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亮
一般來講,文學作品都有三個層面,即語言層面、意象層面和意蘊層面。詩歌鑒賞也要從這三個層面入手。
一、語言層面,詩歌有很強的直覺性
詩歌語言高度概括、凝練,極富意蘊,它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規(guī)范,比一般的文學語言具有更強的陌生感,詩行間常留下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正是這種跳躍性,才容納了詩歌更豐富的意象,從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構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詩歌意蘊。這種語言藝術特點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詞與抽象詞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將抽象詞與具象詞搭配,構成一種既具體又模糊的虛實相交的境界,從而給讀者提供追尋詩人個體感受的信息。如卞之琳的詩《斷章》。卞之琳的詩一向以含蓄睿智為讀者所喜愛,他常常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豐富生動的藝術感,又蘊含對世界的體驗?!稊嗾隆愤@首詩,其語言就生動體現(xiàn)了這種特點:“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詩的表面平淡無奇:橋上有風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構成了風景,于是別人也在看你。在無奇中,讓人體會到了畫面所蘊含的豐富的生與死、知與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對性哲理。欣賞詩歌,只有抓住詩歌語言的這種特性反復吟唱,才能深刻領會詩歌語言高度凝練的特點,從而領悟詩歌中濃縮著的內涵。
二、意象層面,意象與美育有著不解之緣
能否創(chuàng)造出新穎獨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詩歌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賦、比、興這三種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極不相關而實際又有聯(lián)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準確、有效地表現(xiàn)自己,根據這個原則產生的意象才能有驚人的離奇、新鮮和驚人的準確。這也就涉及詩歌所選定的意象與它所象征的意義之間的融合問題。意象與意義常常不可分。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之所以催人淚下,是與詩人成功運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現(xiàn)手法,營造出一組組含義深刻的意象分不開的:“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視覺“老水車”與聽覺“疲憊的歌”相連,詩人用這種蒼涼的意象開頭,一下將讀者帶入了一個極佳的詩歌欣賞狀態(tài),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數(shù)百年的歷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讀者面前,開闊而雄渾,蒼茫而深沉?!拔沂悄阕孀孑呡呁纯嗟南M?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將具體意象與抽象意象融為一體,在時空的急劇轉捩、對比中,完成了詩人主觀情志的表達。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這些意象,讓我們在最初的震撼過后,又恍然于它們所代表的強烈思想感情的復雜意義之中,從而使我們從藝術的視角感悟到了這首詩獨具的審美情趣,感到詩人內在的精神與詩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詩歌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歌的創(chuàng)造力、想像力,詩歌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讀詩,必先讀懂意象。
三、意蘊層面,意象的形成和語音產生節(jié)奏感
意蘊層面伴隨著意象在腦海的形成和語音節(jié)奏感的刺激,讀者已經產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層去體悟詩的意象內蘊即詩的意蘊,是詩歌鑒賞成敗的關鍵。詩的意蘊一般包括審美意蘊和智性意蘊。
優(yōu)秀詩歌都具有審美性。讀詩伊始,讀者便開始產生某種精神體驗,感到精神的愉悅。但這還不算是審美鑒賞。我們可以去讀讀20世紀40年代著名詩人穆旦的一首詩《贊美》。當時,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現(xiàn)代派詩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于一己的“小我”,表達的也多是彷徨無助。但穆旦有所不同,他常常在自己的詩中給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與光明的哲理,《贊美》這首詩就集中代表了詩人的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詩中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一是作為抒情主體的詩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軀移動在田野中”的農夫。抒情主體在荒涼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憂郁的森林中,對著在天際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訴說自己的“沉默的愛情”“要以荒涼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陰雨的天氣”“要以帶雪的手”和“佝僂的人民擁抱”,這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情的形象。而農夫,這“許多孩子的父親”“多少朝代在他身邊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壓在他身上”“路是無限的悠長”,而他卻放下了“永遠無言地跟在犁后旋轉”的古代的鋤頭,堅定地“看著自己”融進了死亡。一個勞動者守望著自己的貧窮、勞苦,然后拋開妻兒老母,拋開一切,一去不回頭。這是一個什么形象?他的內質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也在為他的離去而痛哭?不言而喻,這兩組意象,有著撼人心魄的力量。農夫與我猝然相遇在詩中,各自理解著自己的使命,當蕓蕓眾生昏昏于自我意識的喪失時,我和農夫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著清醒,傳達出一種與昏聵的世界格格不入、為尋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到此,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詩歌的某些內涵,對作品有了初步的審美體驗?!顿澝馈愤@首詩給我們帶來了崇高的美學意蘊,鑒賞到此,才算真正進入到詩歌意蘊層的把握之中,也即進入到詩歌的“智性”意蘊中。
教師在詩歌教學中,是按照加強朗讀、發(fā)揮想像、把握結構、品味分析意象、知人論世、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幾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其中品味分析意象是重點也是難點。
(責任編輯 史玉英)
endprint