、欣賞文本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本文就結(jié)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和培養(yǎng)。
一、 突出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情感共鳴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材是培育學生情感的重要載體。好的文章,語言是外衣,情感才是靈魂。有親情、愛情、友情,有悲歡離合,有喜怒哀樂,有縱情山水,有聚焦人生等等。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體悟和感受這些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在對文本的欣賞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汲取其中的精華,樹立起健康高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著眼于對文本內(nèi)容的知識性的分析,更要著眼于挖掘文本背后蘊含的情感。不但要讓學生明白文本中有怎樣的情感,還要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讓學生真正在深層次的理解感悟中,激發(fā)起對情感的認同和共鳴。
如筆者教學雅-伊瓦什凱維奇的《肖邦故園》一文,由于學生對肖邦所知不多,對肖邦在波蘭人心中的地位、肖邦音樂的精髓等等都不是太理解,如果想讓學生直接在文本閱讀中理解肖邦對波蘭的情感、波蘭人對肖邦的情感、世人對肖邦音樂的情感,確實比較困難。于是在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在《思鄉(xiāng)曲》的音樂背景下,多媒體課件不斷隨著文本范讀播放肖邦、波蘭、肖邦故園的圖片,在舒緩幽怨的音樂情境下,在圖片的串聯(lián)下,在文本內(nèi)容的提示下,一句一句地將肖邦對故園的情感敲打在學生心中。學生已經(jīng)慢慢隨音樂、隨作者一起步行在肖邦故園之中,共同感悟起肖邦一生的經(jīng)歷,感悟其音樂中的愛國之情,更感悟到波蘭人對肖邦的自豪崇敬之情。此時,學生的情感已經(jīng)與樂曲、畫面、文本融為一體,這時教師再進行文本分析,將會水到渠成。學生也更加容易被肖邦的情感所感動,被波蘭人的情感所感動,從而添加更多健康的情感因子。
二、突出背景呈現(xiàn),誘發(fā)情感傾向
對于多數(shù)語文教師來說,他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情感培育和滲透,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于是他們更加注重讓學生自己去體悟。這樣的理解本無可厚非,畢竟學生自己理解和體悟出的情感,才更容易接受和信服。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有些文本,有些作者,其所處時代距今已遠或者背景比較復雜,所述情感并不是那種容易感悟的淺層次情感,學生自己體悟可能更多地是概念性和表層次的情感,很難真正讀懂文本深處的情感,甚至由于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取向的不同,出現(xiàn)與作者、文本截然相反的情感傾向,這樣的教學至少可以說算不上成功。在具體教學中,不僅僅要告訴學生文本中的情感,還要讓學生理解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品讀、詳細分析、理解作品出現(xiàn)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背景等,讓學生學會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特殊寫作背景下,理解文本、感受情感,從而汲取其中的積極成分,樹立健康的情感傾向。
如筆者在教學聞一多先生的《發(fā)現(xiàn)》一詩時,雖然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地位很高,作者聞一多也是著名的愛國詩人、民主斗士,但是學生對其人其詩并不了解,特別是對二三十年代這種白話詩并不是太感興趣,對這種激烈的語言并不欣賞。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的呈現(xiàn)。當我介紹到那個時代白話詩寫作的情況,特別是最初嘗試寫作的一些白話詩,當各種各樣奇怪語言與風格出現(xiàn)時,學生們笑得前仰后合,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這首詩應該算是寫得非常成熟的了;當介紹到青年聞一多回國時看到滿目瘡痍的國家,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情感,那熊熊燃燒的怒火噴薄而出,學生們的拳頭也似乎更加捏緊了;當介紹到聞一多生平,以其“嘔出的一顆心”奔走呼號,直至被槍殺的結(jié)局,不少學生眼睛紅了,留下了淚水。此時學生才明白詩歌激烈的語言,是情感的急迫、內(nèi)心的焦慮,學生不再是笑,而是在思考,進而從情感上真正認同了詩歌作者。
三、 突出活動傳遞,引導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育和滲透情感,教師既是啟蒙者和播種者,更是指揮者和收獲者。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內(nèi)在的情感釋放出來,用心靈去感悟文本、體驗情感。學生如果只是單純地在概念層面理解情感,那么很難真正把握情感的精髓,也很難將情感真正植入心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活動,將情感釋放傳遞出來,從而在活動中加深對文本、作者情感的認知和體驗。
如筆者在教學《麥當勞的中國文化表達》一文時,如果就文本講文本,那么這篇文章從理解的角度看不難,沒有什么閱讀障礙,但是這一專題“與文明的對話”、這一板塊“拿來與接納”的內(nèi)涵就很難真正體現(xiàn),至少學生只是一種概念上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就專門組織了一個活動,請學生寫出自己平時逛街最喜歡去的一家飯店、小吃店或者其他吃飯的地方,寫出除了味道之外喜歡的理由,從文化表達的角度來說明。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其喜歡背后的文化因素。這個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真正去思考,除了飲食本身外的文化表達,不少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飯店飯菜也不一定是最好吃的,價格也不一定多便宜,但是就是讓顧客喜歡去、愿意去,這里存在很多因素,比如時間、空間、環(huán)境、服務、信譽等;不少學生發(fā)現(xiàn),飯店受歡迎,飯店積累傳遞下來的一些軟性的因子更加吸引人,等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來源于文本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得到深化,也就對文本中闡述的內(nèi)涵更加認同。活動本身傳遞的不僅僅是文本中的知識,更是實踐中對文本內(nèi)涵的感悟。
毋庸諱言,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情感的培育滲透是一種普遍性的要求,但是對語文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要求卻很高。教師只有更加注重個人修養(yǎng)、素養(yǎng)的提升,才能擔負起引導學生培養(yǎng)和樹立健康、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重任。
(作者單位:栟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